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卡梅隆在《阿凡达》中到底创造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1日02:43  新浪娱乐

  导语:卡梅隆早在1995年就写出了《阿凡达》的故事大纲,当时他想拍一部电影来挑战数字电影特效的极限。在他的设想中,这部那时还不叫《阿凡达》的电影需要由真人表演、表演捕捉以及电脑动画来完成,并且是一个3D的世界。这个计划是如此的野心勃勃,以至于当时的电影特效公司都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被迫中断了这个计划的卡梅隆转而拍了让他名垂影史的《泰坦尼克号》,但他并没有死心,并为了等待技术成熟而蛰伏了十几年。

卡梅隆在《阿凡达》中到底创造了什么
卡梅隆在《阿凡达》里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1 一个完整的世界

  《阿凡达》的第一个伟大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并赋予这个世界无数鲜活的细节以让它可信。在电影史上,做到过这一点的电影并不多,可能也只有《星球大战》和《指环王三部曲》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这个完整的外星世界包括一整套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种族以及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完美主义的卡梅隆甚至还专门找来语言学家历时4年为片中的“纳威人”(Na'vi)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充满想象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环境全部出自卡梅隆一人的创意,他根据自己在深海探险看到的生物画出了无数草图,从中得到灵感创造出了潘多拉星球上数十种动物、几百种植物、以及漂浮的巨石等其他惊人的自然奇观。难怪主演西格妮·韦佛叹服道:“这是我参与的最具野心的电影,每一个单个的植物和动物都是卡梅隆疯狂脑瓜的产物,他体内就好像藏着一个14岁的小男孩。”

卡梅隆在《阿凡达》中到底创造了什么
卡梅隆可以实时查看绿幕前的演员在粗略渲染的CG背景中的画面(右边的监视器)

  2 革新动作(表演)捕捉技术,照片般逼真的CG动画

  《阿凡达》是一部大量使用电脑生成动画的影片,而且这些动画都必须要有照片般的真实感。卡梅隆曾毫不夸张的表示,《阿凡达》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次电影制作,2个半小时的电影有1600个镜头,而且《阿凡达》和“金刚”(King Kong)、“咕噜”(Gollum)不同的是,它要制作不是一个、而是上百个有照片般真实感的CG角色。

  在影片筹备之初,卡梅隆曾做过特效测试,可是这个耗费几百万美元的测试结果并不理想,电脑制作的“阿凡达”犹如死人一般,怪诞可怕,卡梅隆回忆说:“那可真把我给吓着了,太恐怖了,它不是萨姆(男主角扮演者),它是个死人。天哪,我们做了能做的一切,而这就是我们得到的?”

  卡梅隆的这种反应在业界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诡异的峡谷”(uncanny valley),最初运用在机器人学当中,指的是人类在面对类人物体时,随着类人物体与人类越接近,人类对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正面情绪,但当这种相似接近到一定程度却仍然能分辨真假的时候,人类的情绪反应会骤然直降,产生厌恶感。反映在图表曲线上就是一个“诡异的峡谷”。

  卡梅隆不希望观众和他产生同样的情绪,他要让《阿凡达》里的动画角色达到分辨不出真假的地步。很自然的他找到了在这方面曾有过杰出作品的新西兰Weta数字特效公司。Weta数字特效公司由《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建立,近年来他们曾用动作捕捉结合电脑动画的方式制作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就是在《指环王2:双塔》中创造的“咕噜”(Gollum)以及2005年的“金刚”了。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动作捕捉(也叫表演捕捉)技术。动作捕捉技术需要演员穿上一套特殊的服装,上面有很多的感应球(脸上也有),演员的表情动作通过它们传输到电脑里,附加在电脑动画生成的虚拟角色身上。动作捕捉通常在摄影棚里完成,演员们不用化装,只要对着空气演戏就行了。由于是360度记录演员的动作,因此不存在机位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演员必须全身心投入角色和故事。

