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说到科幻片,迄今为止全球无疑从未有出好莱坞其右者,无论创意、剧本、导演、制作乃至特效,好莱坞对科幻片的钟情与探索,在数十年来已为世界电影工业树起了无数的新标杆,正如每隔十年就有一批改变光影风貌的科幻大导崛起,前赴后继地维系着科幻片的活力。
但在近年,观众的观影口味不断提高,纯粹的外星人侵略、毁天灭地的大爆炸、人类与其它物种的世界战争、甚至叫人目不暇接的未来武器等等,已很难长期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因此今年《洛杉矶之战》以当年《独立日》的风格出之,将所谓“视觉轰炸”置于剧情之上,便招来许多恶评,此时好莱坞导演深谙:要么就将视觉特效做到扭转电影工业历史的高度,要么就构思更复杂、更高智商、更具层次的剧情。
2009年,卡梅隆的《阿凡达》率先将前者发挥到了极致,也给科幻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打开另一道大门;2010年,诺兰带着《盗梦空间》为全球观众革新电影叙事结构的同时,也将科幻片的智商拉高至另一层次,两大“革命”的分水岭,恰如昔日由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罗兰-艾默里奇共同造就的光影盛况,也为未来科幻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道路。
2011年8月30日,年轻导演邓肯-琼斯的新作《源代码》于内地正式首映,对已在《月球》中见识到其导演功力的观众来说,此番他将原本恶俗老套的美国主旋律故事注入高智科幻悬疑的内核,并将之表现得游刃有余,已叫人赞赏不已,更何况琼斯在《源代码》里拿出当年诺兰的勇气,有条不紊、抽丝剥茧地将时间穿梭、平行空间的概念玩到“8分钟一个世界”的地步,加上出人意表的“记忆碎片”悬疑惊悚元素,令《源代码》成为《旧金山纪事报》眼中“醍醐灌顶”的作品,而恰因这部影片的面世,邓肯琼斯也被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称赞道:未来将有更多让他大展拳脚的机会。由此可见,全新的好莱坞科幻片中坚,已告现身!
时至今日,《源代码》除了在烂番茄网站上得到90%的好评,许多内地观众在看罢超前点映后,仍欲罢不能地讨论起影片的剧情,随着影片即将登陆内地影院,《源代码》始终为最受舆论关注的银幕话题之一。那么,在《源代码》之前的数年,曾有多少为人津津乐道的科幻佳作出现?它们或许注定将成为别具一格的银幕经典,则其中原因又从何觅起?——特效?剧情?人性?情感?创意?还是一应俱全?不妨先行热身、稍加重温:
星球童话:《阿凡达》
如果说詹姆斯卡梅隆借《阿凡达》“改变”了现今的世界,不如说他借此“创造”了另一个世界更为贴切——影片的划时代意义若如“天神下凡”,则他本人便是当之无愧的科幻“化身”!
事实上,即使《阿凡达》全无剧情,而选择花上三小时介绍pandora上出现所有的生物,也必定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纪录片”,皆因这非但代表卡梅隆的梦,也几乎代表着所有幻想天外星际的观众的梦,何况pandora从来就不是一块寸草不生、零件四散、战火纷飞的不毛之地,反而在卡梅隆的镜头下,让之变得美轮美奂、宛如仙境,即使在这块土地上开战,亦是恢宏华美、赏心悦目,仿佛卡梅隆就是“造物者”,以胶片操控着那个世界的前世今生。
卡梅隆对《阿凡达》的自信,同样源自他手中的筹码:CG与3D技术——前者造出了他的pandora,后者则让观众目睹“神”的风采,当看见梦幻般的景象“迎面而来”,可曾以为自己亦是此星球上的一员?从此,观众心里不止得到了一部《阿凡达》,也拥有了魅影骑士、纳威人、精灵树、发光悬浮的植物、还有闪烁着星光一般的长河丛林……这便是卡梅隆式科幻的革命所在,你找不到昔日经典的陈旧印记,却能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幻想世界。
