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阿凡达》的构思早在15年前就已经存在于詹姆斯-卡梅隆的大脑之中,鉴于当时电脑特效技术依旧薄弱,所以直到4年前的2005年,他才重新启动了《阿凡达》的拍摄计划。片中被称作革命性的3D电影技术到底将带来怎样的观影体验尚且未知,那些看过15分钟IMAX 3D预览版的观众,已经不停地喊出无数个“震撼”。
抛开这些尚且无法亲眼目睹的评价,再结合詹姆斯-卡梅隆以往的履历来看《阿凡达》,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部耗时15年,投资超2亿,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3D电影势必会创造一个新的卡梅隆神话,而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个卡梅隆神话到底可以走到多远。
詹姆斯-卡梅隆
引领电脑特效新时代
从卡车司机到电影大师的转变,是连詹姆斯-卡梅隆自己都没有想到过的。当卡梅隆在上个世纪70年代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战》时,他开始意识到这才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当他终于在好莱坞著名制片人罗杰-卡曼的手中获得了一个为电影制作模型的工作机会之时,也注定了在他今后工作中,他将会把电影特效放在第一位。
但特技并非卡梅隆电影的全部,除了强大的电脑特效,卡梅隆出品的每一次完美亮相几乎都能完美契合时代中的某些重要审美趋向,以极富想象力的方式表现出来。
用“终结者”走过模型时代
1984年,拍完处女作《食人鱼2:繁殖》的詹姆斯-卡梅隆下定决心要做属于自己的电影。也就是在那一年,卡梅隆以1美元的价格卖出了《终结者》的剧本,而要求就是片商得给予他亲自执导该片的权利,一切谈妥后的卡梅隆立刻联手当时还未出名的阿诺德-施瓦辛格一同将这个童年的噩梦搬上了荧幕。
影片中充满异境色彩的离奇想象,紧张刺激的连环追杀,极具视觉冲击的金属骨骼,让所有的观众都为之眼前一亮。八十年代的好莱坞就是硬派动作片的黄金年代,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动作电影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最为人所乐道的经典类型片。《终结者》的成功不仅仅是卡梅隆在特效技术上的成功,如果抛开卡梅隆的科幻元素,《终结者》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传统动作电影。
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汽车追逐,接二连三的枪战互搏,均是好莱坞同时代的动作片中所普遍包含的常用元素。然而,作为科幻电影的《终结者》在剧情上避开了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中对于外星世界的离奇猜想,以“审判日”的预言为根基打造的末日恐慌更是通过最现实的科技恐惧得到了完美展现。卡梅隆讲述了一个噩梦,而在好莱坞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的手中,这个梦在模型时代的先进特效下变得真实可信。
深海下的技术实验
拍摄于1989年的影片《深渊》为此后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是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卡梅隆在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方法表现水下奇观,它的水下特技启发了一批电影人,之后的《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以至于《U-571》都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很大影响,卡梅隆本人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也运用了在《深渊》中实验过的很多特技手段。
《深渊》还首次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生成影像。这种技术不但解决了利用模型难以拍摄在三维空间运动的生物体的困难,创造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游泳智慧生物形象,而且创造了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会变形的水柱。
《深渊》无论是在技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是卡梅隆科幻片的一个大荟萃,影片一如既往地贯彻着他对于科学技术的反思,他描绘了一个充满危险和神秘生物的海底世界,在这个无底的深渊之中存在着凌驾于人类科技之上的先进文明,通过这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比,对战争等一系列80年代末冷战时期的社会问题做了极其深入的自我反省,这也令这部以视觉效果为主打的技术性电影成为了不朽的科幻片杰作之一。