  《阿凡达》全片有超过60%是用动作捕捉技术拍摄的,Weta多年来的动作捕捉经验使卡梅隆对其十分信任,不过由于动作捕捉无法实时看到完成后的效果,卡梅隆提出要Weta能让他像在拍普通电影一样实时看到最终的效果。Weta于是开发出了一种“虚拟摄影机”系统,虽然叫作摄影机,但它其实不是摄影机,而是一种临时的合成显示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电脑和LCD监视器组成,能将演员们的表演与虚拟的电脑背景即时合成,这里的电脑背景还是一个粗糙的草样,合成的画面和电脑游戏差不多,不过它却让卡梅隆在动作捕捉的现场就看到影片完成大概会是什么样子,从而及时找出问题,避免以后返工。这套系统就像一个巨型游戏引擎,给了卡梅隆极大的自由度,他在其中可以以任意角度取景,可以控制每一片云、每一根草。

  不过动作捕捉只能捕捉到基本的动作和大致的表情,很多演员非常细微的面部表情都在捕捉的过程中丢失掉了,以往的电影制作者为了弥补这一点,通常在后期动画制作时手工补上这些细微的表情,比如“咕噜”的整个脸部的表情完全就是电脑动画画上去的。但这次卡梅隆想要最大程度的还原演员的表演,把手工动画减到最少。于是,他重拾起了他1995年在一个餐巾上画下的创意:演员头上戴一个头盔,头盔上安装一个微型摄像头,伸到演员脸部的正前方,追踪演员的每一个面部动作。

  这个装置取得的效果相当的好,它能追踪到演员很多细微的动作,如皱眉、抽动鼻子、眼睛的一瞥,嘴唇、牙齿、舌头和下巴的联动等等。演员表演的95%都能完美复制到他们的动画角色身上,而在以前这是无法想象的。

  动作捕捉之后取得的角色动画模型还很粗糙,卡梅隆将它们发给新西兰的Weta数字特效公司,由后者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最终《阿凡达》实现了卡梅隆的高标准,片中的CG角色有着照片般的真实感,而且在3D立体效果下,这些角色比在普通2D银幕上看起来更加真实,观众的大脑会被这些以假乱真的画面骗住,感觉这就是真实的事物,而不是图片什么的。

卡梅隆在《阿凡达》中到底创造了什么
每一个看过《阿凡达》的人都会被3D效果震撼

  3 身临其境的3D效果

  《阿凡达》的一大卖点就是3D立体效果,3D电影其实对很多观众来说不算新鲜,因为这个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了,在上世纪70年代曾一度风行,但由于当时3D的一些缺陷,观众们在新鲜感过去后就冷落了这种技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兴盛,3D也重获新生,以数字3D的面目赢得了好莱坞和广大院线老板的青睐。

  2003年,当时还在蛰伏期间的卡梅隆推出了一部3D纪录片《深渊幽灵》(Ghostsof the Abyss),这部影片使用的3D摄影机是他和文斯·佩斯(Vince Pace)发明的,叫做“Pace Fusion 3D数字摄影机”,它有两个高清数字摄像镜头(不是胶片摄影机),来自于摄像机的双路信号通过电缆传送到一个远程存储系统,根据不同的拍摄条件摄像机的两个镜头还可调整相互之间的距离。

  这个3D高清数字摄影机成为现代3D电影的奠基石,不但卡梅隆本人后来拍摄《深海异形》(Aliens ofthe Deep)、《阿凡达》时使用,其他导演拍3D电影也在用它。如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的《间谍小子3》(Spy Kids 3D:Game Over)、《鲨鱼男孩与岩浆女孩》(TheAdventures of Sharkboy and Lavagirl in 3-D),以及最近几年的《地心历险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麦莉·赛勒斯演唱会》(Miley Cyrus: Best of Both Worlds Concert)等。

  在《阿凡达》中,卡梅隆摒弃了传统3D电影炫耀式的表现手段(没有弄个东西在观众眼前晃来晃去),而是让观众全方位浸入到影片所创造的环境中,观众将感到他们是通过一扇窗看,而不是在看银幕。片中有一场戏男主角杰克·萨利透过飞机的窗户看到外面的巨树、瀑布、丛林,由于3D带来的深度感,观众会感到自己正亲眼看到这样的美景,犹如身临其境。

  《阿凡达》对3D影院建设的推动也是巨大的,在2003年《间谍小子3》上映时,整个美国只有79家影院配备了3D放映设备,直到去年夏天也只有800张3D银幕。而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阿凡达》上映之前,这个数字迅速飙升,一下子就增加到了3500家。而媒体对《阿凡达》连篇累牍的报道也让其他国家的院线经营者警醒,他们纷纷进行3D改造,目前中国已经有了800块3D屏幕,发展速度十分惊人。ning/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