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 15 年里,丹尼尔·戴-刘易斯只演了 6 部电影;今年 55 岁的他,饰演了 1865 年 56 岁的亚伯拉罕·林肯。林肯这一角色对演员意味着悖论式的挑战:他举世闻名,却又神秘莫测。戴-刘易斯的表演,拉近了现代观众与林肯的距离。“我甚至觉得在银幕上看到的不是戴-刘易斯,就是林肯本人。”有影迷在 twitter 上如此评论。
自 2011 年 夏天起,演员萨莉·菲尔德开始收到来自“亚伯拉罕·林肯”的手机短信。“他会发来一些无聊的打油诗,然后署名——Yours, A。”菲尔德回忆道。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新片《林肯》(Lincoln)中,她扮演美国第 16 任总统林肯的夫人玛丽·托德(Mary Todd)。“然后我会以玛丽的身份回复他,批评他明明有更重要的事做,却把时间浪费在这种琐事上。”菲尔德说。
同年 5 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邮箱里收到一台奥林巴斯Pearlcorder录音机。他打开,听到一段莎士比亚的作品朗诵,和一段林肯的连任就职演说。那声音并非历代学生从教科书中了解到的那般洪亮,而是一个当代观察者的全新诠释:一个温和、似笛声般带有些许嘶哑的男高音,带着伊利诺亚、印第安纳和肯塔基州的混合口音。
“那个声音很美,我想听它为我朗读一本书。”斯皮尔伯格说。在随录音机一起附上的信中,留有一个电话号码和一行字,“你听完后是否能给我打个电话,我们聊聊?”斯皮尔伯格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号码:“你是谁?”
这个人是丹尼尔·戴-刘易斯,也是亚伯拉罕·林肯的扮演者。11 月 9 日,这部传记片在北美上映,引起轰动。目前在烂番茄影评网站的评分高达 89%。
斯皮尔伯格戏称,在美国人经历了又一场苦涩、尖锐的大选,感到精疲力竭之时,他希望这部电影能带来“舒缓甚至治疗的效果”。事实上,这部电影为观众带来的,更是一剂注满美国民族精神的强心针。“当影片结束时,你会发现自己对林肯知之甚少。但你所了解到的那些,却让你觉得那是你和林肯一同经历的。”《纽约时报》如此评论。
《林肯》主要根据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桃瑞丝·卡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的著作《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Team of Rivals: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改编而成。
该书描写了林肯政治团队“四虎将”总检查长爱德华·贝茨(Edward Bates)、国务卿威廉·H·苏华德(William H. Seward)、战争部长爱德温·M·斯坦顿(Edwin M. Stanton)、财政部长萨尔蒙·P·蔡斯(Salmon P. Chase)眼中的林肯——他们都曾是林肯的竞争对手,最后被其强大的人格魅力折服,成为他的得力干将。影片主要讲述林肯遇刺身亡前最后四个月的经历,他带领团队打赢了南北战争,统一了美国。但斯皮尔伯格强调,这并不是一部战争片,更多讲述的是林肯的心理变化。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出色表演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今年 55 岁的他,饰演了 1865 年 56 岁的林肯。“虽然历史学家会有一大堆反对意见,但丹尼尔·戴-刘易斯绝对塑造出一位美国最具影响力和象征性的角色。”《综艺杂志》评论。戴-刘易斯为角色注入的诙谐与机智、高贵与尊严,令他成为明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热门候选人之一。
斯皮尔伯格也毫不吝啬他的褒奖:“他的表演非常成功,因为他仔细揣摩了这个角色。从他的习惯动作、服饰装扮以及声音特质,他都做了万全的准备。我觉得这是他送给我的最棒的礼物。”
他拉近了现代观众与林肯的距离
拍摄一部有关林肯的电影,是斯皮尔伯格的夙愿,却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和切入点。他为此等待了 12 年,直到遇见《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的作者桃瑞丝,两人一拍即合。另一方面,要找到这一历史上最受瞩目的政治人物的扮演者并不容易。曾在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中出演主角的连姆·尼森,是最初的候选人,但他后来选择退出——在等待这部电影太多年之后,他的年龄已不适合再扮演林肯。
斯皮尔伯格透露,是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成功说服戴-刘易斯加入《林肯》剧组的。两位好莱坞巨星曾在马丁·斯科塞西的《纽约黑帮》中合作。而有趣的是,戴-刘易斯当时在《纽约黑帮》里扮演的屠夫比尔,是著名的“反林肯”人物。
