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功夫熊猫》火爆中国荧幕 国产动画期待突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8日12:06 每日新报
熊猫启示录 自我认知 国产动画 遭遇瓶颈 期待突围 国内动画片的症结何在?对于国内动画片的发展现状,几位专业人士表示:国内动画片要吸引观众,要做的功课不止一朝一夕,其实是整条产业链全面复苏的问题。 内因 创意人才匮乏 中国动漫这条亟待改变的产业链,究其根本是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其中包括了编剧和专业的漫画精英。央视知名动画师魏星表示:“国产动画需要一批精英人士加盟,相关产业要培养和挖掘一批年轻人,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自由,鼓励个性化的创作。”魏星具体分析道:“从编剧到导演,我们的基本水准和基本能力都不够。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没有专职的动画导演和动画编剧。尤其是动画编剧,我们要拍一部动画片,经常是去找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来写剧本。大家彼此都没有什么经验,资金又有限,很难弄出一部像样的作品。” 对于国产动画片讲故事的能力,北京电影学院(blog)教授苏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动画片编剧不认真推敲故事,小瞧孩子,对现在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缺乏了解,还在用一些简单的故事说教。而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思想陈旧了,现在孩子们非常敏锐,他们通过网络与外界和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我们的编剧却在故步自封。”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让国产动画情节简单,有时候甚至显得非常滑稽。 目前,国内的漫画专业人才与日俱增,到去年为止,国内已在447所大学设立了动漫专业,截至2005年的专业毕业人数超过6万人,而这在短期内却不能解决国产动画片面临的窘境。专家表示:“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多都是比较低端的技工型人才,真正懂得去从事作品架构和市场定位的综合型人才还是比较少的。”一位动漫公司的管理人员的话则透露了圈内的隐忧,“招的学生有些不能马上用,还得花大力气去培训。某些高校动漫专业虽然分得很细化,但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的创作能力还是比市场要慢一拍,人才效应不能立刻显现。” 外因 制作宣传无力 除却缺乏人才的原因,制作和宣传的外部因素也是制约国产动画发展的瓶颈。好莱坞的动画制作有巨大的资金支持,一部动画片的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并不稀奇,而大制作动画片在国内却凤毛麟角,资金在动画制作的运转中捉襟见肘。而海外的动画片商也宁愿自己制作再拿到中国赢得票房,而不愿意在国内投资。专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动漫产业市场风险高,投资收益不可预测,缺乏延伸产品开发的专业队伍和环境。没有重组的资金做后盾,技术和优秀的人才便不能投入到制作中来,好作品的诞生也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金国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产动画的另一大症结是没有好的市场运作机制。一部动画片拍出来以后,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宣传推广它或者说没有经费去宣传推广它,白白浪费掉了。“比如巨资打造的《魔比斯环》(blog),与1.3亿元的制作成本相比,其宣传费用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这直接导致其关注度不够,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这部影片。” 突围 寻找有效武器 为了突破“国产动画不好看”的瓶颈,近年来的国产动画片依旧在一定范围内做着积极的尝试。《梁山伯与祝英台》《红孩儿大话火焰山》《西岳奇童》《潜艇总动员》这些动画片的诞生,都各自赢得了一部分观众。其中,《西岳奇童》单是上海地区的票房就将近300万元,这在充斥着进口大片的动画电影市场可以算是一个成功案例。曾经担任“白玉兰奖”动画片组评委的马克表示:“上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在国际上很有知名度,国际动画影坛还以中国学派来命名中国动画。那个时候中国动画的造型和风格都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对本土观众的熟悉程度远胜过欧美影人,理应利用这一优势。下月将上映的动画电影《风云决》,是近年来另一部高投入的国产动画片,该片由谢霆锋( 听歌)、任贤齐( 听歌 blog)等人配音,近期已频繁亮相媒体。片方表示,未来他们还将与美国动画公司、电影公司、电视制作公司合作,挑选反映本土文化的故事,学习对方完善的项目发展流程,让中国故事在海外市场也有所斩获。此外,近期上映的《葫芦兄弟》走了“品牌再生”的路子,该片的投入不大,但经典品牌的号召力使其依旧取得了千万元的票房。专家认为,中国动画并不缺经典形象,无论是已经被搬上大银幕的“葫芦娃”,还是“孙悟空”“黑猫警长”“邋遢大王”,无一不凝结着几代人的童年回忆。但其商业价值还处于闲置状态,如何整合、利用,也是其中的一门学问。 国产动画 曾经繁盛 如今尴尬 搞笑热闹的《功夫熊猫》一片火爆,一面将欢乐留给观众,也把一连串困惑丢给了国内的动画片创作团队。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介绍:目前,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只有11%,将近9成的市场被欧美和日本动画片占据。那么,曾经辉煌的国产动画片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没有曾经的高峰,也就没有所谓的低谷。目前国产动画片市场的一片寥落,和二三十年前的繁盛景象形成了强烈反差。三十岁左右的观众,依然还记得那时的动画片带来的欣喜和满足,《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九色鹿》《天书奇谭》……加之上世纪80年代的动画连续剧《葫芦兄弟》《舒克和贝塔》《黑猫警长》,都是吸引了一代人的经典之作。这其中,《三个和尚》曾获第32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大闹天宫》曾获“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年度杰出电影奖”;《哪吒闹海》曾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皮影戏动画《鹬蚌相争》获“多伦多动画电影节特别奖”……一长串的奖项显现了当时国产动画的盛世景象,这些作品直至现在仍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何时开始国产动画片从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了?追溯记忆,其实在国外动画片进入我们视线的同时,国产动画片随即慢慢退潮,从最早的《森林大帝》《铁臂阿童木》《花仙子》,以及当初引发了收视狂潮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哆拉A梦》,国外动画片逐渐占据了我们的视线,而国产动画则逐渐落入尴尬境地。 随着《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动画大片的露面,世界动画制作早已进入了3D时代,国内的动画制作者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首部含有3D内容的动画作品《宝莲灯》口碑尚可,而前年一部耗资1.3亿人民币的全3D动画片《魔比斯环》却遭到票房惨败的命运。从此,国产动画片则不再触碰大制作,鲜有力作出现。 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王轶斐
【功夫熊猫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