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盗梦空间》多层“梦义”构筑“大游戏”(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6日09:53  东方早报
《盗梦空间》多层“梦义”构筑“大游戏”(图)
剧照

  谈及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新作《盗梦空间》,关键词自然是“梦”。影片的主角柯布(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是一位可控制别人梦境、潜入其潜意识盗取经济秘密的窃贼,接受日本商人齐藤(渡边谦饰)的条件,实施更为高端和危险想法:将一想法植入齐藤竞争对手、某能源集团继承人罗伯特(希里安·墨菲饰)的潜意识中,令他自行决定解散集团,如是齐藤可垄断此领域,柯布也能结束亡命天涯的生活,回美国与一双儿女团聚。柯布召集左膀右臂:助手阿瑟(约瑟夫·戈登·莱维特饰)、设计师阿里阿德涅(艾伦·佩姬饰)、变形人伊姆斯(汤姆·哈迪饰)、药剂师尤瑟夫(迪利普·劳饰),设计更为精密复杂的三层迷宫式梦境结构;而柯布的亡妻梅尔(玛丽昂·歌迪亚饰)不时现身于各层梦境中,破坏计划……

  人名隐喻与音乐动机

  关键词:平行交叉剪接 神话 虚拟的现实 梦的逻辑

  影片前半部分铺垫时叙事更为精巧有趣,刻意模糊“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甚至诘问其定义,偶尔令观众难以辨别何为“幻”何谓“真”。影片的后半部分更明晰和有条理性,强调不同层次梦境间转换的节奏张力和平行进行的四层“现实”间娴熟交叉剪接(要归功于剪辑师李·史密斯)。多个时空的平行交叉剪接,1916年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大制作《党同伐异》已将其运用得相当娴熟;“最后一分钟营救”也是电影诞生不久即有。在100年后的今天使用这些手法,不算电影叙事技巧的大举创新和发展,但电影技术发展,视听节奏显然有加强。影片的神话意味和隐喻暗示也通过人物姓名设置增加诠释可能性:梅尔(Mal)在法语中意为“邪恶”,经典“黑色电影”中“红颜祸水”的类型;阿里阿德涅(Ariadne)则为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她给忒修斯一个线团,助他走出迷宫,影片中将此人物设定为新加入者,对她解释梦境游戏规则即是对观众解释。

  《盗梦空间》依靠多层“梦义”,连接电影文本内外及观影经验。电影创作过程与柯布团队造梦过程相似,都需要空间和视觉想像力。影片已然超越一般电影对现实的模仿,而力图成为“纯粹的创造”,成为虚拟的现实。成为音乐动机的伊迪斯·皮阿芙的歌曲《不,我不后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在不同梦境层面中有不同变奏,是为以音乐介入叙事的例子;片尾,歌曲以正常节奏流出,意在提醒观众:你也该从这白日梦中醒醒了(扮演梅尔的法国女演员玛丽昂·歌迪亚正因在《玫瑰人生》中扮演皮阿芙而广为人知,尽管导演称这“纯属巧合”,无意间开辟另一层自我指涉的电影梦)。然而,影片关于梦的逻辑太过精确而机械,缺乏梦境中应有的暧昧感、超现实感和不确定感,且每一层梦境在视觉、表演方面并无明显区别,似是不同动作片交叉剪接在一起。此种“梦”的演绎方式,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对“梦”的阐释相去甚远。

  “数字游戏时代的斯皮尔伯格

  关键词:多重现实 电子游戏 奥逊·威尔斯 科幻性 建筑

  电影中进入别人梦境并直接或间接改变“现实层”的观念并非《盗梦空间》首创,约瑟夫·鲁宾1984年电影《梦境》即娴熟运用此想法,只是叙事基本只有两层,“现实”层与“梦境”层以布光、色调、广角镜头、诡异音乐等加以区分,并趁机在“梦境”层加入动作、惊悚、怪兽、情色等类型元素。反观《盗梦空间》,它更多将壮观和新奇景象引入电影传统主题而非全新创造。多重现实交替结合动作片追逐、打斗也与好莱坞大制作《骇客帝国》《阿凡达》一脉相承。这类电影与电子游戏观念已更深层次彼此渗透(游戏借用传统好莱坞叙事逻辑,电影则亦借用游戏规则及视听奇观)。片中几处有受《公民凯恩》影响的痕迹,如多层镜像及结尾保险柜里物件所暗示的类似“玫瑰花蕾”的童年创伤,诺兰在访谈中说若他可以去盗其他导演的想法,首选对象是奥逊·威尔斯。

