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寄予厚望的意大利电影《质数的孤独》昨天在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首映,原著的故事被肢解成条条段段,失望的本土观众向导演萨维奥·克斯坦佐报以长时间的嘘声。不过,没有看过原著的外国观众,还是被这段纯爱故事感动。
青年男女 际遇相似
影片讲述女孩爱丽丝讨厌滑雪,却在父亲逼迫下不得不去上滑雪课,因此遭遇事故,在大腿上留下伤疤且成为跛足;马提亚为参加一次同学聚会,把低智商妹妹独自留在公园,导致妹妹失踪,懊悔一生。两个人生有缺憾的青少年,在一场生日会上相遇。他们就像11和13,一对中间缺了一个数字的“孪生质数”,都无法被别的数字整除,暗喻与他人的永久隔阂。两人如此相似、如此接近,却又难以真实碰触。生命,由残缺不全却极其珍贵的片段组成,这一切的不完美,让读者陷落在故事中无法自拔。
小说佳句 满城涂鸦
影片的同名原著保持了意大利出版史上的处女作畅销纪录,摘得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史特雷加文学奖”。生于1982年、年仅26岁的保罗·佐丹奴在2008年1月出版了这部处女作后,两年内成为意大利家喻户晓的畅销作家。在意大利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位新锐作家能在26岁便取得这样的殊荣。这部纯爱小说在意大利掀起迷恋狂潮,书迷们甚至在城市各个角落涂鸦书中佳句——“哪样比较孤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谁也不爱;还是心里爱着一个人,却始终无法向爱靠近?”
编导改写 观众质疑
导演萨维奥·克斯坦佐也许听到了嘘声,在影片上映后像一个犯了错的男生。不过,原著作者、影片编剧保罗·佐丹奴为他解围,称想给予观众与小说不同的感觉,“爱丽丝和马提亚都企图转移童年的苦痛,但最初的伤痕改变了两人的生命轨迹。这对恋人的不能释放的感情造就了小说的张力,而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基于感情的浪漫又恐怖的故事。”
有记者质疑作者没有看好自己的“孩子”,让导演为所欲为。导演克斯坦佐解释说,他们觉得有必要把小说撕扯成一块块,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故事,“让读者和观众在故事中迷一会儿路,这对电影很必要,尤其当故事众人皆知的时候,有必要剥夺读者的参考书,用不同的形式说一个相同的故事。”特派记者 乐梦融
(本报威尼斯今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