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文娱印记 外国大片轰炸中国银幕历史回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5日00:18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许岩 在中国电影观众30年的记忆中,除了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咱爹咱娘”,以及飞天遁地的中华神功之外,相信还有一种画面曾经并始终撞击着我们的感官神经,那就是曾被中国观众和中国影人仰慕的“进口影片”。这些“引进片”大都是国外投资巨大的电影,刺激的剧情,火暴的场面,秀色可餐的美女和才貌俱佳的帅哥,因为拥有了众多引人入胜的商业因素,它们通常一经上映,就会引起国人热烈追捧,从而赚走了大把的钞票。投资大、场面大、明星大、票房高,因此它们通常被中国观众称作———“大片”!

  -外国片从买断开始进入国门

  关于引进电影的众多资料显示,在解放初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主要引进的影片都来自友好国家,作为文化或友好交流,相互交换电影在对方国家放映。此外也有一部分影片通过买断版权的方式进入中国,中影集团新闻发言官翁立回忆说:“改革开放前已经有不少国外的电影排映,例如日本的《望乡》、《追捕》等,还有一些印度、苏联的影片,也有比较少的欧美片。”1978年,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这一政策惠及中国银幕,越来越多的海外电影通过版权买断的方式进入中国。所谓买断,即一旦引进我国,影片何时放映,在哪放映(包括在电视台播放)都由我国自主决定,而不用受片商的限制。

  据翁立介绍说,“当时的进口影片,其计划价格每部几千美元到一两万美元不等。”虽然银幕上的面孔有些国际化了,但是这种落后的“计划”方式和低廉的价格,致使中国买到的只能是国外过时的老片子和一些小成本制作,海外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距离差了足足有十年之遥。而且在1993年前,电影仍属计划体制,甭管好片坏片,时间一到,也会从影院撤下。

  1988年,全国的娱乐业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大繁荣,但电影市场却一路下滑,来自中国专业电影刊物《中国电影市场》的数字显示:1979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293亿,而1994年仅有3亿。许多电影制作单位,发行单位和影院之间的连环债务甚至达到亿元,这一切都源于电影市场的不景气。除了电视的冲击,很大的原因是大量新的、好的国外影片通过走私和盗版录像带的渠道进入千家万户。尽管影院上座率遭遇冰点,但是人们应该不会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风行起来、并异常火暴的的录像厅,这个趋势到1990年达到最高峰,最多时全国有5万多家大小录像厅。国人对于视觉享受从未失去热情,录像厅的出现体现了影院电影的乏味无趣,这里成了香港和欧美影片的集合地,同时也使得暴力和色情也开始偷偷传播,这不但严重冲击了电影院的经营,而且造成了文化市场的混乱。中国电影市场寻找新的出路势在必行!

  -中国电影市场“A计划”

  1992年,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采用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方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目的是用发行收入扶持贫困地区的电影事业。1994年底,广电部终于批准这一建议,翁立介绍说;“当时是允许中影每年从国外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后来被俗称为‘10部大片’。”其中美国的占三分之一,欧洲的占三分之一,其他国家占三分之一,外方和中方“四六分成”。“10部大片”计划可以在第一时间引进国外最流行的影片,这无疑给当时萧条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中影公司首先与香港嘉禾公司达成初步协议,随即惊动了觊觎中国市场已久的美国八大公司。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相关专题:改革开放30年之电影中的大时代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