  《盗梦空间》的“科幻性”与想像力亦令人想起库布里克《2001:漫游太空》和莱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雪山场景则令人想到《007之女王密使》——诺兰说自己看“邦德”电影长大,深受其影响。影片视觉设计多有一些欧洲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影响,如德裔美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和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而可以折叠卷起的巴黎街道,似在向荷兰艺术家M.C. 埃舍尔的名作《Ascending and Descending》致敬。很多西方影评人将诺兰视为其英国前辈希区柯克和库布里克的接班人,他也承袭了他们的弱点:有时过于精准和逻辑化如代数和几何,而缺乏丰富电影所需的美妙的暧昧和不确定性。然而,诺兰并不具备前两位的许多优点,他缺乏感性,但视觉想像力惊人,也迷恋叙事结构和顺序,在这讲究商业眼光、操作技巧和情感淡漠的电子时代,将诺兰称作为“数字游戏时代的斯皮尔伯格”似更为确切。

  依照“造梦手册”构造的无灵魂的建筑?

  关键词:时空跳跃 相对概念 配角 形式与内容 

  诺兰以往作品如《记忆拼图》、《蝙蝠侠前传》、《致命魔术》《黑暗骑士》等一直关注幻想与现实之间模糊界限与相互转换。《盗梦空间》这部跨越多个电影类型的超大规模梦境,是他视觉风格最绚丽恣肆之作,可算导演的生涯小结。他有此想法已十年,随电影技术发展,实现的可能性更多,但他愿将特技比例降到最低,如阿瑟在旅馆走廊零重力搏击的一场戏以旋转的布景和悬吊的演员实现而非特技,长期与诺兰合作的摄影师瓦雷·菲斯特功不可没。《黑暗骑士》的票房成功令诺兰自华纳公司赢得一定创作自由度,自己任编剧、导演、制片人,1.6亿美元投资,跨四大洲、六个城市(伦敦、巴黎、东京、洛杉矶、摩洛哥丹吉尔、加拿大卡尔加里)拍摄。诺兰以“梦境”为借口,大玩时空跳跃,且梦境中的时间与“真实”时间相比是相对概念,可被缩短或延展(如车落水场景)。

  《盗梦空间》在暑期美国院线大受欢迎,主要在于“爆米花-深度配量比例合适”。影片的叙事结构虽多层次,然而严格来讲还是线性,清晰可辨,不至于迷失在时空迷宫(如阿伦·雷乃和大卫·林奇电影)。不过,影片的人物形象单薄,一些影评人批评角色似棋子或木偶。主角柯布的个性单一平面,迪卡普里奥的演绎也无出彩之处;好在配角演员的出彩弥补了这一缺憾,好演员能拯救人物,因为带入各自的性格与特色,如戈登·莱维特演的阿瑟从容镇静,不温不火;汤姆·哈迪幽默感十足。而令部分美国影评人(尤其纽约一些报刊如《纽约客》、《纽约时报》、《村声》等)不满意的是,影片更多与智力和逻辑而非情感有关,缺乏情绪感染力,太多视听轰炸而乏触动人心的力量;形式大于内容,看似复杂而实质空洞;停留表面,无深意、心理深度和社会意义。诺兰被比作技术员、机械工程师和游戏设计师,《盗梦空间》则被视为依照“造梦手册”构造的无灵魂的建筑——梦境。一部没有人物和情感的电影,终究只能像个大游戏。作者 黄小邪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