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捉刀手》成尴尬预言 演职人员力挺波兰斯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3日10:20  新浪娱乐
《捉刀手》成尴尬预言演职人员力挺波兰斯基

《捉刀手》海报

《捉刀手》成尴尬预言演职人员力挺波兰斯基

《捉刀手》三位主演现身首映红毯

  新浪娱乐讯 北京时间2月12日下午,本届柏林电影节最受关注的竞赛片之一、正身陷官司之中的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新作《捉刀手》(The Ghost Writer)举行了全球首映。作为一部电影,波兰斯基本人的实力已经为它保证了上乘的品相,而影片中对于现世时政话题的惊人“预言”效果更是为其吸引了额外的关注。

视频:《捉刀手》亮相 伊万与布鲁斯南比帅 媒体来源:新浪娱乐

  《捉刀手》从一个很富争议的职业--代笔作家的角度,揭示了一场政治阴谋和丑闻。由昔日的“邦德”皮尔斯-布鲁斯南(Pierce Brosnan)主演的英国前首相聘请捉刀手来为其撰写个人传记,但该捉刀手却在初稿完成后神秘地溺水身亡,伊万-麦克格雷戈(Ewan McGregor)饰演的代笔作家在丰厚报酬的引诱下答应为其编辑传记。然而因为涉嫌将恐怖分子嫌犯转交美国中央情报局导致疑犯遭受虐待,这位英国前首相此时正身陷泥潭,他正面临被以战争罪罪名起诉,来自英国国内的巨大压力使其几乎是被“流放”在美国而无法回国。在麦克格雷戈饰演的捉刀手编辑传记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自己前任之死存在诸多蹊跷,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也慢慢浮出水面,在他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虽然越来越接近真相,但也面临的危险也与日俱增。

  作为一部政治惊悚片,《捉刀手》的剧情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标准得可以当教科书,但影片中处处透露出波兰斯基的严谨作风,整部片子虽然没有华丽的场景和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但在节奏把握、剧情铺垫、场景细节和音乐渲染方面做得十分到位,在功利主义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捉刀手》在电影制作方面带给观众的是一种难得的复古式风格,朴素但精致,值得细细品味。

  影片的选角延续了波兰斯基一贯的风格--虽然布鲁斯南和麦克格雷戈也都算好莱坞一线男星,但并未火爆到会抢去影片本身光芒的程度。麦克格雷戈的表现只能算是基本合格,没有带来什么惊喜,但却也算符合影片的需要,捉刀手本来就不应该盖过作者的光芒,在影片中,麦克格雷戈的角色很好地起到了一个眼睛的作用,带着观众从一个相对旁观的角度审视整个事件,但又不知不觉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他扮演的捉刀手全片都没有出现名字,影片用很多技巧回避了这个问题,让观众很难意识到,直到片尾出现演职人员表的时候才发现男主角的名字仅仅只是个“捉刀手”的代号。相对的,布鲁斯南的戏份其实并不多,他所饰演的落难前首相到颇有些颠覆其以往绅士英雄的形象,几场颇有爆发力的戏演得入木三分,在这一点上,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特意提到了幕后的一点花絮,当初他接到这个角色后曾苦恼该怎么演,是模仿角色的原型、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但后来编剧和导演波兰斯基均表示他们更希望他自由发挥,于是,照布鲁斯南自己的话说,一个结合了布莱尔和莎翁作品中落难君主特质的角色诞生了。

  《捉刀手》的整体基调阴冷而压抑,带有浓厚的波兰斯基烙印,比如恶劣的天气,身陷困境和危险的主角等都在他的以往作品中能够找到。冷清的小镇和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构成了整个影片的主要舞台,而连接小岛和外界的渡轮尽管只出现两次,却在影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作用,尤其是第二段渡轮戏将整个影片的惊悚氛围推至一个高潮,在《魔鬼圣婴》和《唐人街》中,波兰斯基已经展示出他在这种类型影片中独特的个人风格,场面不用华丽、主角也不必是个硬汉,却同样能演出扣人心弦的戏来。

