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揭秘《少年派》 卡梅隆:3D居功至伟

2012年11月28日10:27  京华时报
构建数码老虎,骨架用于控制老虎基本动作。 构建数码老虎,骨架用于控制老虎基本动作。
老虎的肌肉部分,用来控制皮肤。 老虎的肌肉部分,用来控制皮肤。
制作老虎的毛发。 制作老虎的毛发。
最后完成的数码老虎可以通过电脑控制动作、表情等。 最后完成的数码老虎可以通过电脑控制动作、表情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热映掀起了一轮话题,除了对内容的各种解读,片中的视觉效果同样让人津津乐道,夜光鲸鱼、极速飞鱼、浩渺星空、荧光水母及食人岛上的千万狐獴都让观众惊呼。3D效果并不仅仅是炫技,而是跟故事完美融合。《阿凡达》导演、“3D之父”卡梅隆昨天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盛赞李安对于3D技术的运用,成就了一部不朽巨作。李安接受采访时,详述了《少年派》海上漂流戏是如何完成的。   

  卡梅隆说

  最喜欢画面难以抉择

  卡梅隆说,他之前耗费十余年时间研制出来的3D技术和方法,帮助李安实现了艺术构想,在这一点上,李安比作为先行者的他更加幸运。卡梅隆透露,《少年派》已获得CPG(卡梅隆-佩斯集团)的3D认可并被授予CPG认证,此认证能确保观众所看到的电影拥有世界最高品质的3D效果,带给观众最高级的观影享受。 

  《纽约时报》对《少年派》的评价是“下一个《阿凡达》”。对此,卡梅隆坦承,李安运用他们创造的3D科技成就了一部不朽巨作,“电影让人从一开始就沉醉在故事里不可自拔,我认为3D绝对居功至伟。他出色的拍片手法,片中对于3D与故事之间的平衡,让我印象深刻。” 

  谈到最喜欢的场景,卡梅隆称因为整体效果都很好,挑选最爱的一幕很难,“回忆一下,有个镜头浮现在我脑海中,当派在角落里呼喊家人,斑马挤出来,这是超现实的一幕。”他同时觉得极速飞鱼的场景非常震撼,夜晚荧光水母等画面也挺好。他推荐说:“你踏上一段令人惊奇的旅程,它很骇人,也非常美丽,对我而言,它不可能更好了。”

  主创揭秘

  漂流戏份在台湾拍摄

  《少年派》主要在印度与中国台湾地区拍摄。李安说:“过去的电影,海上的戏很难模拟好,实景在海上拍戏很难操作。这部戏是我在台中用一个废弃的机场造了一个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可容纳1700加仑的水量,一边用12台大型机器吸水、放水来造浪,一边用机器把浪消掉。”摄制过程中,派的扮演者苏拉几乎一直待在这个水槽里。 

  至于奇桑号的沉船戏、“暴风雨之神”的壮阔场面,李安则利用计算机动画来绘制汹涌的波涛,“我与工程师一起研究了好几个月,如何控制波长、浪形和节奏,为的是更接近开放的大海。这些镜头后来又经过两年的电脑制作,颜色、反光、折射,得精确到每一个水分子的质感。” 

  至于片中那个住着无数狐獴的神秘浮岛,乃是结合实景拍摄、美术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成果。实景取自于台湾垦丁的白榕园深处,美术设计师葛罗普曼介绍,白榕园这个外景非常关键:“要是不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我们就无法把这座岛创造得令人信服。李安知道垦丁有一个榕树保护园,就带我们去看,那里成了神秘浮岛的灵感来源。榕树也是印度常见的原产树木,实在是太完美了。”

  老虎素材达几百小时

  片中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令观众相信,它真的在救生船上,与派在一起。李安曾说,老虎是影片能否完成最大的挑战。剧组在全球找了四头孟加拉虎,它们的名字分别为国王、明、西默斯和强纳斯。国王因符合形象而入选,成为主要实体模特。李安花了很多时间跟驯兽师与老虎在一起,了解老虎的个性,观察它们各种心情下的反应,拍了数百个小时的动物素材,为计算机动画的制作提供了珍贵无比的参考。 

  此外,四只老虎对表演部分做了些许贡献。因为老虎不喜欢新鲜的环境,在船上会害怕,所以摄制组就把老虎笼放在一个巨大的起降机上,用机器摇晃,模拟出风浪飘摇的效果,拍完再用电脑把水做出来。李安说,因为电脑动画制作的老虎太逼真,以至于印度政府不相信这是“假老虎”,认为剧组有虐待老虎之嫌,李安不得不写邮件报告电脑制作老虎的每个细节,才把这事应付过去。

  专家声音

  国内3D缺研发能力

  近些年,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一直在进行3D技术的研究及运用,并拍出了3D国产动画片《兔侠传奇》。他昨天接受本报专访时,详细介绍了3D技术的一些技术标准,并坦言目前国内的3D技术与国外相比,研发能力上仍然处于弱势。

  少年派CG技术胜3D

  从技术角度来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孙立军认为它很成熟地运用了3D技术,但与此相比,片中的CG(动画特效)仿真技术其实更加厉害,“无论是背景还是老虎的制作都非常不错。”他说,这种高水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做一只不动的老虎并没有什么新奇,但这部片子采用CG,到位地表现出了老虎的情感,使它具有了情感,这点尤为难得;其次体现了老虎的变化,在物理上观众能够看到它由一只胖虎变成了片尾的瘦虎,富有层次。 

  伪3D分为三种类型 

  《少年派》上映后,3D效果让一直备受伪3D困扰的观众津津乐道。孙立军介绍,从技术角度来说,伪3D大致有三种类型。他说:“人是用两只眼睛在看物体,假如用一只眼睛看,这个物体就会相对平面,传统的拍摄呈现的就是这种效果。有一些电影前期按照普通电影来拍,到了后期用软件调整为3D,如果做不好就会变成伪3D,就是我们说的比较差的转制3D,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虽然运用了3D技术,但是由于创作者对技术的掌握不是那么成熟,从设计、创作和运用方面都没有达到真正的3D效果,出来后效果并不立体,也容易被人们误解为伪3D。第三种则会给观众带来观感上的不适,孙立军说:“这一类创作者没有很好地研究3D技术本身的特色。很多3D电影之所以为人诟病,主要是看完以后感觉眼睛很晕,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晕3D’影片,即便它是3D电影,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孙立军解释,从技术层面上说,运动速度很快的镜头容易让人不舒适,“《阿凡达》的3D技术之所以被认为特别完美,就在于它大量运用运动镜头,却没有令观众感到疲劳,这是它特别了不起的地方。如果创作者不懂得这些生理知识,而片面强调技术,实际上技术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国内研发能力滞后 

  孙立军说,与普通电影相比,3D电影无论在拍摄还是制作上耗费的精力和时间都更多。3D电影必须考虑每一帧画面的舒适度,既要有立体效果,也要考虑人的眼睛特点。他说,拍摄3D电影要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去看,甚至要找大银幕测试,“不测试的话,某些镜头容易给观众造成不适,比如‘晕车’这样的效果。” 

  谈到目前我国的3D技术与国外的差距,他认为主要在于研发方面,“其实应用方面差距并不是很大,关键是当电影遇到一些挑战的时候,国外的研发能力比较强,能跟得上。但我们这边研发能力相对滞后。其次是资金方面,我体会最深的是,当你想多次修改一个镜头时,资金就会上涨,投资方就会觉得有风险,结果只能放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易东方 聂宽冕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