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支“中国特效军团”,低调地游走在中国电影和好莱坞之间。
在落幕的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好莱坞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新片《雨果》拿下了包括“最佳特效制作”在内的大部分技术类奖项,几乎与影片《艺术家》平分秋色。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帮中国年轻人参与了该片800多个特效镜头制作。就在《雨果》热度慢慢退去时,这支“中国特效军团”才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中国年轻人供职于全球知名特效公司PIXOMONDO(德),该公司曾为灾难片《2012》担任特效。目前,他们正在制作《白雪公主与猎人》以及《蜘蛛侠4:神奇的蜘蛛侠》的特效。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支“特效军团”,本报记者探访了PIXOMONDO北京团队,他们的特效制片,即《雨果》项目的特效制片克里斯(Christoph Zollinger) 揭秘了《雨果》精美场景的制作故事;而首席运营官寒洋(Jan Heinze)则以亲身经历解读了好莱坞特效制作的流程。
特效·揭秘《雨果》
动用80位中国艺术家 耗时1年完成
《雨果》最有力的宣传招牌无疑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影片”。精巧转动的钟楼齿轮,精彩绝伦的魔术秀以及上世纪30年代的巴黎火车站的重现,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令人惊叹的画面中,中国军团的艺术家们功不可没。
据PIXOMONDO首席运营官寒洋介绍,PIXOMONDO特效工作室在全球共有11支团队,《雨果》的特效制作动用了其中的10支团队的400多名艺术家。其中包括来自北京、上海的80位中国艺术家,他们占到北京和上海团队的70%。
这支中国军团在《雨果》的制作中承担了相当庞大的工作量。据悉,上海团队负责了三分之一的环境三维建制,包括让人难忘的巴黎火车站,而北京团队负责600多个镜头的立体设置工作,立体相机运动匹配流程的开发和20%的最终合成工作,其中包括开场时小主人公从钟楼里看向火车站的镜头合成。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特别是立体特效,特效制片克里斯也坦言,这是他们的新挑战。整个制作过程耗时1年完成,其中光是各种准备工作就花费了3个月。
特效·运作
制作前期规划缜密 避免成本浪费
寒洋告诉记者,好莱坞已经拥有了一套完善的特效流程,这种管理不仅有利于保证电影特效的制作效果,同样可以避免成本上的浪费,而这点也恰恰是中国电影的特效制作所欠缺的部分。
据悉,好莱坞导演在拍摄前会与特效公司的视觉总监商讨哪些地方要做特效,并给出相应的预算,之后会给出特效镜头解析表。这样不仅便于特效公司理解导演的要求,也利于计算费用,因为特效制作是按镜头付费的。
无疑这种制作流程不但能够节约成本,还能节省时间。以《速度与激情5》为例,特效部分不但修改的地方很少,而且还比预计的周期短了几天。
好莱坞特效制作七道工
1.制片人、导演、摄影导演以及视觉总监四方会谈,明确规划影片的特效制作镜头和预算
2.将特效镜头解析表交付特效制作公司,上面标明镜头说明、难度
3.特效制作公司与制片方沟通质量标准、周期等,给出相应的报价
4.好莱坞片商对特效制作的分配进行管理(通常分给数家制作公司)
5.特效制作
6.修改
7.交付制片方特效制作成品
海外“补贴”进中国 降低制作价格
作为国际标准的特效制作公司,寒洋坦言,他们也和国内的电影制片公司洽谈合作,制作费用比起国内特效公司具有竞争力。
据他透露,在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制作特效都有政府补贴,所以他们计划利用全球资源,将这些补贴转移到国内的客户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价格的竞争优势。
一般特效修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概念上的、方向上的修改。这种修改很大,相当于重新做了一遍,制片方是一定要追加费用的;而另一种则是细节上的,看牵涉多少量的特效工作,以此来决定是不是追加费用。
据悉,追加费用是为了保证特效公司有足够的预算来制作该内容,从而保证质量。这在好莱坞是非常清楚的商业规则。所以制片人都会非常有序、非常流程化地管理,尽量避免成本的浪费。
马丁·斯科塞斯的团队在《雨果》中的特效制作规划方面就属个中翘楚,不仅特效的规划精确到了每一个镜头,甚至要求所有制作特效的艺术家们理解《雨果》这部作品的故事以及风格,也因此,《雨果》的特效制作几乎没有“返工”,节省了特效成本。
特效·看中国
专业人才比好莱坞年轻
在寒洋看来,中国的特效人才相对好莱坞来说较为年轻。
据他介绍,PIXOMONDO在进驻中国前调查发现,中国的学校里优秀的人才相对年轻,没有经验,但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像制作《雨果》中“魔术秀”的张乐,在2010年进公司时的等级只是初级,必须在主管的指导下才可以独立完成镜头的合成。而现在他已经成为合成部门中重要的一员。
据了解,目前北京团队的“相机运动匹配”部门18名成员中,中国成员有16位。
前期规划不够充分
在谈到中国的特效制作行业时,寒洋表示,中国的特效行业刚刚起步,“虽然中国的电影制片方的预算越来越接近好莱坞,但中国的特效行业却远没有好莱坞来得完善。”
记者从PIXOMONDO了解到,他们在与中国电影制片公司洽谈合作时发现有些“水土不服”,很多中国电影制片公司都不做特效制作的前期规划,一般等到拍摄完后再来做。
由于前期规划不力,所以经常导致导演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特效制作公司只能自提方案,但做到一半,导演突然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便要求重新去做。
由于颠覆性修改需要追加费用,但往往因预算不够,所以只能放弃追加,结果导致特效制作效果不好。
本版文/记者 张婷婷
镜头解析
原图
钟楼下的三维巴黎:钟楼下的“夜巴黎”是用三维制作的,并且在细节方面,包括灯光、街道上的雪景都处理得非常美,连空中飘落的雪花也都是“做”出来的,甚至连镜面上的反射也是三维制作出来的拟真效果。
原图
“魔术秀”上的道具:导演为了拍摄方便,在浮起的人身下使用了“半圆环”,而且在拍摄过程中,这个“半圆环”是不停运动的。由于环很细,在制作另一半环时,需要精细到每个像素(三维制作的最小单位),并且这半边做出来的环还要与环原本的运动匹配。
特效图
剧院中的虚拟观众:拍摄时,剧院里原本没有那么多人。后期加进来的人并非贴图,而是独立拍摄每个真人后,和原来的镜头合成的,这被称为“群组模拟”。
此外,为了达到完美的3D立体效果,需要对剧院的尺寸进行精确的数据比对,每一排观众放置的位置都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和推敲。Pixomondo公司供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