  尴尬的预言

  因为在70年代早期涉嫌和未成年少女发生“不正常性关系”,波兰斯基在自己的判决下来前逃离美国并开始了30多年的流亡生涯,拥有法国/波兰双重国籍的他不得不在和美国没有引渡条约的国家辗转,继续自己的创作生涯,但却再也没有回到美国。09年9月下旬,受邀出席瑞士苏黎世电影节的波兰斯基在抵达苏黎世后突然被警方逮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轩然大波,波兰斯基至今仍被软禁在瑞士的家中等待美方和瑞士的商议结果。在波兰斯基被逮捕的时候,《捉刀手》尚处于后期制作状态,也因为如此波兰斯基不得不通过遥控的方式参与剪辑,并无法出席本次柏林电影节。

  在影片中,波兰斯基不止一次地调侃自己的窘境,比如片中前首相人生的关键转折点设定在70年代早期,以及前首相被流放在美国的一个小岛上的豪宅里无法回国,甚至要考虑去没有引渡条约的国家避难,故事的主要场景还选在他无法踏足的美国(不知道是不是大师一直在意淫能重回美国,或者说重回好莱坞)。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近日身陷几乎一模一样的政治丑闻里。考虑到影片开始制作于2007年,也就是波兰斯基被捕的2年前,这些情节的设定显示出了惊人(或者极具讽刺意义)的预言性。这种预言亦或是巧合,无形中为影片增加了额外的话题性,甚至盖过了影片本身。

  演职人员发布会力挺波兰斯基

  不出意料的,《捉刀手》的新闻发布会成为柏林开幕以来第一个爆棚的发布会,大批记者无法挤入现场,甚至把外面的大屏幕都包围的水泄不通。在会上,显然所有的演职人员也对记者们的问题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原著作者兼编剧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一上来就主动向媒体表达了他们对波兰斯基的敬意,并反复强调了其严谨认真的创作风格,以及影片后期因为波兰斯基被捕而遭到巨大压力,不过虽然当时情况很艰难,但在集体的努力下还是让影片成功上映。

  对于波兰斯基的严谨,麦克格雷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是个喜欢挑战的人,喜欢在压力下工作,而波兰斯基就是一个会给你很大压力的人,他很直截了当,不会装好人,通常就是非常直白地告诉你他对你的表现的看法,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效果,对于一些心理比较敏感的人可能会难以接受,但实际上工作久了你就会知道他的直截了当都没有带个人情绪,和他合作受益匪浅。”麦克格雷戈还用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讲述波兰斯基的工作态度:一次一个场务人员被要求在一个场景道具上钻孔,但却没有钻对位置,波兰斯基情急之下爆着粗口抢过电钻自己开钻,一边钻还一边骂骂咧咧,足以见其是个性情中人。

  皮尔斯-布鲁斯南则谈了自己当初听到波兰斯基被捕的反应:“我当时非常震惊,并且感到很失望,过了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会是这个时候(被捕)?我很难受,也很担心他的家人和孩子,当时《捉刀手》还未完成,不过我对影片有信心,知道它一定能够成功上映。”

  罗伯特-哈里斯还谈了《捉刀手》的诞生过程,作为作家,罗伯特-哈里斯显然对捉刀手这种职业表示出一种同情的态度,他身边也有很多做捉刀手的朋友,从他们地方他得知了捉刀手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道德上的抉择,比如当你发现自己的主顾在撒谎,或者是发现了一些阴暗的秘密,这些话题给了罗伯特-哈里斯很多素材和灵感,而当时坊间又盛传托尼-布莱尔将因为协助美国虐囚要被起诉,于是,《捉刀手》的原著故事就这样诞生了,巧的是当时布兰斯基也在计划制作能拿来重回好莱坞的商业作品,也就是《唐人街》那样的片子。但是当他首次向波兰斯基提出《捉刀手》的故事时,大导演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故事太无聊了,不过过了一段时间波兰斯基又主动找上他,表示他往下读了故事发现有很强的可塑性,就这样

  《捉刀手》被搬上了大银幕。(新浪前方报道组发自柏林/Lee)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