数字虚拟技术与90年代技术标杆
1991年,数字虚拟技术日渐成熟,詹姆斯-卡梅隆再度出去,联手施瓦辛格一同贡献了《终结者》,影片一经推出,科幻电影第一的称号便伴随至今。运用数字虚拟技术造就的液态金属终结者T1000成为了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效经典。
抛开先进的数字虚拟技术,卡梅隆在影片中对于特技的巧妙运用以及对于西方社会“审判日”情结的不断渲染,将《终结者2》带向了科幻灾难片的至尊宝座。取材于《圣经》中的“审判日”故事与诺查丹玛斯世纪末大预言的《终结者2》,一方面贴合了人们对于千禧年末日传说到来的恐慌心态,另一方面也制造出了约翰-康纳这个救世主的完美形象,十分符合人们对于末日来临之际能够幸存的侥幸心理。毕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人都渴望经历世界末日,但同时又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幸存。
甚至可以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终结者2》使用的“审判日”情结也间接带动了之后多部以宗教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科幻灾难片,比如90年代的《山崩地裂》、《未来水世界》、《恐怖地带》、《天地大冲撞》的产生,因为它们本质上都类似于另一种模式的“审判日”思想,而《终结者2》中成熟的数字虚拟技术也成为了此后90年代好莱坞大片的技术标杆。
世纪巨轮上的特效传奇
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可以说是詹姆斯-卡梅隆在90年代真正的事业巅峰。这部经过5年时间精心筹备的电影成为了20世纪末好莱坞电影的象征,詹姆斯-卡梅隆打造的是一个世界电影史上的票房神话,更是一次展现当代电脑特效技术的传奇。
为了拍摄长达880英尺的泰坦尼克号船身,卡梅隆特别开发了一套先进的拍摄器材——遥控升降摇臂。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机摇臂光臂展就达到了200英尺。然而为了要将全部的场景都纳入镜中,卡梅隆还调来了巨大的塔吊,长度也几乎达到了惊人的200英尺,他沿着水槽中的船体侧面铺设导轨,以至于从船头到船尾在5分钟内可以自由取景……每一个浩大的工程都是为了令影片达到一流水准。
对这样一个影史上的奇迹,奥斯卡给出了14项提名。
而当2009年12月来临的这一刻,人们才惊人地发现,他之前的那些作品仅仅是为了拍摄《阿凡达》所做的一次次实验。
创造前所未有的“潘朵拉”星球
其实单从詹姆斯-卡梅隆目前为《阿凡达》所做的一系列创作来看,他的身份已经远远超越了导演或者技术革新者的地步,而是直接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发明家。因为《阿凡达》是詹姆斯-卡梅隆无与伦比想象力的结晶。在这部电影中他不仅仅编写了一个故事,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以及一个庞大的生态环境。他用自己的智慧构建了一个叫做潘朵拉的星球,造就了身高10英尺的纳美人这种蓝色类人生物。在他的发明下,影片中的潘朵拉星是半人马阿尔法星系中的一颗行星,大小和地球类似。然而潘朵拉星的大气构成与地球截然不同,基于和地球完全不同的生物化学而发展出独特的生态系统,各种新奇的植物和动物令人叹为观止。
在他的想象中,这个星球上有着大量悬浮在空中的巨石,被地球人称作哈利路亚山,是潘朵拉星的一大美景。这些巨石中含有一种珍贵的矿产,这种矿产是罕见的常温超导体,拥有奇特的磁场,在潘多拉星的磁场作用下,便产生了壮观的巨石浮空的景象。这些巨石岛屿的顶部较为平坦,而四周则极为陡峭,河流从峭壁倾泻而下形成悬在空中的瀑布。它们悬浮在磁场中,就如同海洋中漂浮的冰山一样,彼此间也会发生碰撞。潘朵拉星的土著“纳美人”将这些岛屿群称作“雷鸣圣石”,视作不可侵犯的圣域。然而,地球人到潘多拉星却正是为了开采这些巨石中的常温超导体,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
有关于潘朵拉星球上所有的一切均为原创,而这个原创的CG世界依靠全新的3D技术,将观众带向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就这点来说,《阿凡达》毫无疑问将是一部充满野心的3D之作。好莱坞之前的《特工小子3D》与《地心游记3D》在影院的投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传统的3D电影显然已经失败了,它们并没有带来从2D向3D过渡应有的轰动效果。如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阿凡达》身上。
为全新3D技术等上15年
其实詹姆斯-卡梅隆在1996年制作《终结者2:3D版越空之战》的时候,就已经运用了一些刚刚出炉的3D技术,然而这些技术显然在当时还不能满足他拍摄《阿凡达》的需要,不然他也没有必要等到2005年才开始正式制作《阿凡达》。《阿凡达》的3D技术显然要比《特工小子3D》高出好几个档次,可能会是在《地心游记3D》基础上做出的一些全新提升。对于卡梅隆来说,《阿凡达》能否成功并不在于这部影片的剧情有多么惊人,毕竟就凭空创造了一个文明这点来看,剧情是绝对不用担心的,在没有看到正片的前提下,唯一真正值得担心的就是《阿凡达》的3D到底可以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
