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3-温暖》投资人吴宇与宁浩纵论低成本电影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14:51 深圳晚报

  宁浩,一个电影圈声名鹊起的年轻导演,其作品《疯狂的石头》(点击进入《疯狂的石头》的blog)成为上半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冠军;吴宇,一个已经在商界搏杀了近20年的民营企业家,深圳市知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是什么能把他俩连在一起,在电波中侃侃而谈亲如老友?

  原来,在宁浩与吴宇之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佳话——早在加入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
划之前,宁浩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香火》,就受到深圳民营企业家吴宇的资助。该片还获得了“东京银座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和“瑞士洛加诺电影节”优秀故事片奖。

  时隔4年,宁浩拍出了《疯狂的石头》,引起轰动。与此同时,吴宇投资发起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首部作品《3·温暖》,将于今年11月与广大观众见面。缘于对电影的热爱和执著,更因为有了之前的合作与情谊,在本报记者牵线下,得到深圳电台飞扬971的特别支持,上周四,深圳企业家吴宇、《影视在线》主持人杨莹和本报记者通过电波,与远在北京的导演宁浩进行空中连线,就低成本电影、观众口味、市场风向等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热议。以下是精彩内容摘录,详细对话将在电台《影视在线》栏目中播出。

  一段电影佳话:

  吴宇助宁浩圆了电影梦

  记者:今天把两位嘉宾集合到一起,就《疯狂的石头》展开话题。听说宁浩的第一部影片《香火》就是吴总资助的,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宁浩:挺巧合的一件事情。2002年底,我为拍《香火》到处找投资,这时遇到了吴总。是我的老师把我介绍给吴总的。电影学院韩老师说,你的剧本很好,你要想拍成电影的话,我给你介绍一个人,看人家愿不愿意给你投资,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晚上见面了。吴总说,他已经看过剧本了,非常好,愿意帮助我把它变成电影,于是,我就得到了他的资助。

  吴宇:我看过宁浩的剧本后,非常兴奋,觉得一个学生能写出这样深刻的东西,真是了不起。后来见面时,聊了一会,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想法的人,因此,我就毫不犹豫地资助他了。

  记者:那吴总给了他多少钱拍电影呢?

  吴宇:就是他拍电影的启动资金吧,这个不具体说了,因为涉及到电影的商业秘密嘛。(笑)

  记者:吴总,你是不是一个冲动的人,你看了人家剧本马上就决定要投钱?

  吴宇:到今天为止,我对文化产业的投资都是靠直觉,根据我的价值观念和对市场的判断,很快就会做出决定。一个剧本,看完以后,你不可能很理性地算出这个剧本能赚多少钱,然后才去投资。但是,如果你看了剧本就忘不了,晚上睡不着觉,这个剧本你就放不下了,所以决定投资也就很快。

  记者:我想问吴总,你为什么对影视有这么大的兴趣?宁浩当时是一个新人,你考虑过他能给你带来什么利润吗?

  吴宇:从几个角度讲,第一,当年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参加过武汉大学影视剧团,(你是学什么专业?)学生物,(一个与影视完全不搭界的专业。)生物也是研究人,文化也是研究人嘛,我对研究人有兴趣。第二,文化产业,你想从一开始把赢利模式算得很清楚,几乎不可能。文化产业的风险就在这里,文化产业的魅力也在这里,它往往是靠你的信念来支撑的。

  记者:宁浩拿到这笔钱后是怎么用的?

  宁浩:(笑了)直接就坐火车去山西选景了。

  其实,这个剧本写出来已经很久了。大约在2000年前后,是在《疯狂的石头》之后写的,写完之后,我觉得这是最有可行性能拍摄的一部影片。当时也希望在2000年底就把它拍出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投资人,因为我还没有能力证实自己能够拍一部电影。直到吴总看了,说这部很好,你可以去干了,很痛快,我们只见过一次面,就把事情决定了。一个星期后,我就动身去选景了。

  记者:(笑)他的决定很快,你的动作也很快。

  宁浩:其实剧本酝酿的时间很长,但真的拍摄起来又很快,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就完成了拍摄。

  记者:这部片子没有在影院上映,所以没有票房,但是获得了很多奖项。吴总,你作为投资人怎么看这件事情?

