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南焱
“没想到我在中国这么受欢迎。”“《钢琴师》是我最满意的作品。”“现在的电影记者艺术鉴赏力在倒退。” 昨天下午,波兰电影大师波兰斯基在北京电影学院(blog)放映厅举办讲座,直接爽朗的回答激起现场掌声阵阵。容纳800多人的放映厅挤得水泄不通,很多人不得不坐在过道上,还有更多人无法进去而在厅外排队守候,这些影迷都是冲着他来的。
因电影观念不同跟同学打架
中国影迷对波兰斯基的名字并不陌生。他的代表作《苔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的电影院。他2005年拍摄的《雾都孤儿》也在2006年6月于内地公映。当时波兰斯基就有意来华宣传,但因身体不适取消了行程。在2003年,他更是凭借“二战”题材片《钢琴师》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登上个人事业的顶峰。此番波兰斯基来华是为参加10月24日至10月28日在京举行的波兰电影展。
面对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波兰斯基畅谈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是波兰电影学院毕业的,当时我觉得在学校是浪费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能看到一些外面看不到的禁片。”他说自己经常跟同学打架,原因是彼此对电影的观念不同。有一次为拍一部舞会短片,他找来一群流氓以增加舞会戏剧性,结果他差点被学校开除。波兰斯基说自己能毕业,是由于教授欣赏他的才华和对电影的痴迷。
《钢琴师》就是诚实讲故事
从早期电影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到后期更加写实的电影,波兰斯基的风格改变很大。“在学校里做了很多实验镜头,有意不讲逻辑,但最后发现,讲好故事的人都是有才华的人。”波兰斯基表示,自己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基本原则就是讲好故事。“《钢琴师》就是很诚实地把故事说出来,不需要再讲其他的道理。”他承认《钢琴师》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似乎此前拍摄的所有作品都是为这部电影做准备。
波兰斯基的母亲死在集中营(blog),“二战”题材对于他来说完全是感同身受:“我曾经也想拍摄《辛德勒名单》那样的电影,但是因为跟我的生活经历太接近,我反而不知道怎么讲。”他还认为《钢琴师》是根据自传体小说改编的,与内容虚构的《辛德勒名单》不同。“如果我的墓碑上只能铭刻一部电影,或者我只能带一部影片进入坟墓,我无疑都会选择《钢琴师》。”
电影记者艺术鉴赏力在倒退
波兰斯基先后在波兰、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拍过电影,对不同文化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关键在于导演本身,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期待从导演那里获得灵感。如果他热情、幽默,自然会感染其他人。”他对好莱坞商业片还深表不满:“好莱坞电影都是为消费而制作的,就像麦当劳一样。”他也批评很多导演为迎合年轻观众拍出弱智的影片。
如今波兰斯基功成名就,不需要抱着剧本去找投资商。他素来喜欢把小说改编成电影,还建议导演改编最好应该忠实原著,不要随意删除或增加新角色。他正在筹拍名为《幽灵》的影片,也是改自他喜欢的一部小说。“制片商经常带剧本来跟我谈生意,但我觉得那些剧本大多毫无意义,我的影片由我作主。”
对现在的电影记者整体素质,波兰斯基也颇不满。去年戛纳电影节上,他在发布会上指责记者的提问太白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在昨天的讲座上,他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当时有三十个著名导演坐成两排,面对记者的提问,但他们提的问题跟电影完全无关,尽问无聊且弱智的问题。”波兰斯基说,如今记者只知道从网上找点资料胡拼乱凑,对艺术的鉴赏力却在倒退。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