用卡梅隆自己的话说,3D技术所挑战的并不仅仅是电脑特效的革新,而是一种观影方式与观影感受的革新,电影产业发展至今,最直接的革新莫过于两大飞跃: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如果《阿凡达》的3D可以做到类似这两大飞跃般的效果,那么卡梅隆才是真正的成功了,若没有达到这一点,那么这个耗时15年的革新则依然是一个电脑特效上的革新。
卡梅隆一如既往地开发了一系列全新的技术软件,同时也花了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全新的3D眼镜。与以往的红绿镜片不同,全新的3D镜片将根据内置的芯片自动生成色彩,以符合画面对于3D成像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个革命性的转变,卡梅隆已经把这把剑磨到了时代的极限。
另一方面,《阿凡达》至今依旧在马不停蹄地紧张制作中,也吊足了人们对这个革新的热烈期待。距离影片12月10日的全球首映已经迫在眉睫,影片依然有30分钟的内容尚未完成制作。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卡梅隆对于自己即将引导的技术革命是多么地重视,那些依然在工作室中进行渲染的镜头全都是为了不断提升影片最终的3D水准。
15年的磨剑岁月,终于到了让它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关键时刻了。《阿凡达》的令人期待,不仅仅停留在它技术上的多项革新,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会为影片博得更多喝彩,但是任何一部技术强大的影片如果没有深刻的内涵,必然只是形同枯槁。幸好詹姆斯-卡梅隆的每次成功,在缔造一次电影技术革命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与当下社会的高度关联。从《终结者》的个人英雄主义,到《深渊》关于冷战的反省,再到《终结者2》的末日审判,或许《阿凡达》故事背后隐藏的内核,才是真正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
穿越科幻50年——想象力的颠覆
以科幻电影的历史演进为时间线索,当我们再次回溯那些影史上的经典科幻片,它们的每一次成功,无不蕴含着想象力的颠覆,以及对某些深刻命题的思考与呼应。我们试图梳理那些深刻影响过我们的科幻片,并站在他们的肩膀上遥望即将到来的《阿凡达》,看它的想象力如何颠覆,猜测它的思考有多深刻,换一个更深入的角度,看待这部即将上映的“卡梅隆制作”。
60年代的想象力:《2001太空漫游》
一般来说,越是黑暗的时代,人类的想象力也就越发活跃。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68年拍摄的影片《2001太空漫游》就是好莱坞科幻电影想象力的一次飞跃。在这部早于人类首次登月的作品中,库布里克就已经用模型制作出了穿梭机、空间站、卡式电话、超级电脑等一系列这个时代才拥有的东西,其前瞻性与创造力令人敬佩不已。
广袤的想象与绚丽的视觉冲击是《2001太空漫游》最大的亮点,然而其中对于宗教、哲学、历史的融合才是真正令这部科幻片颠覆人类想象力的根本原因。库布里克在这里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发生在太空中的传奇故事,他在影片中对整个人类的文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考,从猿人的诞生到与超级电脑的战争,正如同文明的演变一般生动形象,漫长的历史就浓缩在宇宙中的细微一瞬。
当科幻变成文化:《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在上世纪70年代的横空出世注定了它不仅仅只是一部普通的科幻电影。乔治-卢卡斯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里第一次将好莱坞的电影技术带向了崭新的数字时代,也正是这一点令“星战”引领着科幻电影进入了第一个巅峰时代。
《星球大战》的创意来源于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乔治-卢卡斯只是将神话中的英雄放在了未来的太空,于是就有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未来世界。从上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40年的风云岁月令“星战”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中国人颂扬的是传说,希腊人传播的是神话,那么美国人向后代讲述的就是“星战”的传奇故事。
潮湿城市中的身份认定:《银翼杀手》
1982年的影片《银翼杀手》是有史以来争议最大的科幻电影之一。这部由“异形之父”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影片在80年代初期上映时几乎无人问津,然而在25年之后这部票房惨败的作品却成为了科幻电影史上不朽的丰碑。
