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好莱坞最完美的票房机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18:05  外滩画报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好莱坞最完美的票房机器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在明年1月举办的65届金球奖颁奖典礼上,著名电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被美国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05年至今,这位以高产著称的导演尚没有一部新作问世。金球奖选在这个时候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他意味深长—这并不是一次总结,而是一幕序曲。或许,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生涯中又一个辉煌章节即将上演。

  当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完成长片处女作时,好莱坞还是导演的天下,他们不可一世地享受着这个乐园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今年推出最近一部作品《夺宝奇兵4》的时候,他所在的那个世界早就颠倒了过来,市场主宰一切,导演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冷冰冰的票房数字上。然而,不管在哪个时代,斯皮尔伯格都是这个世界上活得最滋润的导演,他的才华、他的敏锐洞察力,还有他超人的适应能力让他不管身处什么位置均无往不利。

  自2005年至今,这位以高产著称的导演还没有一部新作问世。然而,金球奖的主办方美国影视外国记者协会却选在这个时候将终身成就奖的奖杯授予他。第一出大戏将是明年的《夺宝奇兵4》,这部电影从宣布开拍那一刻起就让全世界的怀旧影迷热血沸腾,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哈里森·福特,这三个曾令整个1980年代神魂颠倒的名字居然在21世纪又重新组合在一起。

  12岁拍出第一部电影

  时光倒转60年,有个名叫史蒂文的小男孩,生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郊外。他家的房子跟别人家没什么不同,家里有车有狗还有一个游泳池。

  但这个孩子的梦想跟很多孩子都不一样—他梦想着,把关于学校、家长和朋友的传奇故事讲给所有人听,并且希望他的故事比别人的都好听。所以每晚,他都踮着脚溜出家门,站在院子里向天上最亮的那颗星许愿。“赐予我讲故事的本领吧!”这是他的祷文。

  一个夏夜,天空特别清澈,史蒂文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到车库里。角落里,一台他从未见过的小机器泛着微弱的光泽,吸引了他的注意,后来他知道,那是一台8毫米摄影机。通过镜头,他看见夜空披上了一条华美的彩带,这个孩子按下了一个圆形按钮,就在那一刻,他知道他找到了实现梦想的钥匙。本着对弗兰克·卡普拉、威廉·怀勒、约翰·福特和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热爱,以及犹太人独有的精明,12岁的他就懂得经营自己的电影事业—用当园丁的报酬拍出了第一部电影,他同时还是这部习作的编剧。

  大学时代,斯皮尔伯格找到了赚零花钱的好办法—寒暑假在电视台拍片子打工,因此得到了电视台的工作合约,干脆退学专心当起了视觉工作者。

  不会再有将流行文化和严肃艺术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天才

  长大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成为一名真正的导演了。他跟鲨鱼玩耍,喜欢冒险寻宝,又喜欢和“外星人”交朋友,然后,他把这些故事拍成电影,赚取了财富和名声。

  1975年夏天,全世界都被《大白鲨》震慑了,观众乖乖地交出了4.1亿美元,并且从此养成了一到夏天就特别乐意往电影院里砸钱的习惯。《第三类接触》(1977年)为外星人题材树立了一个如《圣经》般不容篡改的模板,并创造了2.5亿美元的盈利。1981年的《夺宝奇兵1》紧接着又为他的财富堡垒贡献了3.1亿美元。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不会有像他这样将流行文化和严肃艺术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天才。

  1986年,梦想把他带到了中国,《太阳帝国》成了一面旗帜,从此好莱坞将目光投向了这块陌生的大陆,21世纪合拍片市场之所以繁荣,多亏了那时埋下的种子。

  1993年又是一个历史性的年头,《侏罗纪公园》让恐龙王国前所未有地热闹,恐龙,也从此成为好莱坞最大牌的演员之一。

  商业巨人和深刻艺术家的完美结合

  他是最深谙“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道理的娱匠,可同时,《紫色》(1985年)、《辛德勒名单》(1993年)又不厌其烦地证明他的脑中的确藏着一位深刻的艺术家。然而,当娱匠与艺术家合二为一时,更为神奇的火花诞生了——《E.T.外星人》(1982年)这样集大众吸引力、个人风格和艺术价值于一身的灵光之作就是其中一朵,1000万美元的成本,换来的是8亿美元的回报,以及全世界孩子们对外星人的美好想象。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带来的那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小金人预示着一个野心时代的终结,之后,面对渐渐转型为快速消费品制造基地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他决定只为两件事拍片:个人兴趣和商业利益。

