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昨晚闭幕。轰轰烈烈的9天里,明星、绯闻、舌斗轮番登场,似乎就是一个中国娱乐圈的标准缩影。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一定是办得最好的一届,但绝对是最热闹的一届。丹尼·鲍尔、斯蒂芬·戴德利、哈利 ·贝瑞的出席,让电影节有了些“国际化”的味道。但走完红地毯便离去的哈利·贝瑞,留给电影节的只有一张职业的笑容和一句话:“对中国和中国电影并不了解。”和哈利·贝瑞一样,此次来电影节的众多老外都很诚实地表示:他们跟中国电影不熟。
本报记者龙玲 上海报道
尴尬
星光很灿烂,参赛片很黯淡
本次上海电影节有大师和国际大牌明星的加盟,看似为电影节的国际性提高了一把,但在热闹之下,最重要的各个竞赛单元的参赛片却没有多少人关注。
尽管电影节期间,上海各个影城的售票处从早到晚都排着购票长龙,但这些观众几乎都是冲着参展片而来的。
本届电影节的气氛堪称历届最热闹的,开幕式上走红地毯的大牌明星云集,评委会阵容也很强大,论坛上也不乏大师级导演。数十个华语片剧组借电影节搭台推销,开机仪式、发布酒会、公司成立,这些活动俨然成了电影节的主角。尤其是本次还有大师和国际大牌明星的加盟,看似为电影节的国际性提高了一把,但在热闹之下,最重要的各个竞赛单元的参赛片却几乎没有多少人关注。与明星们的灿烂星光相比,这些电影显得黯淡无光。
这些参赛影片,无论是金爵奖还是亚洲新人奖,中国出品的参赛作品只有4部,其中3部影片的题材是艺术性很强的文艺片,只受小众关注,唯有《白银帝国》因有郭富城、张铁林、郝蕾这些熟悉的面孔,加上片方不遗余力的宣传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就影片的质量而言,这类浓厚商业味的影片参赛电影节实在有些别扭。
尽管电影节期间,上海各个影城的售票处从早到晚都排着购票长龙,但这些观众几乎都是冲着参展片而来的。记者在上海电影城发现,参展片中最热门的除了去年大热却无法在中国银幕上映的《革命之路》及《机器人总动员》外,本次电影节主体活动的“向大师致敬”所展出的经典黑白影片《夺魂索》、《狂凶记》等,以及韩国导演林权泽的《醉画仙》、《春香传》、《种女》、《悲歌一曲》在电影节初期便出现一票难求。
尴尬
国际明星都跟中国“不熟”
从丹尼尔到斯蒂芬·戴德利再到一些国外演员在说不了解中国电影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理所当然的口气。而斯蒂芬·戴德利更是毫不客气地当众表示:“我对亚洲电影不熟悉。”
奥斯卡影后哈利·贝瑞与好莱坞当红男星克里夫·欧文都来了,前者获颁“杰出电影贡献奖”,她却说她根本不怎么熟悉中国电影,后者对华语导演的认知则只限于中国香港地区的王家卫与杜琪峰。从丹尼尔到斯蒂芬·戴德利再到一些国外演员纷纷表示对中国电影不了解,斯蒂芬·戴德利更是毫不客气地当众表示:“我对亚洲电影不熟悉。”这一棒子打死的还真不少。而一些来参展或者参赛影片的国外影片主创之所以能来上海电影节无非就是想趁着这个电影节捞点油水,再顺便宣传自己的影片,他们这趟只有赚没有亏。
事实上,即便是国内的明星也并不是完全冲着电影节而来,一位参赛片的男演员曾在私下透露,在接受邀请时就被告知:上海是国内最大的电影市场,如果您能出席电影节,将会大大有利于您新片的发行。这位演员还透露:“参加电影节期间的活动都必须是见缝插针,剧组的工作肯定是不能停的,无论如何也要抽出几个小时来参加,好在路程不算太远,活动一结束就立马回剧组开工。不到是不行的,以后片子还要卖给他们,得罪不起。”
尴尬
中国影人爱“炮轰”,忙掐架
王小帅在电影节论坛的第一天就大呼“救救电影”,更与同台的三位票房破亿导演宁浩、陆川与魏德圣划清界限,还直言这三人:“你们失败了”,然而他对“商业”的质疑甚至翻脸让人觉得有些“愤青主义”。
尽管这次电影节形式上一片和谐向上的景象,但总有一些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比如王小帅。而陈嘉上、吴宇森还有姜文,则为了中国电影人、为了中国的面子与三位高傲的英国导演斗智斗舌。
或许是被与上海电影节一样表面繁荣、内部无奈的华语电影创作及市场现状搞得太拧巴了,王小帅在电影节论坛的第一天就大呼“救救电影”,更与同台的三位票房破亿导演宁浩、陆川与魏德圣划清界限,还直言这三人:“你们失败了”,认为他们赢了市场却丢了立场。但无论票房好坏,无论艺术片与商业片,有没有立场并不等于是不是好电影,王小帅此前的《青红》与《左右》虽然都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了不大不小的奖,但本质上甚至无法约等于好电影,因此他对“商业”的质疑甚至翻脸让人觉得有些“愤青主义”。相比之下,陈嘉上、吴宇森作为资深电影人在对自己作品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后,又以敢说真话的态度明确指出中国电影尚未成熟仍需努力。而姜文更是发扬了中国传统美德,以退为进,用智慧与三位英国导演舌斗,让一场嘉宾主持搭配奇怪的主席论坛成为本次电影节最为精彩的一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