摇摆怪兽:《科洛弗档案》
当主角拿着摄影机拍丧尸、拍感染者甚至拍女巫的桥段纷纷过时,“伪纪录片”的生存重任便一度落在科幻片身上,接下来,便有了《科洛弗档案》。
记忆犹新,8、90年代的科幻片都毫不吝啬地将镜头和剪辑用在庞大的外星战队与更勇猛的美国英雄身上,但见镜头紧随战机飞船俯冲而下,随之便是地动山摇的大爆炸,当年的观众也恰是为此震撼。但在这部同属科幻题材的作品里,观众看到的只是“神龙见尾不见首”的巨型外星人,和惊慌失措却不肯放下手中DV的市民,所以即使没有烟雾、火花、灰尘四起的大爆炸,观众也会被没完没了地摇来晃去的镜头弄得头昏脑胀——当然正所谓“多难兴邦”,金门大桥仍被怪兽的尾巴扫成两截,自由女神像的脑袋也会从半空砸穿摩天大楼飞落地面,没错,这仍是一部科幻片。
当然,可以说是新路也可以说是财路,《科洛弗档案》都称得上是近年科幻片的另一个特色,即使摇晃不停、即使看不到“大怪兽”的真面目、即使只有爬在地铁顶端的“小怪兽”袭击人、即使没有战机升空只有直升机坠毁,科幻片在创作上仍是大有可为。事实上,奇形怪状的外星人攻打地球,拍到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已是一个高峰,与其玩下去,不如另辟蹊径,《科洛弗档案》总算做到了。
星际难民:《第九区》
几经何时,成堆来地球的外星人多数都是找茬的,往往二话不说就发动战争,仿佛外星“团队”永远与人类为类,偶尔有较和善的ET,也只是单人落地的“星际难民”。
《第九区》正是另一个关于星际难民的故事,但这回终于集体来地球“借宿”,且说到尊容,也明显不是ET的对手,而虽然并非来此打仗抢地盘,却也闹出一堆麻烦事,什么吃喝拉撒睡、坑蒙拐骗抢简直跟人类无异,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外星人跟人类的冲突自不可免,在此过程中,人性的丑恶与阴暗面也不断被暴露出来,导演将这样的批判思维加入到飞船、尖端武器、暴力血腥、写实特效、战争场面等外壳下,顿令《第九区》变成一部富于“内涵”的科幻片。
过去,外星人就是外星人,一来到地球定用它们的方式对人类作恶,但《第九区》里的外星人生存在约翰内斯堡的贫民窟内,却与过去惨遭种族歧视及隔阂的人种群体相去不远,而过去曾对弱势种族发动虐待甚至屠杀的白人,与此片中边烤外星人胚胎便言“跟爆米花差不多”的人类又有何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人种在世界上总有共存时,因此主角除了与“外星科学家”结下友谊,结局宁可狗血,也要将这帮外星“兄弟”送回它们的家,更何况这还是一个“非人类”所为,因此这种跨越种族的情感,才是藏在《第九区》重口味外皮下的核心。
还记得电影里有一场戏:主角意外遭试验液体感染,自己慢慢变成外星人,他为此逃避过,也求救过,更为利益而与外星人结盟,但到了最后的生死决战,他却抛开了偏见仇视,并肩作战。这大段戏至今仍让观众津津乐道,可见导演刻意暗示种族隔离时代白人和黑人的巨大差异及矛盾的创作,已足以让普通人思考甚深。
昔日情怀:《超级八》
自80年代开始,诸如《星球大战》、《ET》、《异形》、《超人》、《终结者》等好莱坞科幻片便成为观众心目中最堪回味的“情怀”,因此在近年而言,科幻片除了不断发挥创新精神,也偶有在情怀下演绎特色的作品,《超级八》便是如此。
严格来说,《超级八》的剧情简直千疮百孔,而且即使称之为“儿童奇幻冒险片”也同样不为过,更重要的是,它几乎找不到现在甚至未来的东西,毕竟连发生的时代都是上世纪的1979年!但若喜欢这部片,亦可相信这绝非《第九区》式的风格作品,而是带着情结与怀念,在科幻的外衣下重温了一个过去甚久的年代,何况还有斯皮尔伯格挂名监制,因此乍看之下,还真有些天马行空的味道。事实上,《超级八》始终能给科幻影迷带来惊喜,毕竟,还有那个拍过《LOST》的JJ在撑场呢——故要以什么词组来评价,则不妨称为“JJ版《ET》”可也!
