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娱乐讯 王兵在法国受关注的程度,不是亲临现场,很难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他第一部长达9个小时的纪录片《铁西区》,給法国影评界和观众带来的震撼,让人们对这个朴实低调的中国导演刮目相看,由此后每一部新片的诞生,都吸引来影评界和热爱他的影迷的密切关注。
3月7日晚间在法国篷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31届真实电影节上,王兵的新片《煤钱》第一次亮相。虽然知道他是法国影评界的宠儿,观众中也很有人缘,特意在影片放映半个小时前就赶到放映大厅,没想到买票的观众、受邀的各界人士和注册的记者早已在放映厅外排起长龙。为了能够进入会场,一向文明的法国绅士也变得鲁莽起来,并引来记者的不满-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因为放映厅位满而被挡在门外。
需要纠正一点的是,这部由法国les films d’ici公司制片的片长52分钟的纪录片,并不是国内媒体提到的《采油日记》,又译《乌金》(英文片名a journal of crude oil),参赛纪录片的法文片名《l’argent de charbon》,直译为《煤钱》,事实上也正是影片贯穿始终的中心线索。
可以将镜头牢牢对准底层老百姓的民生苦难和社会变迁,并且用艺术的眼光和哲学的深度,震撼人心的中国导演并不多,王兵却当之无愧。《铁西区》中,他在火车司机旁侧的位置架起摄像机,随着火车的移动,镜头穿越破败冷清的老工业区,沿着漫长的铁路线一直深入到工厂车间的核心。《煤钱》中,王兵同样借用拉煤司机的卡车副座位置, 透过车前窗玻璃,随着货车的移动,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到山西风沙漫天的煤场腹地。镜头下煤灰和黄沙交织在一起,和着呼呼的风声,在天空中交织成灰色的独特世界。在这里简陋的小餐馆里,拉煤司机和老板进行最初交易,第一次,钱在人们手中交换。
接下来,镜头静静地追随运煤司机的轨迹,如同公路电影,从山西的煤矿一直延伸到天津港口附近。在他们开着托斗车载着近百吨煤炭的运途中, 不分白昼黑夜的旅途不仅有坎坷不平的路面、 还会遇到公安毫不留情的罚款,高速公路工作人员收取过路费、以及面对油费涨价的实际困难。在批发給零售商人的时候,既有中间人的双面游戏,同时也不缺少买家的狡黠、同伴间的激烈竞争。 一次次的讨价还价后,他们终于成交,接着需要用最原始的人力办法,将满车的煤炭全部卸下卡车。数着煤炭换来的钞票,伴随着或多或少的心满意足,扬起公路的沙尘,运煤司机又踏上新一轮的循环…… 短短50多分钟,纪录片却包含了大量信息,栩栩如生地把包括运煤司机在内的诸多角色的日常生活再现。
煤炭,再也没有比这更实际的物质商品了,尤其是在中国。王兵展示煤炭从矿场到转卖出售的过程,实际上表现的是中国现存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底层人们的生活。在煤块交易的过程,从上游生产到下游出售的相关角色,运煤司机、批发买主、讨价还价的中间人到那些靠体力卸煤的工人, 他们工作艰苦, 还会遇到羞辱、欺骗,辱骂,但是他们每个人似乎都以自己的方式掌握自己的命运,坦然而适应。
今天的电影潮流中,人们喜欢在虚构剧情中加入记录的成分,在亦真亦虚的自由创作中,探寻生活的真相和观众的共鸣。王兵拍摄本片选择的途径却似乎正好想法。在他的这部纪录片里,除了影片最初采访煤场老板的一小段,可以体会到纪录片采访的传统手法,余下的部分,更像是一部故事片,依照时间线性讲述了一个谈不上戏剧冲突强烈,却真实生动的小人物们的故事。
影片种对这种生存境遇给予了默然的凝视,法国《世界报》在评论这部影片时说 : 近距离的拍摄,这些艰难的讨价还价传递的却是一个关于商品关联的普遍信息,其间又糅合了真实的残酷,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萨缪尔-贝克特似的荒诞。
影片也有遗憾。 银幕黑下来的那一刻,听到有人在身后不由自主地自问: “已经完了?” 一幅意犹未尽或者尚有期盼的失落。的确,这部中等长度的纪录片延续了王兵影片中常可看到的长镜头,以及镜头的纵深和层次感,无论画面,剪辑或者整体叙事,包括对许多细节的关注,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是,当你了解到中国煤矿的现状,知道许多获取暴力却不顾工人基本安全保障的煤老板的存在,以及种种背后可能隐藏的黑幕,就多少有些遗憾。《煤钱》 感人,但没有期待中的尖锐和深度。不过,王兵的本意也许没有如此野心,他只是想将一种存在,原封不动地展示出来。(刘敏 发自巴黎)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