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戛纳电影节--电影界的世界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2日11:14  新京报
世界的戛纳电影节--电影界的世界杯

1959年,特吕弗和他的《四百击》小主演来到戛纳

世界的戛纳电影节--电影界的世界杯

1967年,安东尼奥尼执导的《放大》获得金棕榈

世界的戛纳电影节--电影界的世界杯

1960年,马斯楚安尼主演、费里尼导演的《甜蜜生活》获得戛纳金棕榈。此前该片在意大利本国遭到了无情的嘘声

  如果电影界也有世界杯,那它毫无疑问就是戛纳。只不过戛纳每年举行一次,其参赛阵容永远豪华。

  所谓的“世界性”就体现在这里,它是奥斯卡的反面。奥斯卡每届只选出一部最佳外语片,其他奖项都是好莱坞自己的游戏。而戛纳正好相反,它对本土影片的奖励绝对限制在个位数,其他荣誉,我们可以在世界地图的各个板块里找到。

  拿1946年9月20日举办的第一届戛纳电影节为例,尽管那时还没有“一种关注”、“导演双周”之类网罗天下英雄的单元设置,但在金棕榈一个大奖上已经尽显“电影联合国”的野心。当年评委会成员多达18位,是“标配”的两倍多。参赛影片共13部,得到金棕榈的就有11部,其中包括英国首席史诗导演大卫·里恩的经典爱情片《相见恨晚》、从好莱坞黄金时代走来的美国大师比利·怀德的《消失的周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旗手罗伯特·罗西里尼的开创性影片《罗马不设防城市》和被誉为“新心理影片”的苏联二战影片《伟大的转折》,就连没得金棕榈的两部影片都声名显赫,一部是讲述苏联女游击队员英勇事迹的《卓娅》,另一部是希区柯克执导、英格丽·褒曼和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美人计》!从第一届戛纳电影节开始奠定的“世界化”路线一直保持到今天。被誉为“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的伯格曼、费里尼、塔尔科夫斯基都先后在这里“加官晋爵”,而诸如黑色电影、超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国新好莱坞、独立制片和Dogma等电影史上著名的运动也都在戛纳的历史上得到最先的体现。

  它和奥斯卡之间鲜明的对比也成了一个有趣的方面,很多没能在美国获得承认的重要导演都在戛纳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比如《出租车司机》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现代启示录》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去年11月去世的美国独立电影大师罗伯特·奥特曼在临终之前才得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而戛纳早在1970年就给了他的《陆军野战医院》以金棕榈,1992年再次将最佳导演奖授予他的《大玩家》。

  这种“先知先觉”的例子比比皆是,2005年,戛纳电影节曾专门设立一个致敬环节回顾卡罗·里德的经典影片,而早在56年前,这位英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就凭《第三个人》得到了戛纳的褒奖。

  亚洲方面,自从特里·福茂担任戛纳的艺术指导以来,亚洲影片的分量就越来越大。从日本的黑泽明、今村昌平、河濑直美,到韩国的李沧东、朴赞旭、金基德,再到中国的陈凯歌张艺谋侯孝贤王家卫,无数亚洲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也让世界电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经典推荐

  1《第七封印》(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第10届(1957)评委会特别奖

  戛纳电影节从1955年就颁发过特别奖给伯格曼《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更加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

  《第七封印》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也是伯格曼本人50多部电影中最喜欢的一个。

  影片透过理想主义的骑士布罗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的漂泊生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疑问和探讨,影片本身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象征主义的构图(尤其是和死神下棋的场面最为经典),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风格的一部影片。

  2《四百击》(法国,弗朗索瓦·特吕弗)

  第12届(1959)最佳导演

  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揭竿起义”之作,这部1959年的“半自传”影片是特吕弗拍摄的第一部长片,“记录”了一个13岁的小男孩逃离家庭和社会寻找自由的历程。特吕弗在片中展示了卓越的镜头调度功力(从中不难看出希区科克的影响),如片头低角度仰拍的巴黎街景和体育老师带领众学生慢跑的俯拍长镜头。

  正是基于这一点,1959年的戛纳电影节把最佳导演奖授予了特吕弗。片尾那段经典得要命的长跑是所有关于反叛和逃离的隐喻中最抒情的一个。当然最最精彩的,还是男主角面对大海的浪潮来袭时那面对摄影机的著名眼神。

  3《甜蜜生活》(意大利,费德里克·费里尼)

  第13届(1960)金棕榈

  享有“意大利电影奇才”美誉的著名电影大师费里尼从《甜蜜生活》开始走向现代主义。戛纳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

  在这部影片中,他一改传统的叙事风格,开始着力于探索新的电影形式,片名中的“甜蜜”不过是醉生梦死的戏称。

  《甜蜜生活》中的罗马,被费里尼赋予了豪华而又颓丧的银幕造型,仿佛是但丁《神曲·地狱篇》的现代版画。而影片的开端和结尾,则构成了这幅“壁画”的画框。

  以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孤独三部曲”震惊影坛之后,费里尼从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转向了剖析罗马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精神空虚和贫困。《甜蜜生活》标志着费里尼电影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在意大利一公映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4《放大》(意大利,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第20届(1967)金棕榈

  半个世纪前,戛纳电影节最常奖励的大师大概就是意大利的“某某尼”们。1967年,戛纳电影节再次将评委会大奖给了安东尼奥尼。整个上世纪60年代,安东尼奥尼的国际声誉鹊起,然而他的电影却因为主题深刻和表现手法孤绝,被大多数普通观众拒绝。

  不过《放大》却非常成功,其原因除了表面上借鉴侦探片的叙事格局、采用英语对白以及宣传上的耸人听闻以外(在该片海报上,导演赫然写道:“杀人无罪,爱情无意义”),也和导演将目光投向现代社会生活并加以轻快处理有关。

  人们在《放大》中看到了离自己很近的典型的六十年代生活:性解放、享乐主义、漠不关心、嬉皮士文化、以及现代伦敦令人倍感亲切的日常生活氛围。

  5 《影子武士》(日本,黑泽明)

  第33届(1980)金棕榈

  《影子武士》虽然不是黑泽明最好的作品,但对于网罗天下英雄的戛纳来说,再迟来的荣誉也要给。黑泽明依靠着美国大导科波拉和卢卡斯的资助才完成了这部传世经典,赢得戛纳金棕榈奖及英国奥斯卡(BAFTA)最佳导演,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本片中,他大胆尝试了杜比立体声和宽银幕电影等技术,这种方式对于日本电影界来说还是很新鲜的。在与苏联合拍了《德苏·乌扎拉》后,黑泽明再次选择本国题材,以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讲述武田信玄之弟武田信廉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盗贼相貌与其兄酷似,于是将其留在了身边,作为替身使用———日本传统称之为“影子武士”。

  6 《牺牲》(苏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第39届(1986)评委会特别奖

  继伯格曼、费里尼之后,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也于1986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肯定。

  更有意义的是,《牺牲》是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起用了伯格曼的御用摄影师和御用演员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此片为这个伟大的诗电影导演生涯画上一个闪亮的句号。

  作为塔氏风格趋于完美、技法炉火纯青的一部影片,《牺牲》让观众感到塔氏所说的“艺术家向来是个臣仆,永远为了偿还神迹所赐的天赋而努力”。

  专题统筹/谷峪 专题采写/孙琳琳

  专题撰文/谷峪 刘帆 袁红 邹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1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