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零点首映 细节精致神韵缺乏(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0日16:42  北京晚报

  早退观众

  输给“洋熊猫”

  在看到《功夫熊猫》屏幕一黑、字幕打出的时候,那些至少占一半人数、着急离场的观众也许就中了这个由好莱坞洋团队打造的“洋熊猫”的“局”,输给了对方。而留下的观众则成为赢家或者是与“洋熊猫”棋逢对手的“高手”——他们花了同样的票钱,却享受到了离开的观众们没享受到的东西:片尾非常宏大、好听的中国式音乐以及影片最后的“隐藏结局”。我不愿意当“剧透”(透露别人不知道的剧情),我只是很真诚地告诉此后看《功夫熊猫》的观众:别一出字幕就走人,后边的内容也很精彩!

  《功夫熊猫》虽然是由洋团队打造,但“中国味”却非常浓且浸润到细微之处,甚至“梦工厂”公司不惜更改自己使用多年的经典片头动画LOGO——把坐在月亮上钓鱼的小男孩换成了一只戴笠帽的、会功夫的猴子。这应该说是近些年来“让世界了解开放的中国”进程在电影方面形成的硕果。再说些题外话,这也证明了就算“梦工厂”的某位高层老大爷有一些个人小情绪,但他也不能阻挡自己日益受到的来自中国文化的影响。

  不分中外,好电影看过之后都会让人有所思考。《功夫熊猫》讲的最大的一个道理,就是富含中国哲理的“无”——做面条的至高秘笈就是不加任何调料,做一碗清汤面;能够打败连现世五大高手都不敌的、武艺最高的反派“残豹”的至高秘笈就是“利用自己现有条件,无招胜有招”。这其实是“老消息”——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就告诉了好莱坞甚至全世界,“没有固定招式才是功夫之王”。《功夫熊猫》只不过是用了更多、更厉害的技术,把“老消息”包装一新。这正好是昨天在影城,电影开始前,一个电视台记者向购票观众提问的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他的问题是:一、对《功夫熊猫》有什么样的期待?二、你认为外国人能真正理解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吗?三、怎么看有人提议抵制这部电影。不管这些设问是否精准、有深意,至少它能代表一部分媒体以及观众的看法。我觉得中国观众并不期待《功夫熊猫》能在哲理上、功夫观念上带给自己什么震撼,因为这些是已经深入中国人血液的东西,就像中国观众不需要通过外国电影告诉自己什么是“江湖”一样,更多的人只是想看看“熊猫耍功夫是什么样子”?所以《功夫熊猫》只要能做到“有趣”、“招笑”,那么它就会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

  第二个问题,其实可以用另外一个提问来比对回答。比如“你认为中国那些唱R&B的歌手能真正理解黑人文化的深意吗”?世界已经开放并且相互交融,在目前的状态下,大家都对非自我本源的文化有了足够的了解,华语歌坛的主流是R&B,太极、少林拳等功夫在国外据说也像广播体操那样普及。我们不必怀疑打着“功夫”和“熊猫”这两个标签的洋团队“功夫不到”,但也不能因为他们“洋”而拒绝、抵制他们“中”。其实对于一个电影加入太多其他的设问和分析也许没那么多必要,所以我还是希望提醒此后观看的观众,别字幕一出就走人,要不你就输给“洋熊猫”了。本报记者刘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