  吴宇:现在,电影市场都被大片占完了,像宁浩这样带有学生作业性质的影片进院线,显然是很困难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在现在的环境里找到年轻的导演,如果我认为拍出来的影片对社会、对艺术有贡献,我们认为就可以做。

  记者:《疯狂的石头》出来以后,大家都以为刘德华很会发现人才,发现了宁浩,原来吴总才是最早发现宁浩的人。

  吴宇:也不能这么说,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推荐,是老师最早发现了宁浩是个人才。

  一种电影理念:

  做电影坚守的是木桶原理

  记者:宁浩做了非常相似的两件事情,第一部戏是剧本打动了吴总,另外一部戏也是剧本打动了刘德华,然后都给他钱,让他放心地拍。这可以看出,宁浩在剧本上的准备是非常扎实的,然后才一下子爆发出来。

  吴宇:这是一个优秀导演必备的素质,优秀导演干的不是技工活。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大片占领着影院,像第5代导演的作品,花的钱越来越多,宣传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剧本上却显得很薄弱。一部电影,你觉得成功的基础是什么?是导演还是剧本?宁浩和吴总都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宁浩:做电影要坚守一个木桶原理,它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一块木板不好的话,就会漏水,所以说是全方位要求的。但这里面又分内部和外部,作为导演来说,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先把内部的事情做好,不要去想太多的外部条件是不是可以控制。我一般在我控制不到的范围内,我就不做太多的思考,我要把功夫下在我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当然,大家都说剧本是一剧之本,它是我可以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一定要把它控制好。

  吴宇:我把宁浩的话再延伸一下,他说哪一个木板都不能少,少一块就漏水,但我认为剧本更像木桶的底,没这个底,干脆连水都装不了。(所有人大笑)

  一只电影股票:

  资本市场的经验取之不尽

  记者:现在电影的融资渠道好像挺复杂的,吴总作为一个电影投资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宇:首先看投资人,如果是属于玩票性质的,那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如果投资人是想致力于把这件事情做大,资金一般也能控制得很好。讲到电影投资,刘德华的“亚洲新星导”也并非他独创的,我发起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也不是独创的,最早是韩国人提出来的。韩国当时给每个年轻导演相当于人民币200万元,也就是说你是导演,没片拍,都给钱。韩国政府拿出一部分基金,再加企业赞助,然后你们都去拍,拍完了,由市场来选择。谁的电影票房高,谁的电影有观众,有市场影响力,这样逐渐就会有人跟着投资了,这叫“普遍撒网、重点选择”。普遍撒网交给政府和风险投资来撒,重点选择则交给观众来选,一下子就把韩国电影市场带动起来了。

  记者:刘德华的“亚洲新星导”计划第一批拿出了1200万元的资金,吴总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要拿出多少钱?

  吴宇:计划用2000万元拍摄10部电影。宁浩的《疯狂的石头》至少给了我两个信心:并不是说200万、300万就做不出一个有巨大票房的电影;并不是一定要有大明星加盟,电影才能卖得好。这两个方面都被宁浩给颠覆了。宁浩对电影投资人的贡献是什么?他把投资电影的门槛更加放低了,使它平民化了。这样就使电影投资的面宽了,可以在200万元以内、300万元以内就做出一部电影来,我目前想做的事情就是这样。

  记者:你在房地产投资、资本市场的投资都很成功,如果把盖房子、炒股票和拍电影放在一起,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不同吗?

  吴宇:盖房子可以复制,深圳盖一栋房子,卖得挺好,把图纸拿到北京,不需要改,再盖一栋也能卖得好。但是文化产业不可复制,文化产业有颠覆性,有创意性,这是差别。另外,盖房可以通过贷款和预售来吸引消费者的资金,电影产业刚好相反,电影一开始,一毛钱都不能少,少一毛钱,少一个镜头,这个电影就拍不成,而且银行也绝没有可能给一部电影贷款。所以拍电影是一口气用现金来投资的事情,然后靠常年的版权经营,它的可持续性很强,也许30年过后,还有人买你的版权,房地产卖完就是别人的了。

  证券产业和电影产业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每天1000只股票放在你面前,哪个涨,你不知道,100个剧本摆在你的桌前,投资哪一部,也很难预料。在这点上,股票投资和电影投资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有风险。所以投资电影可以从资本市场上借鉴很多东西。所以,我特别愿意投资小成本电影,因为每一部影片在成本不高的情况下,我可以和多个导演去合作。一旦哪个导演立大功,其他赔钱都无所谓。就像宁浩这样,不仅赚了钱,也赚了人气,这样,我可以和更多的年轻的有创意的导演在一起,加强我的事业,增多我的机会,要不然,一部电影砸我5000万元,一旦赔了,我再也没有热情了。

  宁浩简介:

