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12月,打开美国媒体网站,总会弹出一系列的电影宣传海报。《返老还童》声势最为浩大,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的整版大头照轮番上场。“小丑”和“机器人”也不输人,占据了头版广告数日。海报上往往还要附上这样的标语:“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影片”。
影评人周黎明(blog)解释,一般来说,一部商业片的宣传费大概在3500万美元左右。在颁奖季,重头大戏的奥斯卡()宣传费占到了800万美元。紧随其后的8部大片占到了300-500万,其余10来部影片在100万美元左右。这笔费用,大部分钱都用在《综艺》和《好莱坞报道》上。几乎所有的好莱坞业内人士都会订阅这两本专业杂志。它们全年的广告费是9000万美元,35%都在奥斯卡档期收回。一些影片还会适当地在《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上登广告,它们面向大量市民,但这两家报纸的广告费极贵。
其余的一些媒体宣传费则用在了媒体软文以及影评人文章上。比如,《纽约黑帮》造势时,米高梅邀请一位专栏作者写了一篇号召所有评委投马丁·西科塞斯为最佳导演一票的文章。不过这位作者又恰恰是前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罗伯特·怀斯。广告写道:“两任奥斯卡奖得主罗伯特·怀斯断言西科塞斯因《纽约黑帮》而值得受到奥斯卡的青睐。”不过,这样的行为却惹怒了奥斯卡官方,根据投票规则,任何评委都不能私自向外界表露评委们的投票意向。
“冲奥秘籍”
小礼物讨好评委
临近圣诞节,好莱坞的演员们忙着收礼物。除了演员工会高层喋喋不休的罢工劝说邮件外,他们收到最多的“礼物”要算是各类影片的DVD了。每年年末,各大影业都会向6000多名奥斯卡评委寄去冲奥影片的DVD,附上一封写着“我们鼓励你去电影院观看”的短信,以及一些相关的宣传小礼物。
由于奥斯卡主办方明文规定禁止各大影业对评委的“贿赂”行为,送礼只能变着法打打擦边球。2001年《角斗士》与《卧虎藏龙》的片商都各自分配到20张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入场券。其中4张位于包厢或前排位置的入场券被转赠他人。在“位子就是面子”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门票被当做了影片的通关武器。
密集参赛颁奖季
今年的好莱坞颁奖季已经过半,金球奖提名、美国电影学院十佳影片、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金卫星奖,以及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纷纷揭晓。一些无名的影片,比如《贫民窟的富翁》突然爆发,几乎占据了所有的奖项。
好莱坞的颁奖季以奥斯卡为终极目标,许多都自称为风向标。热门影片通过颁奖季的斩获维持声势,小成本片则寄希望展示出黑马的姿态。可以说,颁奖季的一系列奖项成为媒体评判,预估奥斯卡走势的最佳数据库。《机器人总动员》因为上榜美国电影学会的年度十佳影片,奥斯卡呼声越来越高;反观《澳大利亚》,由于未受青睐,只能寄希望于几项奥斯卡技术类奖项的提名。对于这种零成本的宣传方式,发行方所要做的就是统统报名参赛。数天一个颁奖,明星们也得以增加曝光率。
链接
一座小金人至少值5000万
一旦奥斯卡获奖,影片便身价百倍。周黎明介绍道,一部影片因为得到奥斯提名,可在原先票房成绩的基础上增加3000万美元的收入,而有幸拿奖,票房还可以再增加200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采取银幕发行、电视发行、网络发行、家庭影院和相关产品开发五位一体的发行模式,银幕收入仅占20%。据估计,一座小金人的“剩余”价值总共将达到3亿美元。
奥斯卡就是文艺片的福音。一些小众的文艺片往往通过口碑渐渐引得影院的关注。1998年12月,《莎翁情史()》上映,到次年2月获提名时,票房为3620万美元;提名后,票房翻了一番多,又赚了3670万美元,3月底得大奖后,另增加了2709万美元。换言之,该片60%的票房都跟它受到奥斯卡直接相关。更重要的是,有些高雅作品完全是为了获奖而拍摄的,没有奥斯卡,整部影片引起的经济雪球就滚不起来。(徐佳)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