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北京时间6月16日,据国外媒体报道,66岁的好莱坞名导演迈克尔-曼(Michael Mann)日前接受媒体专访,这位擅长用一种人文的情怀和史诗的节奏拍摄商业题材的导演解读了他即将于7月上映的新片,由强尼-戴普(Jonny Depp)主演的影片《一号公敌》(Public Enemies)。
《一号公敌》主人公狄林杰——生动
在谈到电影《一号公敌》主人公约翰-狄林杰(John Dillinger)时,曼反复用了同一个词来形容他——生动(brio)。当狄林杰成功逃离印第安纳坚不可摧的监狱时,他不仅搞到了一辆车,而且搞到了警长的新车,一亮崭新的福特V8;然后还给大众汽车的先驱亨利-福特(Henry Ford)写信,告诉他自己偷车的时候,只想偷一辆福特。
电影以一种忧郁、带有宿命论的基调来描述狄林杰。尽管他与一个芝加哥女子有一段灵魂相合的恋情,但注定的厄运从未停止在他的脑海中徘徊。狄林杰知道自己在任何地方都待不久,但却成为了一个平民偶像。在一次银行抢劫行动中,一个农民要把自己身上的几美元给他,狄林杰没有拿他的钱,还说:“我们是来抢银行的钱的,我们不要你的钱。”
对于曼来说,很容易与狄林杰产生共鸣。“他是个魅力十足的亡命英雄,他与众人以大萧条时期的深度对话。他袭击银行这个让他生活窘迫的地方;他远比政府聪明,无能的政府无法解决大萧条造成的问题。”
曼:狄林杰像是另一个自己
迈克尔-曼,好莱坞早期十分独立的一代导演之一;约翰-狄林杰,一个生错了时代的独行者,却被日益强大的集团化犯罪集团挤出银行抢劫圈子。要在两者之间找出相似之处,其实并不难。
《一号公敌》中,曼对本片构念的关键元素在于,极力搜捕狄林杰的并不是FBI探员,而是那些把狄林杰这样的无拘束的亡命之徒当成自己国内“事业”发展威胁的有组织的犯罪集团。
曼说:“狄林杰的确已经是不入流了,但是他十分擅长自己所做的事情,因而在周围凶险的情况下仍得以幸存。电影中有两股处在发展壮大中的力量,收集信息和管理数据的FBI,以及坐拥大量现金,进入公司资本化的有组织犯罪。他们不愿意看到(像狄林杰)这样的大萧条时期的亡命之徒妨碍自己洲际转移资金。”
曼一直认为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产的时期。上世纪80年代,他创作了一个有关芝加哥银行劫匪的剧本,但是最终一无所获。后来,读到小说《一号公敌》时他再次兴趣大增,在于其他编剧、制片等人的合作下,终于有了《一号公敌》。
头号人选强尼-戴普
剧本一完成,作为强尼-戴普的影迷,曼第一时间找到了戴普。在他看来,强尼-戴普不怕挑战,并且强尼可以把狄林杰这个角色联系到内心的自己。
但是,拍摄过程也并非一番风顺。据片场工作人员回忆,强尼-戴普习惯了在拍摄《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时按钟点工作的进程,所以起初很难适应曼恩以个人习性为纲的工作日程,有时候他不得不等上几个小时,直到曼准备好继续拍摄。甚至还有传闻说戴普有时会气急败坏地离开片场。对于这样的传闻,曼给予了否认。他说:“那简直是一派胡言,(拍戏时)他可能让我等,我可能让他等,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对我来说,电影片场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我无权决定事情如何进展。”
迈克尔-曼:永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者
好莱坞这个圈子里随处可见永不妥协的完美主义导演,但是唯有迈克尔-曼一人敢自夸他不但有一个自己最心仪的电影放映厅——福克斯的扎努克影院,而且,影院里还有他最爱的座位。“如果你坐在扎努克影院的J排,你会发现,自己是在中间位置,并且身处全美影院的中心。”曼在自己环绕着自己从影几十载的大事记的办公室里说,“我知道有些人愿意坐在非常后面,但是我觉得那是最糟糕的位置。如果坐得太靠后,周围的东西显得很大。”
但是,曼并不倾心“永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者”这一标签。他说:“影片拍摄中有很多好镜头但最后并未出现在电影里,因为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细节上。我知道(一部电影里)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曼看来,电影是传达讯息的,不管是对工作室还是观众。“我开始拍摄一部片子的时候,那种快感的一部分是来自于你献身的程度。我不是在过家家,我不会把事情只做一半。我不会说:‘这个场景还过得去,我们继续’。我的目标是拍一部对人们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影,这是个颇大的目标。”Carol/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