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据英国《卫报》3月23日报道,在影迷们眼中,好莱坞的大名如雷贯耳,宝来坞这个名字也耳熟能详,但你有没有听说过“瑙来坞”?如果单从拍摄的影片数量上看,尼日利亚的“瑙莱坞”已经是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的世界第三大电影王国。它拍摄的电影虽然多数是投资廉价、内容污七八糟的低劣影片,却让成千上万的影迷爱之不舍。
精心打造第三电影王国
这是一天下午的较晚时分,电影《美国之梦》摄制组正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郊区的一个办公室里忙忙碌碌。这个办公室还是摄制组从广告公司临时借用一天的。只见男主角正忙着在桌子上熨烫粉红衬衣,制片人忙着对道具管理人员吆喝。本来中午就该拍完这些场景,结果忙到了现在,因此导演托尼·阿布鲁鲁非常着急。“我们没剩多少时间了,”他说:“我们只剩下一个小时,到时就得离开这儿。”
随着制片人的吼叫声,一个人顶着个花盆进了屋子,又一个人搬进来一台电脑……场景布置好了,于是拍摄继续进行……
虽然尼日利亚是世界上电影业发展最晚的国家之一,但是其电影业现在却非常繁荣。仅仅经过13年,它就从当初的一无所有发展到如今的年盈利额大约2亿美元,从而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电影王国。它的电影虽然投资很少,但是票房收入却不错。
当然,也有些片子根本没有票房收入。在“瑙莱坞”(它已经不可避免地冠以这样一个名字),电影直接拍到影碟再拷贝到录相带或DVD上,送到大街上成千上万的销售点就开始销售,不但在尼日利亚销,还要销往非洲大陆乃至西方国家的影像市场和非洲人散居点。
“英国伦敦的影像市场上售有很多我们的片子,”《美国之梦》影片的制片人保罗·奥巴泽里说: “不过英国市场对我们来说太小了点儿,我们决定进军世界。”他今年已经拍了四部片子。
有迹象表明世界正在尼日利亚电影业感兴趣,比如去年9月美国好莱坞明星威斯利·斯耐普斯就来到这里考察投资机会。当然,“瑙莱坞”无论从哪方面都无法与好莱坞相比,但是对非洲观众来说,它的片子就是有卖点。如果说好莱坞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刺激取胜,宝莱坞以叫人心醉的印度歌舞见长,那么“瑙莱坞”就靠让人恐怖的巫魔风格抓住观众。它的电影一般都是围绕巫术和魔鬼展开故事。
主打魔幻风格的影片
多数电影评论家认为,尼日利亚电影业开始于1992年的一部电影《生存枷锁》,讲的是一个男人迷于魔教的故事,魔教要求他牺牲自己的妻子来换取财富。电影主旨在于精神枷锁而非性枷锁。从此以后,这种风格的电影变愈演愈烈。
这种巫魔风格的电影也可以视为一种科幻片:它能让无力者产生强大无比的那种感觉。故事大多描述穷人离奇变富、花心丈夫发现自己阳具萎缩、情敌变瞎发疯终至当街裸奔狂叫等。偶尔也有幽默故事之类的影片。比如有一部片子,讲的就是一位“野蛮”女友将其男朋友变成“袖珍人”装在了瓶子里的故事。但是电影的结局几乎都是行魔者终受惩罚(偶尔也有因找到基督受人尊敬的例子),行善者终得好报。
《生存枷锁》的制片人奥冈约佛尔说:“普通人想看看那东西后面究竟藏着什么……我们也没有美化它,就是让人们坐下来想想,开拓一下他们的思路。看过那种电影后,好多人都不再信这些巫魔了。”
在尼日利亚,记者曾到过一家比较偏僻背街的临时电影院,切身感受到了这种风格的电影的影响力。电影院就是间灰暗潮湿的石板屋,门口还拴着只山羊。屋里,十来个男女正坐在一台小电视前面,津津有味地欣赏“瑙莱坞”制作的巫魔影片。
当然,尼日利亚并非所有的影片都是巫魔风格。这个国家贫富悬殊,在首都拉各斯,堪与纽约曼哈顿媲美的维多利亚岛的豪华摩天大楼下经常可以见到骨瘦如材的渔民匆匆走过,贫民窟与豪华大厦交错分布。就像宝莱坞一样,“瑙莱坞”也是更愿意回避日常生活的艰辛,追求一种乐观向上的风格。
除了巫魔风格电影之外,警匪片也是较为流行的一种电影风格。这类片子大多描述志向抱负的故事。电影《美国之梦》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它讲述一名身不由己的广告经理的故事:他爱上了美国女人,后来由于极力要弄到去往美国的签证,反而阻碍了他的快速升迁。
繁荣背后的捉襟见肘
尼日利亚电影中展示的人物,经常是坐着有专门司机的豪华车从体育馆飞奔到豪华大厦,或进入董事会会议室,或在典雅气派的餐厅里点香槟酒。其实,由于受拍摄资金所限,往往不露香槟酒瓶的镜头。一部影片一般投资在9000——22000英镑之间,电影明星每部片子也只能得到1100——1800英镑的报酬。但是电影总是设法给人一种极力装饰美化的印象。
拍摄过程中常有拖延的情况发生,摄制组等某个姗姗来迟的主角有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尼日利亚可能是非洲文学传统最为出色的国家,该国著名作家索因卡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其家庭影院业的发展显然比不上其高雅文学艺术的繁荣。说到底这还是一个钱的问题。“瑙莱坞”电影的资金来源基本上依靠影碟录相带进口商,他们促销其制作的影视作品,也就是说,商业仍然称王称霸。
拉各斯巨大的露天影像市场上每周都有大约30部新影片面世,买部新片只需1.8英镑,从影碟俱乐部租盘带子仅花27便士。
缘何成为电影王国?
繁荣的电影业让尼日利亚人深感自豪,也让其他非洲国家感到嫉妒。“我认为是多种因素聚到一起促成尼日利亚的这件事情,”尼日利亚“独立电视制片人协会”主席费米·奥杜格贝米说:“从传统上来说,我们是一个爱讲故事的民族。我们有230多种语言和文化,每种都有自己的特色。”
首都拉各斯是尼日利亚纷繁复杂的整个社会的缩影,现在拥有1500万人口,而且仍在快速增长。据联合国估计,到2010年,该市人口将达到2400万,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城市大街简直就是天然的舞台:随便问个路就会招来一阵戏剧般的高嗓和急切的手势。
“我们具有一种非常富于表现力的文化,这影响着我们的表演,”膀阔腰圆、留着灰白山羊胡子的演员理查德·达米约说:“在这里,演员善于表达满眼泪水的情绪就是一种优势。如果你不能立马就哭,就会被看成一个糟糕的演员。”
现在“瑙莱坞”还不太引起世人的注意,它制作的电影也很少参加世界著名的电影节,因此还很难引起在世界电影界的轰动。但是尼日利亚的电影人对本国电影业的前景非常有信心。“‘瑙莱坞’现在仅仅13岁,”《生存枷锁》的制片人奥冈约佛尔说:“既然他还是个孩子,那他就不是个青年。等到我们到了成年,那时那些批评我们的人将会反过来向我们学习。”(杨孝文 任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