斯皮尔伯格的新片《慕尼黑》问世以来,处于风口浪尖的不止斯皮尔伯格一个人,影片的编剧、普利策奖和两次托尼奖获得者托尼·库什纳也是议论焦点之一。这位犹太同性恋作家,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是有名的社会批评家。
以同性恋者之名
托尼·库什纳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也是有名的社会批评家、激进分子,有“美国最直言不讳的作家”之称。
1956 年,库什纳出生在纽约,父母都是古典音乐家。从6 岁起,托尼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同于一般人的性取向,直到成
年以后,数次心理治疗失败后,他才把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公之于众。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以后,库什纳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导演。毕业以后,他却做了一段时间的电话接线员。1985 年,库什纳开始全身心投入剧本创作。起先,他以写作儿童剧和改编剧本为主。1990 年代以后,一部《天使在美国》使他从一个不知名的年轻作者变成所处时代赞誉最高的剧作家。
《天使在美国》是一部关于同性恋和艾滋病的现实主义剧本,该剧为他赢得了1993 年的普利策奖和托尼奖。由于库什纳本人对自己性取向的直言不讳和创作的大量同性恋题材作品,使他成为美国同性恋群体的代言人,他用作品唤起了美国
人对艾滋病的重视。
2003 年底,《天使在美国》被HBO改编成长6 小时的电视电影,由执导过《毕业生》的迈克·尼克尔斯导演,埃尔·帕西诺、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电影在2004 年的金球奖上获得5 项大奖; 在当年的格莱美奖上囊括11 个奖项。
“人类会做的事情我都会做”
电影《慕尼黑》由于涉及巴以冲突敏感问题,一问世以来,便争议不断。托尼·库什纳顽固地扮演着作为政治煽动者的剧作家角色。布什政府成立之初,他就异常激愤地指责美国人民选错了总统。在他1998 年创作的剧本《家庭至上的人》中,因为和“9·11”的背景极为相似,受到了比《天使在美国》更多的关注。作者把当代伦敦和纽约和阿富汗联系起来,似乎预言了“9·11”事件的发生。
在一些激进的评论家看来,《慕尼黑》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编剧托尼·库什纳对以色列的矛盾情感。“他不惜扭曲关键
事实以支撑自己的极端言论。他把巴以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以色列的种族清洗和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掠夺; 另一方面,库什纳对阿拉伯世界对非穆斯林犹太人的排斥,对以色列的和平要求视而不见。”
影片中,涉及以色列的镜头都是在阴沉昏暗的室内拍摄的。结尾,苦难深重的男主角离开了以色列投奔美国。
相比之下,另一些评论家却认为库什纳的态度暧昧不明,没有表现出反恐怖主义的鲜明立场。
对待外界纷纷扬扬的争论,库什纳一贯地不予理会,他说他就是想拍一部号召和平的电影,对“以暴还暴”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如果说,我和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过程中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关注人类的视角。这部电影会让有些人不舒服,因为我们在影片里,没有把恐怖分子描绘成一无是处的坏蛋,他们都有复杂的人性,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赞成恐怖分子对手无寸铁的人们所犯下的罪行。”
库什纳怀疑那些对恐怖分子的指责是否真正出于信仰,他认为现实世界因为过于相信有值得确信的东西而千疮百孔。
他借用古罗马剧作家特伦斯的话表明自己的立场:“因为我是人类,所以人类会做的事情我都会做。”编译/ 庄清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