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发福了,圆润的体态让他看上去和蔼可亲。来沪两日,昨天下午,吕克·贝松终于公开露面,“金爵奖国际评委记者见面会”,主角自然是这位声名远扬的法国电影大师。
一生只拍十部电影
担任本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算是破了自己的戒。很少踏出法国国门参加电影节的他,这次不仅欣然来沪,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首度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放映已拍摄的所有九部作品。
作为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评选标准:“每个评委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在我看来,所谓好电影的标准也很简单,一是艺术质量,二是真情实感。”
至今,吕克·贝松已拍摄了九部影片,离他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的誓言只差一部:“我会信守我的诺言,在第十部电影拍完后就收手。世界各地有那么多优秀的年轻导演,我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们。现在,我更愿意以制片人的身份出现,尤其期待经我的手能出品一部中法合拍片。”在吕克·贝松看来,新导演的优势在于他们没有条条框框,年长导演的优点在于经验丰富,将两者结合起来那就成了双赢。
中国电影有个性
中国电影,一直备受吕克·贝松关注:“中国电影的质量,每年都在提高。十年前,中国电影更多受欧美电影的影响,但现在的中国电影变得有个性了,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现实生活。尤其在戛纳电影节上,参展参赛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多,华语电影也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世界各地影院,这些都让我欣喜。”
这样的溢美之辞却没让在座的记者满意,很快有人追问:“其实就现实情况看,中国电影近几年是越来越向好莱坞靠拢,制作了一些所谓的大片。尤其在《无极》之后,许多观众对这样华而不实的大片产生了反感。”这个问题开始是冲着冯小刚即将上映的《夜宴》去的,评委会副主席冯小刚出言谨慎:“电影无所谓投资大小,最终观众的选择是看电影本身有没有意思。”
吕克·贝松也听明白了问题,忙着为自己辩解:“其实美国的拍片方法很特殊,他们的电影通常主题都很雷同,而他们的影院规模又都很大。不像欧洲的电影院,有不同的分类。我在欧洲看过许多中国的艺术电影,我想与中国影院放映的会有所不同。电影作为一种精神食粮,有差异性,对观众来说是件好事。”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邀请了中国香港导演王家卫做评委会主席,而上海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又巧合地选择了法国导演。吕克·贝松顾自乐道:“这件事太有意思了。”梅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