严格地说,《银翼杀手》更像是一部好莱坞的黑色电影,影片始终流露着一种阴暗、压抑的绝望气息,全片几乎没有一个类似于《星球大战》的打斗高潮。而它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影片本身的思想价值与意识形态,雷德利-斯科特用一个复制人为获得生存权利与人类斗争的故事着力探讨生命本身的意义,迫使观看影片的观众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影片中阴暗的天空与潮湿的街道勾勒出了当代人心中的浮躁与不安。
对世界的质疑,对信仰的追寻:《黑客帝国》
当好莱坞科幻电影发展到20世纪的最后一年时,一部集合着哲学、神学,同时蕴含着启蒙、涅磐、重生等元素的科幻大作出现在了银幕之上。这部拍摄于1999年的《黑客帝国》在科幻片外衣的包裹下,隐藏了巨大的思想性以及独特的意识形态,甚至在一段时间中解读《黑客帝国》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
影片最大的价值就是提出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导演通过对大量宗教文化的引入试图去阐释这个问题本身的真谛,他从理念、信仰、虚幻,因果、自然存在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解析,给观众的思维留下了巨大的思索空间,在想象力上做到了巨大的颠覆。
跨世纪的反击:从《第九区》到《阿凡达》
如果说电影的思想是社会群体心理的反应,那么显而易见,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人们的社会心理正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变化。人类在科幻片中的形象正渐渐地从以往处于弱势的受害者变成了据高气傲的殖民者。无论是《第九区》中将外星人隔离虐待的MNU,还是《阿凡达》中为了获取纳美资源的地球战队,地球人在科幻片中的形象与地位都与曾经的科幻电影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如今的科幻电影已经逐渐抛开了对于哲学命题依据宗教信仰的挖掘,转而投向了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在2009年的影片《第九区》中,导演通过对一起“异化”事件的描述直接谴责了人类自身在地球上所犯下的罪孽,处于强者地位的人类一方面通过隔离政策将处于弱势的外星人隔离、排斥,另一方面又努力地通过科学实验以及食用外星人手臂试图让自己异化成外星人,从而获得未知的外星技术。暴力与排异构成了影片的主要线索,然而这个看似讲述未来宇宙矛盾的故事实际上却又是对千百年来人类文明中“排异思想”以及“种族矛盾”的另类展现。
詹姆斯-卡梅隆的新作《阿凡达》也走了同样的路,在未来的世界中,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早已不是上个世纪科幻片中倍受外星人摧残的弱小势力,为了获得全新的能源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殖民战争。我们日益强大的科学技术正令我们的恐惧变得越来越少,而野心却在不断地膨胀。
这是科幻电影的发展潮流,也是“卡梅隆出品”质量保证的前提之一。一味展现空间的电脑特技不是卡梅隆的风格,《阿凡达》的令人期待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链接:好莱坞技术革新里程碑
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
导演: 乔治-卢卡斯
类型: 动作 / 奇幻 / 科幻 / 冒险
上映日期: 1977年5月25日 美国
技术革新:模型时代与数字时代的完美结合
终结者The Terminator (1984)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阿诺-施瓦辛格 迈克尔-比恩 琳达-汉密尔顿
类型: 动作 / 惊悚 / 科幻
上映日期: 1984年10月26日 美国
技术革新:模型时代晚期的特效巅峰
深渊The Abyss (1989)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艾德-哈里斯 玛丽-伊丽莎白-马斯特兰托尼奥 迈克尔-比恩
类型: 动作 / 惊悚 / 剧情 / 科幻 / 冒险
上映日期: 1989年8月9日 美国
技术革新:电子成像技术与深海摄影技术的第一次尝试
泰坦尼克号Titanic (1997)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类型: 爱情 / 剧情
上映日期: 1997年11月18日 英国
技术革新:水下摄影技术真正成熟
黑客帝国The Matrix (1999)
导演: 安迪-沃卓斯基 拉里-沃卓斯基
类型: 动作 / 惊悚 / 科幻 / 冒险
上映日期: 1999年3月31日 美国
技术革新:“FLOW-MO”特效技术的完美运用
阿凡达Avatar (2009)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萨姆-沃辛顿 佐伊-索尔达娜 西格妮-韦弗
类型: 动作 / 惊悚 / 科幻 / 冒险
上映日期: 2010年1月2日 中国
技术革新:真正意义上第一次2D向3D过渡的历史性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