当斯皮尔伯格最初试图游说戴-刘易斯出演林肯时,被他拒绝了。“当时他说,我永远不可能演亚伯拉罕·林肯。那太吓人了——如果我不成功怎么办?我不想毁了这个伟大男人的形象。”斯皮尔伯格回忆道。
之后的一天,迪卡普里奥在斯皮尔伯格家吃饭——前者曾在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中担任主演。“饭桌上只有我、我太太和迪卡普里奥三个人。他问道,嘿,你的《林肯》项目进行得怎么样了?我把那个伤心的结果如实告诉了他。”
令斯皮尔伯格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早晨,迪卡普里奥便打电话到他办公室,“这是丹尼尔的手机号码。他正在等你的电话。”“莱奥一直没告诉我,那天他到底对丹尼尔说了什么。我只知道,那是一段完美旅程的开始。”斯皮尔伯格说。
《娱乐周刊》评论:“林肯是一部巨制,又是一个悖论。看起来,影片所表现的仅仅是梦境,但这又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同样,林肯这一角色对演员来说也意味着悖论式的挑战:他举世闻名,却又神秘莫测。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但没有人认识他;他是第一个被留下大规模影像的美国总统,他的光环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同时,没有人听过他的声音和脚步声,他实则离我们很远。更多人认识的他,只是大理石和花岗岩刻成的雕塑,以及美国纸币上的人像。
“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完全渗透到林肯的生活中。”戴-刘易斯告诉《时代周刊》。最近,他登上了《时代周刊》的亚洲版封面,标题为“向首领致敬——目前在世最好的演员,扮演美国最好的总统。”记者杰西卡·温特尔认为,戴-刘易斯与林肯最大的共同点是“深思熟虑的领袖气质”。
“当你开始研究林肯,他的亲笔作品、人物传记和当代人对他的解读,就如同铺在你面前的浩大走廊,把你引向这个男人的一生。到最后,他出人意料地突然变得易于接近。丹尼尔·戴-刘易斯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温特尔写道。
在片中,戴-刘易斯塑造的林肯慈祥温柔,拥有透着一丝狡黠的智慧和不可撼动的意志,正如大家在史料中读到的那样。“我甚至觉得在银幕上看到的不是戴-刘易斯,就是林肯本人。”
有影迷在 twitter 上如此评论。斯皮尔伯格也这么认为。据称,在拍摄中,导演创建了一个演员联系本。在这个表上,没有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名字,只有“亚伯拉罕·林肯”。
待在角色里的疯子
让自己消失,在影片还没开拍前就成为角色,一直是丹尼尔 ·戴-刘易斯擅长的,也是他特有的习惯。他常被人称为“最会演戏的演员之一”。
在 1989 年那部为他摘得第一座小金人的电影《我的左脚》(My Left Foot)中,戴-刘易斯饰演罹患先天性大脑麻痹,只有左脚能灵活自如的天才作家、画家克利斯提·布朗。在剧本朗读会上,当导演吉姆·谢里丹(Jim Sheridan)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戴-刘易斯出现在剧组面前,其他演员都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他以百分百成形的角色形象出现,而我们还坐在这儿,穿着日常的衣服?”
在《最后的莫希干人》、《因父之名》、《纽约黑帮》、《血色将至》等电影拍摄期间,他也无不如此。一位曾经和丹尼尔合作过两次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也被要求用片中角色的名字称呼他,哪怕在盥洗室里撞见。如果他在戏中扮演的角色极具侵略性,会有打斗场面,他在几天前就会酝酿愤怒情绪,在片场注视所有人都目光凶狠。他沉浸在一个角色里会变得十分可怕,所以你必须得清楚他的状态。我在片场通常都离他远远的,老实说,我觉得他是个疯子。不过,后来电影结束后在社交场合再遇见他时,他却是个迷人又讨人喜欢的家伙。”
“许多人会说,这种入戏的方式是滑稽的,是装腔作势的。”吉姆·谢里丹说,“但演《我的左脚》之前,丹尼尔会和患大脑性麻痹的儿童一起生活几个星期,为角色做准备。在戏中演残疾人,又在每场戏中间切换回来——像什么都没发生那样,这多难啊!所以丹尼尔决定一直待在角色里,他也因此成为片场所有人担忧和不满的对象。他做这些,都是为了把戏演好。”
鉴于戴-刘易斯的这种“表演方法论”,他的存在会让其他演员,尤其是与他演对手戏的演员感受到威胁吗?至少在《林肯》中不会。斯皮尔伯格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因为他这次演的不是那个名叫比尔的屠夫。”在拍摄《纽约黑帮》期间,除了操练屠夫的基本功,他还在片场反复听以“脏话连篇”出名的饶舌歌手痞子阿姆的专辑,好让自己始终处于“侵略”状态,得罪了不少搭档。
萨莉·菲尔德把《林肯》的拍摄现场形容为“安静而虔诚的”,“戏与戏之间很少有人喋喋不休”。在片中扮演美国第 18 任总统尤利西斯·S·格兰特(Ulysses S. Grant)的杰瑞德·哈利斯则回忆道:“我们之间没有闲聊,但能和他探讨自己的人生。我们有一次聊起彼此的父亲,和我们对父亲的回忆。”
