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柏林电影节,看电影的乐趣怎么能轻易错过?忙完了采访,最惬意的就是欣赏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电影,何况这次的参赛参展片,大师和新人齐聚。看完了《大地惊雷》之后,立刻就能看到波恩兄弟,《商海通牒》之后,凯文史派西便出现。晚上看《白夜行》,前排就坐着主演崛北真希和高良健吾。对于爱电影的人来说,这当然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不过,在柏林看电影,还真是需要积累一点“经验”。
电影节看电影 天天贺岁档
柏林好像天天都是贺岁档,记者每天到会场旁边的一家shopping mall里吃饭时,这里都排着购票的长龙,因为这里设了一个电影节售票点,观众为了能买到票,甚至提前打地铺坐在售票点前,边吃饭边看书边玩电脑,等售票点开门。
看这架势,观众场肯定是抢不到票了,还是选择记者场吧。但能进记者场也不容易。第一次,记者比开场时间9点提前10分钟到达电影宫,心想这场是记者专场,应该不用着急,来得早肯定能坐到最佳位置。没想到,到了现场,发现这里排队居然超过了100米,而且排队的都挂着记者证。第二次,因为要赶稿,12点场的电影,记者到达时迟了5分钟,影厅门已经关上,漂亮的服务小姐微笑示意记者,可以“上楼”看,但可能得站着。第三次,这回记者学乖了,提前45分钟就赶去排了队。果然,算了算,排在了前50名。不过,随着人越来越多,挤在一堆老外中间,不知是不是香水味太重,记者被熏得够呛。好不容易时间快到了,没想到一位女工作人员却通知,放映设备出了点故障,需要记者再等一会。记者们很有耐心,又等了10分钟,才终于进场。
尽管是数百人鱼贯而入,也不对号入座,但影厅内很安静,秩序好得惊人,很快就坐满了。后进来的人一时间找不到位置,工作人员手拿话筒提示:还有谁边上有空座,请举手示意一下。立刻就有不少人举手,后来人就顺着手势找到了位置,在频频道谢声中入座。这场面真的是“和谐”。
电影并非部部佳作 政治和女权都有侧重
以往说柏林电影节的特色,一般人都会说:政治、女权。但不看电影,这些都只能是概念。看了几部电影,才算真正感受了这个“特色”。《大地惊雷》不用说了,连电影节主席科斯里克都说,选它作开幕片,就是因为“女权”。参赛片阿根廷电影《奖励》,讲述父亲被军政府迫害,母女二人为了避难,躲到一个不知名的海边小村落生活。《嗜睡症》是讲一个德国医生在非洲研究嗜睡症,在封闭的异域的环境下,渐渐崩溃而疯狂,这算是隐形的政治吧。而美国片《仰天长啸》,讲述了一个黑白混血女孩(父亲是白人,母亲是黑人,后者好像已提前进入老年痴呆状态)的故事,电影充满了愤怒青春、暴力血腥、毒品、性、死亡这些元素,女孩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渐渐堕落。电影充满了女性主义话语,初看有点像经典片《紫色》,但缺少了《紫色》那种救赎精神。
本届柏林电影节有不少是导演处女作,并非部部佳作,比如《奖励》,第二天的电影节场刊也只给了它“两星”。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并不是政治,而是母女间细腻的互动,小女孩冲母亲发脾气,不断地制造噪音,举止行为真实到可触摸。而对于《仰天长啸》,同行记者的评价不高。影片在画面摄影和故事节奏上都不算上乘,它能入围柏林,可能真的是因为题材。
根据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数度登上大小银幕,这回柏林首映的是深川栄洋的版本。尽管是深夜10点的场次,但爆棚的情况令人惊讶,电影超过2小时,崛北真希的扮相真是美,演的“恶女”实在是坏。不过,可能是对于小说的情节都太熟悉了,没有悬疑性,观影的感觉打了不少折扣。
本报特派记者 马彧 柏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