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青
在第82届奥斯卡揭晓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同样获九项提名的《阿凡达》和《拆弹部队》最后会平分秋色,《阿凡达》拿最佳影片应该没什么悬念,但最佳导演肯定会给凯瑟琳。但是奥斯卡开奖后却让很多人稍显意外,《拆弹部队》显然并没有受到制片人之前贿选的影响,最终把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一揽子拿下。同样还获得最佳原创剧本、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剪辑六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之前大热的《阿凡达》虽然在全球票房完胜,但在奥斯卡上却最终被《拆弹部队》拆掉了墙角,沦为完全的陪客。我觉得没必要再纠缠什么前妻与前夫的对决。事实上,奥斯卡这次对《拆弹部队》的青睐,无异于对好莱坞、甚至全球风起云涌的3D技术泼了一盆冷水。
最近几年奥斯卡一直钟情小成本、独立性的电影,导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收视率连年下跌。这次《阿凡达》的出场似乎有挽回收视的可能,而且观众也给了这个横扫全球的票房之王足够的期待。但结果真应了影评人的口味,本届奥斯卡虽然请回了票房王,也给了他足够的重视,但最终的结果显示《阿凡达》只是一个陪客,跑到最后的是《拆弹部队》。其实在本届奥斯卡提名名单出笼后,不少人便发觉了评委会对《拆弹部队》的偏爱,因为《拆弹部队》提名奖项既包括技术类又包括电影类,甚至连演员的演技也被照顾到。相形之下,评委会对《阿凡达》的肯定更多的是在技术方面的一种肯定。
在电影技术和电影思想的天平上,奥斯卡选择了思想。
在科幻和纪实风格的拍摄手法上,奥斯卡选择了纪实。
在美轮美奂的虚拟世界和真实残酷的现实世界中,奥斯卡选择了真实。
在先进的3D技术和摇摇晃晃的最原始的拍摄手法中,奥斯卡选择了原始。
奥斯卡一向为全球电影的风向标,这一次,奥斯卡到底意欲何为?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会发现需要戴着眼镜看的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了,而《阿凡达》无疑是这股潮流的集大成者。《阿凡达》的横空出世和横扫全球给电影人注入了一支兴奋剂,以为这个电影新技术可以开启一个电影新时代,而且会成为电影的挽救者。
君不见,在《阿凡达》的感召下,3D技术在好莱坞已经成了一个新的流行趋势,连老派的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也投向3D的怀抱,不仅拍起了3D电影,还建议干脆连电影的预告也应该做成3D立体的。他认为电影向着3D的方向发展是很正常的事。这是一个风向标,说明3D立体的势力在好莱坞又要扩大了。
其实3D风在国内也越刮越猛,借《阿凡达》的声势也有不少3D影片匆匆上马,连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也宣布要3D了。在贺岁档中打着3D招牌的《苏乞儿》率先成为3D技术的牺牲品。片中只有不到半个小时的3D片断,但新技术带来的成本转嫁到票价上,成为影响观众选择的障碍之一,再加上技术的不完美,3D这个时髦的新技术就成了明星云集、本来非常有竞争力的《苏乞儿》的硬伤和拦路虎。
事实上在3D电影逐渐成为电影潮流的时候,《阿凡达》的横扫全球无疑是最有力的助推器。但是对3D新技术的质疑从没有断过。3D立体这股势力在好莱坞也有扩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形下,如果《阿凡达》能在奥斯卡笑到最后,那无疑是给3D技术添加了一剂最有力的助燃剂。事实上,对电影来说,技术的革新和推进的脚步不会停止,但技术永远是手段,电影最终极的目标还是要承载大家的梦想。
在这样的思路主导下,同样的反映占领与战争的题材,《阿凡达》用最新的技术、庞大的投资和席卷全球的票房达到了目的。《拆弹部队》以纪实的手法,用扛在肩上的摇摇晃晃的最原始的摄影手法同样可以达到。在新技术和纪实沉稳的表现手法面前,奥斯卡选择了后者。
好像在强调,电影是一个人人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领域,并不只有大投资和新技术一条路可选,有好的想法和扎实的剧本、精巧的构思,一样可以到达胜利的彼岸。
《阿凡达》在奥斯卡最终失去最佳影片这一大奖,我认为是奥斯卡对3D技术泼来的一盆很及时的冷水,不仅会影响到好莱坞,而且对全球电影痴迷技术的影响也有相当的降温。如果面对《阿凡达》会让中国的一干电影人感到差距遥不可及的话,面对《拆弹部队》我们也许更容易静下心来,看清自己的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