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米哈尔科夫谈新片:我只用自己的方式拍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7日16:44  新民晚报

  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出身文学艺术世家,擅长用出色的画面来叙事传情,他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昨日,米哈尔科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网络采访,他的参赛片《毒太阳2》,将于戛纳电影节最后一天放映。

  晚报:为什么想拍《毒太阳》的续集?

  导演:我看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当我从巴黎的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总是聚焦在那些特定的桥段,比如诺曼底登陆什么的。我觉得他们对二战的认识太局限了,我想要拍一部电影,告诉人们发生在战争东线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德国人入侵苏维埃联盟的第一个月,对于所有联盟国来说是一次非常可怕的、令人感到羞耻而难以忍受的经历,这些从来没被真正探讨过。因为《毒太阳》的主人公多少和军队有点关系,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把他和那场可怕的战争联系在一起。

  晚报:国内和国际的观众,对于你来说,哪个更重要?

  导演:国内的更重要,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当中真的有太多人对于二战一无所知。

  晚报:国外的观众能理解这部影片吗?

  导演:这部片子里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比如一个女儿对一个父亲的爱,以及甘愿为父亲所作的牺牲,哪怕这个父亲被别人称作“人民公敌”。人性的轨迹和情感是相通的,任何一个有灵魂的人都无法忽略,不管他们是在法国还是美国,意大利还是俄罗斯。这是关于人的故事。

  晚报:听说这部影片的投资很大?

  导演:确切来说是4000万美元(近3亿元人民币),可以说是俄罗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影片。

  晚报:随着时间的变迁,你的电影语言会有所改变吗?

  导演:我没有真正想过这个问题。我在变,影院在变,生活在变,我总用我认为对的方式去拍电影。我没有改变我的电影词汇,但我会加入些新词,一些现代的俚语,但总的不会变。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时代在变,人在变,人们的思维速度在变,价值观在变,道德准则也在变。现在电影院里主要观众的平均年龄在18岁,甚至更年轻,他们对战争场面感兴趣,还是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感兴趣?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说,我只用我自己的方式拍电影。

  特派记者 张艺 (本报戛纳今日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