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奥斯卡:《拆弹部队》“政治正确”的胜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7日14:05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明星是好莱坞的最大本钱

  奥斯卡拿什么撒手锏来冲高它的收视率呢?简单地说,就是“大打明星牌”

  文/梁良

  在金融海啸的阴影仍未完全消散之前,本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设计仍然萧规曹随,沿着去年“以人为本”和“简朴风格”的路线走下去。整个舞台布置相当省钱,跟央视艳丽奢华的春晚舞台相较几乎到了“简陋”的地步。大搞排场的豪华歌舞秀自然仍被抛弃,顶多只有一场较热闹的“街舞”配合最佳配乐的项目来演出,再就只有老牌的民谣歌手詹姆斯·泰勒在缅怀去年逝世艺人单元的自弹自唱表演,十分阳春。

  那么,作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好莱坞电影界颁奖盛会,奥斯卡拿什么撒手锏来冲高它的收视率呢?简单地说,就是“大打明星牌”,毕竟“巨星如云”是好莱坞软实力的最大本钱!当然,詹姆斯·卡梅隆的3D巨制《阿凡达》与其前妻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势均力敌之争也增加了不少的新闻话题,很多人想看最后鹿死谁手?

  根据刚出炉的收视率调查,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收视率较上一届提升了14%,光美国国内就有4千多万观众收看,创下近5年来收视新高。为了吸引更大量观众的目光,首先将本届最佳电影的提名由5个提升到10个,这是自1943年以来首次有10部最佳影片提名的一年。虽然有人批评说某些入围的卖座影片属滥竽充数,但因此扩大了影迷的基数却是不争事实,而且更理直气壮地邀请到更多明星到柯达剧院共襄盛举了。

  典礼中最精彩动人的一幕

  正式颁奖前的半小时“星光大道”电视转播,是一个专门提供给巨星们(主要是女明星)争妍斗艳、搔首弄姿的平台,也是让时尚名牌为他们赞助的晚礼服和珠宝首饰大打广告的展示场,十足的资本主义,跟电影艺术无关。

  而今年的颁奖典礼邀请的亚历克·鲍德温和史蒂夫·马丁担任共同主持人,也是一种典型的“植入性营销”手法,因为两人与梅丽尔·斯特里普合演的浪漫喜剧片《爱很复杂》正要在世界各地上映,还有什么宣传工具比这个全球联播的颁奖节目更好?反过来说,这个老气横秋的节目也因为换了新鲜的主持人而刺激了观众的收视兴趣,是一家便宜两家的双赢之举。

  若是一名单纯冲着“看明星”而来的观众,这个长达3个小时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确不会令人失望,从典礼一开始便是本届10位影帝影后提名人在台上集体亮相,再由亚历克·鲍德温和史蒂夫·马丁以轻松逗趣的口吻逐一唱名介绍,力图营造出星光熠熠的气势。

  其后在最佳男女主角奖项颁发前,各自邀请了5位曾与入围者合作过的大明星一齐登台,由他们分别讲述他们个人与被提名者的合作经验,并面对面地表扬他们的杰出表演成绩,其中颇多真情流露的肺腑之言,看得令人感动;被提名者就算最后不幸落选了也会感到暖心。这是一个很好的节目设计,值得华语电影界的颁奖典礼引为借镜,只是担心我们这个不善于当面夸赞朋友的民族如法炮制时会达不到效果。

  另一个令人心向往之而华语电影界始终学习不来的好莱坞优良传统,是现场观众经常自发性地全体起立向特别的获奖者致敬。像本届获奖的黑人女配角《真爱》莫妮克;被忽视了近30年终于扬眉吐气的男主角《疯狂的心》的杰夫·布里吉斯;刚刚亲手拿了金酸梅奖旋获金像奖影后的桑德拉·布洛克;以及史上第一位获得小金人的女导演《拆弹部队》的凯瑟琳·毕格罗等,都获得了电影界同仁由衷的起立致敬,气氛热烈感人;他们的得奖致谢词也是发自肺腑,充分反映了奥斯卡奖座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此刻彼时形成了典礼中最精彩动人的一幕。笔者个人一直很喜欢这些部分,因为我们多有机会欣赏到艺人的“精彩表演”,却很少有机会触摸到他们更“真实”的内心感情。

