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雨果》导演斯科塞斯欲把老片翻拍3D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4日11:15  京华时报
马丁-斯科塞斯在《雨果》拍摄现场 马丁-斯科塞斯在《雨果》拍摄现场

  5月31日,3D儿童奇幻冒险片《雨果》登陆内地银幕,《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称赞《雨果》是“史上最佳的3D电影”。前天,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接受本报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透露,他计划把1980年之前所有的影片都翻拍成3D版。他放言,新技术将助力3D电影永久取代2D片。

  雨果就是童年缩影 

  马丁·斯科塞斯从小体弱多病,在同龄孩子们已经成群结队玩耍时,患有哮喘的他只能留在家里养病。幸运的是,父亲常常带他去看电影,回家后他就把看到的情节用铅笔画出来,电影成为他在精神上的“避难所”。斯科塞斯透露,大概十岁那年,他看了电影之父乔治·梅里埃的《魔盒》后,便产生了“我也要拍部电影”的想法。 

  当小说《造梦的雨果》送到他的书桌上时,斯科塞斯发觉这个故事能够引起极大的共鸣,他说:“特别是这个孤独孩子的脆弱处境令人心动。雨果独自一人生活在火车站巨大引擎的墙内,他拼命想要跟他过世的父亲产生连接。于是,我在想,雨果就是我童年的缩影。也许,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孤独的。” 

  斯科塞斯回忆说:“四年前我拿到这本书,那是一次很特殊的经历,我一坐下就读完了那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紧接着,他把这本书送给自己的小女儿,女儿激动的样子使他更确信这个故事具有一种神秘又迷人的特质。制片人葛拉汉金认为,《雨果》并非只适合成年观众,而更适合全家共赏,“斯科塞斯拍这部电影,有点像拍自传的感觉”。 

  演出童真就算过关 

  斯科塞斯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最擅长表现黑社会的题材。《雨果》仿佛是其脱胎换骨之作,整部片子从始至终都是暖暖的金黄色调。影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展开,至于七十多岁的老导演如何保持这份童真,斯科塞斯表示,以儿童视角拍摄影片,最大的挑战是找到合适的“小雨果”,“因为他是电影的中心人物,多数的场面里都有他”。斯科塞斯找来许多小演员试镜,最后选中了阿沙·巴特菲尔德和科洛·莫瑞兹。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巴黎,两个小演员担心不能演出那个时代的孩子的样子。斯科塞斯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孩子的本质、需求、追寻、行为都是普遍现象,并不限于某个时间或地点,而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因此这部电影发生的时间并不重要,小演员只需要表现出小孩的天真模样就可以了。” 

  技术革新3D成王 

  影片以3D效果呈现。斯科塞斯说:“我对3D技术十分热爱,以这种方式观看角色,会使他们跟我们更为亲近。加上这又是一部具有魔幻的儿童大片,选择以3D形式拍摄再合适不过了。”拍摄时,斯科塞斯坚持要拍摄一部原汁原味、货真价实的电影,而不是采取2D转3D的形式。 

  在看过《雨果》之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认为,斯科塞斯的《雨果》是“史上最佳的3D电影”,甚至超越了自己的《阿凡达》。斯科塞斯则透露,他计划把1980年之前所有的影片都翻拍成3D版的。他认为,3D电影将成为业界的一种新趋势,“今后若能开发出不用3D眼镜就可以看3D电影的技术,那么3D电影就可能永久取代2D电影。这样一来,什么题材都可以拍成3D电影了”。 

  本报记者易东方

(责编: sammi)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