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电影大师黑泽明26年前写的自传《蛤蟆的油》,昨天由南海出版公司推出了中文版。黑泽明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68岁,自感来日无多的大师,出人意料地把自己比做一只相貌丑陋的蛤蟆。那么,黑泽明眼中的黑泽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固执造就“白痴”
据了解,“蛤蟆的油”是个寓意深长的名字。日本曾有传说,人们习惯将多长了条腿的蛤蟆放进玻璃瓶里,蛤蟆看见瓶壁上映出的自己的丑态,会顿时惊出一身油来,据称这油是治疗刀伤和烧伤的良药。黑泽明自称“不怕丢丑”,在书中就自比是一只多了条腿的丑陋的蛤蟆,在他的笔下,黑泽明是个全身“毛病”的人。
“我脾气不好,经常很暴躁”,“我很固执,固执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蛤蟆的油》里,像这些自我批判的语句比比皆是。黑泽明被称为“电影天皇”,最初的意义指的即是他在指挥现场的执着强横和专制独裁。1951年,黑泽明拍摄了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原著改编的电影《白痴》,被认为是他一生中的败笔。黑泽明在反思时认为,是自己的固执导致了电影的失败,因为当时有不少人给他提出过修改意见,但他总坚持自己是对的。同样是坏脾气,还使他最终与《虎虎虎》的导演一职失之交臂。
《蛤蟆的油》中文版责任编辑之一的黎遥昨向本报记者表示,黑泽明的坏脾气固然导致了《白痴》的失败,却也造就了《罗生门》、《七武士》、《乱》等一大批电影的成功,因为不能坚持己见,就不能革新。“真正的大师永远都是谦逊的,他在自己的眼里只有缺点。”
“人生就是登山”
黑泽明在《蛤蟆的油》中披露自己是个登山爱好者。闲暇时分,他时常去登山,“我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山顶的前面就是极目千里的广阔天地和一条笔直的大道。”写这段话时,黑泽明刚刚升任日本PCL公司的正导演,他的前途一望无边。
“人生就是登山。”黑泽明说。在当上正导演之前,他的老师是导演山本,他把老师比做一座小山,他登临了老师这座山顶,眼睛却已经瞄准了更高的山峰。黎遥告诉记者,黑泽明的一生其实都是在做不断超越高峰的努力。书里,从黑泽明谈了许多电影的构思过程,可以清晰地看见他的这种努力。譬如在《罗生门》之前,日本的许多电影都是温吞细腻有余而刚性不足,而黑泽明在拍摄时却叛逆地使用了大量浓烈的黑色基调,使电影具有了史诗般的沉重,并为斯皮尔伯格等后辈所仿效。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最后黑泽明登上世界电影艺术的最高峰,他却以罗生门做了一个比喻———门这边是小明(黑泽明小名),过了这个门才是黑泽明。(郦亮)
黑泽明小传
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令他一举成名。
1950年,黑泽明拍摄了《罗生门》,该片为他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
1952年黑泽明重回东宝电影公司,执导了《活着》,成为战后日本最佳影片之一。1954拍摄的《七武士》日后曾被好莱坞翻拍。到拍《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闻名于世界影坛。
1985年,黑泽明完成了巨型古装片《乱》。
1998年9月6日,这位纵横影坛50年、拍过31部电影精品的大师去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