  《拆弹部队》:“政治正确”的胜利

  1100万美元拍摄的独立制片《拆弹部队》击倒了3亿美元巨制《阿凡达》,夺下6个奖项,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效,成为年度最大赢家,多少令人出乎意料。除了3项技术奖之外,《拆弹部队》是否精彩到足以囊括最佳影片和编、导3大奖颇成疑问。尤其在最佳原创剧本项目中,根本没有故事的《拆弹部队》打败了好评如潮的《在云端》,就笔者个人完全无法接受。“获奖”这回事,真的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凯瑟琳·毕格罗在上台领取最佳导演奖时,特别感谢编剧马克·波尔“冒了生命危险”写出《拆弹部队》这个剧本,同时也将这个奖项“送给在前线的男女军人,希望你们平安回家”。鉴于今天的现实状况,美国大兵仍深陷于伊拉克战争的泥沼之中无法抽身而退,因此当有一部电影“冒了生命危险”,采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法反映伊拉克战场上美国士兵的真实生活和一部分真实的想法时,它自然会在舆论上取得一个“政治正确”的位置,甚至会因影片在潜意识上关怀美国大兵的良善用心“加分”。

  《拆弹部队》在电影片头引述《纽约时报》记者克里斯·海格斯的一句话,画龙点睛地说出了本片的主题:“战斗的冲击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就是种毒品”。本片的男主角威廉·詹姆斯中士就是吸食了这种“战争毒品”的上瘾者。在职务上,他是在巴格达负责拆弹工作的爆破小组组长,按道理他不但要照顾到自己的生死,也应该顾及其他小组成员的安全。然而,这个具有西部片独行英雄气质的詹姆斯中士,持着自己的超凡拆弹手艺和一身是胆,每次在执行任务时却有如在“打毒针”,但求自己过瘾。他第一次“粉墨登场”时,即引爆烟雾器阻挡队友视线,独自一人走近危险的炸弹区去表演他的手艺,甚至扔掉赖以跟队友联系的耳机。负责保护他安全的黑人队友桑伯恩却受不了他这种有己无人的态度,在撤退时忍不住给他一记老拳,警告他以后不可如此。但詹姆斯这位“毒瘾患者”却变本加厉,后来在执行一次困难度甚高的汽车炸弹拆除任务时,干脆将身上笨重的防炸装备全部卸下,说:“就算死也要死得轻松些!”

  理智地说,詹姆斯中士这种拿生命开玩笑的人已是一名精神病人,不适合继续执行职务,但军中长官却偏爱这种有“偏执狂”的手下,高高兴兴地跑来跟詹姆斯握手,称赞这位拆除过800多枚炸弹的中士是“真男人”。看来,葛洛夫说过“唯偏执狂能生存”的名句不但适用于竞争激烈的工厂界,更适用于生死一线间的中东战场。

  《拆弹部队》在塑造了性格情绪化的男主角詹姆斯中士方面是成功的,他的脱轨英雄行径也相当具戏剧性,例如片中较扣人心弦的片段,包括詹姆斯违反职务坚持深入伊拉克百姓区去追查放炸弹的人,结果导致队友欧文中弹受伤的一段;以及拆弹小组在空屋中发现卖DVD的伊拉克小男孩被杀之后,詹姆斯像冒失鬼似的独闯民宅找寻杀人凶手,结果被一名口操伊拉克语的妇女狂骂之下落荒而逃的一段,都拍出了伊拉克战局的危机四伏和敌我难分的荒诞感。

  而作为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拍得最精彩的一幕则是拆弹小组在沙漠中偶遇假扮成当地人的白人雇佣兵一幕,他们好不容易搞清楚真相,旋又遭数百公尺外埋伏的伊拉克人伏击,双方展开了一场胆识、毅力、耐力和决断力之战,颇有上乘西部片的味道。

  然而,这部影片基本上缺乏一个完整的故事和对这场战争的鲜明立场,编导只是将伊拉克某拆弹小组在执行任务最后那几十天的工作和生活尽量真实地以片状组合方式呈现出来。除了拆弹小组的三名核心成员有机会表露一些个人情绪和想法之外,其余的大小角色无论是美军还是伊拉克人都欠缺鲜明面孔和独立个性,观众根本无法对他们投入感情。

  松散的情节和偏冷的调性,使本片偏向中性的纪录片,娱乐效果并不高,与《阿凡达》差得远了。但是,“成王败寇”,在12年前能够在奥斯卡颁奖台上意气风发地振臂高呼:“我是世界之王”的詹姆斯·卡梅隆,今年却连上台的机会都没有,他只能在台下大声说:“我是世界票房之王”! ★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