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肯尼斯导演电影版莫扎特歌剧《魔笛》除夕亮相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11:19 新浪娱乐
由英国戏剧鬼才肯尼斯·布莱纳(Kenneth Branagh)导演,资深电影编剧史蒂芬·弗莱(Stephen Fry)英译歌词的电影版莫扎特歌剧《魔笛》,即将于除夕夜于台湾上演。对于所有电影与非电影迷,歌剧迷和非歌剧迷而言,都应是值得喜悦的年度盛事。 《魔笛》究竟有何魅力?此剧是莫扎特最后的歌剧,但它并非以意大利文写作、给当时上流社会看的“歌剧”,而是以德语演唱并含对话的“歌唱剧”。电影以自由改编后的英语演唱,精神上而言并未离开《魔笛》。由于《魔笛》剧本作者史卡奈德(J. E. Sehikaneder)和莫扎特都是共济会(Freimaurer)成员,此剧也因而隐含共济会的宗旨与对当时政治的批评,过多的暗示和理念宣传虽导致《魔笛》情节发展不合逻辑,却也利于导演在不悖原作精神下整理改编。布莱纳将场景从古埃及拉至一次世界大战,细心剪裁下尽展老练的戏剧功力,确实提出成功的改编成果。 但《魔笛》的精神是什么呢?虽然史卡奈德在剧中多所讽喻,但莫扎特的音乐仍然一本初衷。他虽能不留痕迹地融会各种风格,以刻划入微的心理描写为剧中人谱下最适合的旋律。然而,无论剧中人是正是邪,是好是坏,莫扎特永远只描写而不“批判”。他不是不能看出剧中角色的问题,也不会傻到不知道剧本的确有“坏人”,但莫扎特总能站得更高一点,看到所有“恶行”背后的无奈与痛苦,知道所有夸张、脱序、残酷、无情,其实都有深沉的人性因素。他真正怜悯剧中人,博爱地给每一个角色优美的旋律,让他们真实唱出自己的故事与生命。电影版真正懂得莫扎特的心,除了巩固爱情主线,在夜后与大祭司萨拉斯托的角色设定上也更为合理,让《魔笛》除了谐趣更能令人感动。 即使写作《魔笛》时已贫病交迫,身处绝望之中的作曲家仍然谱出明朗澄澈的乐想,而《魔笛》也终成莫扎特一生写照,以无与伦比的天才将飘摇的生命化作永恒。而无论世人如何评价这个电影版本,布莱纳的导演心得堪称经典名言—“《魔笛》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有可能在人生中得到爱和幸福。但音乐则非关可不可能,而是人生所必须!”联、焦元溥/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