  幸运的是,不管在什么年代,他的兴趣永远与大众的审美品味保持着那么和谐的关系,科幻片也好,浪漫喜剧片也好,传记片也好,成绩最差的是《幸福终点站》,可这部成本仅6000万美元的大片收回2亿美元,怎么说都轮不上“赔钱”。当《世界之战》轻而易举地拿下6亿美元票房时,任何满肚子牢骚的严肃批评家都只能叹一口气—谁叫观众就是买他的账!

  尽管早在32年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个名字就已经让好莱坞彻底变形,但他并没有让自己永远定格在那个电影神话的顶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六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两次获奖,他所执导和制作的电影,合计赚进了近130亿美元。2004年,斯皮尔伯格作出了一个最出人意料的决定,《慕尼黑》成了一部大片规模的“独立电影”,这是电影世界里只有他有胆量也有本事玩的游戏,真正的游戏。

  现在,他已经无需再做什么来讨好观众,于是,在埃里克·巴纳饰演的那个憎恨暴力的间谍眼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小史蒂文第一次发现摄影机时,那种夹杂着幸福感的惶恐。

  为大片模式开创新天地

  现在,这位史上最懂得赚钱的导演,这个身材矮小的犹太人,头戴棒球帽,脚穿懒汉鞋,在环球影业占据着一个安静而朴素的角落。他的脸上,仍然保有年轻时对神秘电影世界充满好奇的表情。

  在田园风格的办公室内,他仍在不断地作出一个又一个可能会继续影响着世界电影史发展进程的决定—也许是拍板为又一部《变形金刚》亮起绿灯,也许是相中又一位如夏厄·拉伯夫(《变形金刚》、《夺宝奇兵4》主演)这样的明日之星,又或许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再次让他一试身手的艰涩题材,反正最后他总会找到办法让片子大卖。在心智上,他绝对还是个小孩。“新片嘛,我就是喜欢尝试别人觉得肯定没希望的题材。”你能相信这话出自好莱坞最高效的票房机器之口吗?

  他的智商和见识,让他成为挥一挥衣袖就能改变电影史进程的“上帝”,因此斯皮尔伯格对当代电影所作出的贡献和破坏同等惊人。贡献在于,他以其非凡敏锐的洞察力为商业电影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庞大观众群,为“大片模式”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破坏在于,他创造的包装机器,借由高成本和高科技外衣,让旧时代好莱坞粗制滥造的B级片突然成为主流,20年后,终于彻底吞噬了主流电影市场。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他的庞大机器为电影吸引来了观众,接着又慢慢杀死电影,同时还把观众调教成了一群懒得动脑的沙发土豆。尽管这不失为一种观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背后制造出这台斯皮尔伯格机器的机器,其实是当年小史蒂文仰望星空时那颗跳动的心。

  如果你向“大白鲨”的利齿之间望去,你会发现孩童的恐惧;《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充满了他童年时代从父辈那儿听闻的寻根情结;而在第四度出山的印第安那·琼斯身上,你还能看到那种勇于冒险探索未知的少年心气。

  今年12月18日,斯皮尔伯格就将庆祝自己61岁寿辰。40年前,那个来自辛辛那提的大学肄业生是不是早就预见到了这一天?当他放下书本,拥抱他所热爱的娱乐工业时,他就不准备停手了。这一点,直到今天还没变。“我可没有计划退休。”他说,“我没法想象我不当导演时会怎样··现在导演的职业寿命越来越长了,也许有人认为导演年纪大了就会赶不上潮流,留不住观众,但其实衰老的只是肉身,心灵和大脑的青春期可长着呢!” 文/克莱尔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