“他对角色的忠实还体现在口音上。”哈利斯说,“他对细节的注重和承诺令人印象深刻。有些人认为他强加于人,具有侵略性。但他不是。很多演员都会这样做。丹尼尔只是喜欢待在角色中而已,他希望别人能尊重他,不要胡乱臆断。”
演美国先驱者、开拓者和朝圣者的英国人与杰瑞德·哈利斯一样,丹尼尔·戴-刘易斯 1957 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南部格林威治的一个文艺世家。哈利斯的父亲是已故著名演员理查德·哈利斯,而戴-刘易斯的父亲是笔名为“尼可拉斯·布莱克”的英国桂冠诗人,母亲吉尔·贝康是一名演员,外祖父迈克尔·贝肯爵士则是英国电影业的泰斗,曾制作过希区柯克早期的几部电影。“我们是文学之家,有一屋子书,家里的书比任何东西都多。”戴-刘易斯说。
两岁时,戴-刘易斯随父母搬到鱼龙混杂的格林尼治,当地的小孩时常因其上流社会背景而欺负他,令他不得不学会了蓝领口音及举止。
戴-刘易斯称这段时期为“他演技训练的第一步”。1971 年,年仅 13 岁的戴-刘易斯在英国电影《血腥星期天》中亮相,饰演一个破坏公物的小混混,可以说其部分灵感便来自于他在格林尼治度过的那段少年时光。1968 年,父母把戴-刘易斯送到位于肯特郡的一所寄宿学校,他虽然不喜欢那所学校,却在那里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戏剧与木工。
15 岁时,戴-刘易斯的父亲因胰腺癌过世,受到重大精神创伤的戴-刘易斯因滥用偏头痛药一度接受精神病专科治疗,直到遇见经纪人朱利安·贝尔弗雷吉,后者待他有如再生父亲。“在我青春期快结束的那一阶段,我的内心变得充满矛盾。我一度想象自己作为一名木匠的另一种生活。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里,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在码头和建筑工地都干过体力活,”他回忆道,“直到我决定专注于演戏后,母亲才松了一口气。她或许比她表现出来的样子更担心我。因为无论我做什么,她给我的都是鼓励。”
1989 年,戴-刘易斯在伦敦西区舞台上出演《哈姆雷特》时,又遭遇了精神困扰。在演哈姆雷特和父亲亡魂对话时,他甚至感觉自己真的在和已故父亲对话,结果不慎失足跌落舞台。此后,他再也没登上戏剧舞台。
在 20 岁之前,丹尼尔·戴-刘易斯熟稔的是莎士比亚舞台剧的表演风格,是马丁·斯特塞西让他意识到,他想成为一名演员——《出租车司机》是他的启蒙电影,他在一周之内反反复复看了 6 遍。他认为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是伟大的男演员,也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着迷,“我常常整夜看他的电影,凌晨 5 点蹒跚出门,试图体验那种断翅的、落魄而寡言的情绪。”
出生在英国,居住在爱尔兰,但美国才是戴-刘易斯成名和真正走红的地方。他先后在《甘地传》、《叛逆巡航》等影片中出演角色,随后凭借《欢乐洗衣店》、《窗外有蓝天》和《布拉格之恋》等影片在欧美影坛崛起。2008 年,他因《血色将至》第二次成为奥斯卡影帝。他曾说:“我是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长大的,一旦这成为你的经历,你就能变二为四、为六,占有更多的世界。我一向知道自己能驾驭多个世界。”
作为英国人,戴-刘易斯演起美国人来也得心应手,履历表中的角色包括那些用双手创造美国历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朝圣者——现在,林肯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大概我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比对祖国的历史更感兴趣吧。”戴-刘易斯坦白说,“我回想起了迈克尔·曼邀请我出演《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的情景。当时我左右为难了很久,心想,‘为什么?为什么他会选我呢?’最后我对自己说,如果他愿意冒这个险,我有什么理由说不呢?”后来迈克尔·曼在接受采访时说:“丹尼尔和他饰演的白人霍克伊很像。丹尼尔骨子里是很浪漫的人,有健全的价值观。他很传统,能从简单细小的事物中看到巨大的价值,并且他一直与名利场保持距离。”
现在的戴-刘易斯与妻子丽贝卡·米勒(剧作家亚瑟·米勒的女儿)定居在爱尔兰,育有两个儿子。他不是一个多产的演员,在过去 15 年里,他只演了 6 部电影。
戴-刘易斯说,在演林肯时,感到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是我需要的,对我有巨大的帮助。”他说“, 现在我时常会想到奥巴马,他当选总统后好像明显老了很多。我觉得光演一个总统就会变老,所以当他确实肩负着那么多责任,着实是一种负担。任何处在那个位置,拥有那种权力的人也许在某些时候都会感到特别特别孤独。我无意拿我作为演员的工作与奥巴马比较,但我想,我们的感觉是类似的。”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