  宁浩,山西人。1977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首部电影作品《香火》(2003)相继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和东京银座电影节上获奖。第二部电影《绿草地》入选2004年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并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区最受欢迎奖。其后凭借《疯狂的石头》一举成名。

  一笔优良资金:

  扶持更多的有为导演

  记者:再返回来看《疯狂的石头》,它是小投资,但从票房上来说,它是大片的效果,目前票房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低成本也能做出大制作?而且所谓的大制作,是不是要重新定义了,是以题材定义,还是以投资多少定义,还是以票房或者影响力来定义?宁浩你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宁浩:大片的提法,在我的概念里,是从《泰坦尼克》那时候形成的。我去看电影,只想一个问题。那就是好看不好看,从来没有想过是大片还是小片。现在,我依然这么想。电影这个商品是有一定艺术成分和创作在里面,所以简单地把电影分为大片还是小片是不科学的。从电影的其他属性上说,作为一个产品,人们用多少资金去推动它进入市场,那是从宣传和发行的角度去考虑了。作为创作者来说,我是不会去想它是大片还是小片,包括以后的影片,我也会这么做的。

  吴宇: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宁浩,你的电影故事写完了,先给我看看,我在这里和你约定了,你别把我甩了。(笑)

  记者:是啊,你们合作了第一部影片,接下来你们还将进行怎样的合作,能不能给大家透个底?

  宁浩:如果有机会的话,如果我有更好的作品拿出来,我当然希望能够和吴总继续合作。刘德华也希望能够和我继续合作,但我认为,这种合作要看各种因素,各种条件,合适的时候,大家肯定能合作,这种机会一定会有的。

  我觉得现在中国特别缺乏像吴先生、刘先生这样的电影投资人。我一直想,电影工业的资金是不是够良性啊,是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有理想,因为有了对电影的理想,吴总去电影学院进修。这对于商人来讲,他能拿出自己的大块时间去学习电影,说明他对电影是有心的。电影不仅仅需要有钱进来就OK了,而是需要真正的有理想的钱,是我愿意这么做,而且愿意把电影做成产业链。人们也经常问我,你对“新星导”怎么看?我觉得中国太缺乏新星导了,中国如果能多一点像吴先生、刘先生这样的电影投资人,中国电影就会走得更快。

  吴宇简介:

  吴宇,成都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88年来深创业,现为深圳市知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大学校董。2001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学习电影。其后资助了宁浩的首部电影《香火》。2006年,吴宇携手上影集团,发起“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2003年11月30日,在第4届东京银座国际电影节上,由中国年轻导演宁浩执导的《香火》荣获电影节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优秀作品赏),同时获赠100万日元奖金(由柯达公司赞助)。图为当时宁浩在领奖台上。但鲜有人知的是,这部处女作的资助者是一位深圳的民营企业家。

  记者手记

  有一个理想叫电影

  把宁浩和吴宇用一根电话线连在一起,让他们重新叙旧,对记者来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为之前听说,他们至少已经有4年没有好好聊过天了。那天,在录音间,尽管未能谋面,但是他们通过电话谈论得非常畅快,而且彼此也都产生了再次合作的想法。

  在宁浩的电影生涯里,吴宇是个重要的人物。设想,假如不是吴宇痛快地让宁浩第一次实现了电影梦想,也许《香火》至今还是一个剧本,正如他的《红色赛车》一样,也是几年前的剧本。现在才提到拍摄日程上来。如果《香火》没有获得那么多的国际奖项,刘德华发现宁浩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

  宁浩与吴宇的相遇,可以说是两个人的电影理想的共同实现。正如宁浩所说:“电影不仅仅需要有钱进来就OK了,而是需要真正的有理想的钱。”“人们也经常问我,你对新星导怎么看,我觉得中国太缺乏新星导了,中国如果能多一点像吴先生、刘先生这样的电影投资人,中国电影就会走得更快。”

  是的,中国电影市场至今还有很大的空缺,可喜的是,除了刘德华这样的圈内人用自己的辛苦所得来发现导演,支持电影,还有更多民间资本也开始关注电影产业,吴宇就是深圳的刘德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除了自己热爱电影,更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家,他懂得在电影这个风险市场里,如何借鉴资本市场的经验去抓住机会,规避风险,积累人气,壮大产业。

  在谈话中,两人不断撞出的思想火花,如对电影剧本的诠释,将它比喻成木桶的底,而这正是当下很多电影导演盲目追求大片效应而忽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宁浩和吴宇把它们都归于原位,很令人深思。(裴军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