解构梦境:《盗梦空间》
严格来说,《盗梦空间》的科幻并非“原汁原味”,而是近乎天马行空的玄幻世界,因为整部片从现实世界到“迷失域”一共要穿越六层之多,然后,便是诺兰带着观众一“穿”到底的水准见证。
2003年,诺兰开始跟华纳谈拍《盗梦空间》的事,当时他想的是慢慢将剧本完成再找发行公司,结果一写就是7年!至于整部电影,亦让观众在Leo没完没了的梦里感受筑梦、入梦、穿梦、寻梦的过程,又在别人的梦里来来去去,在紧迫的时间里挑战生死极限,在不同的情绪中随梦的变化不断行进,而那枚从未倒下的陀螺,则无疑成为这位“造梦师”的图腾,维系着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桥梁。
《盗梦空间》上映至今已一年,观众仍乐此不疲地评价、分析、研究其剧情、技术、镜头甚至特效,而在电影工作者眼里,《盗梦空间》又是一次剧组的完美“分工”,因此有网友如此评价:“心理分析师/编剧负责搭建剧情线、建筑师/美工师负责场景构成、齐藤老师是任务的发出者,其实他就是赤果果的制片人呀,你看,制片人演戏往往就会出问题,张纪中老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然后大家都兼任演员,造梦机便是那摄影机呀。而同时梦境的观众也是他们自己。这就回到麦茨的讨论上,在梦中/电影中,观看主体同时也是行动主体,这是做梦的经验,也是观看电影的经验。”
无论如何,诺兰在《盗梦空间》里尽情地展现他对高智商科幻的狂热追求,不断解构、割裂、重组叙事空间,让观众看得纠缠不清却又为之拍手叫好,而这种“多层梦境”的创意,如今也在《源代码》中被“改良”为“平行世界”,总之,科幻片仍在一片蓬勃地继续,电影人的创意就从来没有枯竭的一天。
物种起源:《猿族崛起》
1968年,弗兰克林斯凡那的《人猿猩球》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关于物种的寓言,当男主角痛心疾首地对着海滩上那半截残破的自由女神像哀嚎“天啊,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科幻片历史上最著名的结局乃成。
猿人的崛起与回归,对人类的报复与反击,数十年来始终是科幻片最触目惊心的话题之一,数千年后生存的人类无法掀起战争,惟有以逃离尝下苦果,因此,《人猿猩球》在70年代得以被发展成为经典系列,不断在未知世界中诉说对人性的批判。2001年,蒂姆伯顿重拾“人猿”素材,但将之添上战争的外壳,变为人类与善猿合力与邪恶猿族作战的“史诗”,可惜人类始终难以不可一世,当主角千方百计回到熟悉的地球时,却发现林肯纪念堂内的雕像与外面呼啸而来的警车,都是如此熟悉的猿人面貌——原来,当地球人自私地为寻求更大的生活空间而企图占领其他星球时,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遭到命运嘲弄!
物种之间壮观而残酷的战争场面,既反动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重塑了人类进化的逻辑理论。但光影里的人类始终不忘抢走神的工作,将“造物”的责任为自己所有,因此猿人仍担当起复仇的“使命”——2011年的《猿族崛起》,便是观众再次目睹“人猩大战”的科幻佳作。
相比之下,导演鲁伯特-瓦耶特并未在影片中续写《决战猩球》的故事,人类也并非在猿族手中夺回“土地”的大英雄,反而,《猿族崛起》回到了那个地球上并无猿灾的时代,并与43年前的母题衔接起来,由此猿族在片中攻占金门大桥,终究是人性疯狂野心造成的恶果!
但同样非《决战猩球》之套路,人类与猩猩的战争在《猿族崛起》里变成了斗智斗勇,而纵观过去“猿人片”,也从未像瓦耶特那样将如此过瘾而惊艳的长镜头用在猩猩身上,何况还有一个被称为“史上最牛大猩猩”的安迪赛金斯,《猿族崛起》仍是用科幻手段演绎人类的世界观,却总是与其他的类型片有些不同,这或许正是影片上映后备受好评的原因。
(责编: 大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