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火焰》:水与火的现实 轻与重的艺术

2016年02月21日 23:19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意大利小岛,兰佩杜萨。多年来,它已经成为那些从非洲和中东等地试图跨海而来的难民们心中希望、困苦的象征。

  文/朱马查

  萨穆埃莱痴迷于拿着自制的弹弓在海港附近,瞄准海上的一切,海鸟、波浪、远处的船。他的祖母在家里等待出了一辈子海的祖父。天气阴霾无法外出时,萨穆埃莱百无聊赖在家听祖母讲起以前的事。祖母说,人们曾在这片海上不停交战,看上去就像是海上火焰。

  玛利亚年过中年,每日起来,理好床具,亲吻丈夫的相片,对神像真诚祷告。准备早餐时,她听着本地电台DJ放送的歌曲,还会打电话去点歌送祝福。这天,她打给DJ,为自己的丈夫点了一首意大利有名的歌曲,《海上火焰》。

  一艘简陋的货船行进在地中海上,满载着各地来的难民。小船最终不堪重负,向附近海岛发出了求救信号。船上人正严重脱水,饥饿和疾病侵袭着他们。岛上的雷达接收器兀自转动着,接受着一遍遍绝望的呼喊,我们并没有听见回应。在救援舰上直升机滑向欲晓的遥远海平线之前,地中海的夜晚一片漆黑,海上没有火焰。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意大利小岛,兰佩杜萨。多年来,它已经成为那些从非洲和中东等地试图跨海而来的难民们心中希望、困苦、命运的象征。“我们跑进山,山不能庇佑我们,我们投奔人,人不能保护我们,于是我们奔向大海”,影片中段放起了刚刚来到岛上的尼日利亚人一段让人不得不动容的唱词。可是大海更没有给他们庇护——吉安弗兰克·罗西的镜头在男人脱水不支的身体和女人痛哭的面容之间数度徘徊,最终还是决定指向那最直接可怖的一幕,那些舱底未能得到任何庇佑的人。

  选择如此切近现实的难民题材,这部今年捧得金熊的电影不免再次激起大家对柏林电影节“重政治而轻艺术”的诟病。然而罗西这位2013年捧得威尼斯金狮奖的导演,在艺术手法上也是炉火纯青。他的这部影片在今年沉闷平淡的主竞赛中,自放映后就保持着一种势在必得的劲头。选材的优势与拍摄手法的极致也让今年的金熊少了非常多悬念。

  带着足够的克制与沉静,罗西真正想向我们呈现的是这片海域这个小岛的生态,丰富的,温馨的,天真的,苦厄的,疏离的,悲天悯人的,矛盾的,一切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狭小的岛上都被容纳,若即若离又似乎相互碰撞。岛上居民在自己的熟人社会里过着自己有条不紊的日常生活,电台和电话的一来二往,神像前的祷告,和鸟儿似有神通的交谈,实际与精神交流的畅通无阻,在另一群人来到岛上时变得如此无力。罗西巧妙的选材与设置,使得镜头下呈现的两个人群在如此狭小的地域里,形成了两个遥远而几不想通的世界。他们之间的联系如此稀薄,就是电台里传来的轻飘飘几句新闻报道。两个世界的距离与层次如此微妙,只有岛上的医生仿佛夹在两个世界中间,带着日常世界的温暖走进冰冷的船舱。罗西似乎将最强烈的诉求直接地托付给了这位医生,因此有了一段直白而揪心的自白,而这险些失控而流于控诉与说教的片段却也让影片摆脱了油滑姿态。

  总体上来,罗西仍然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审问者或教育者,以极致的呈现为方式介入现实,省去所有冗余的高谈与阔论,不急于探寻原因与答案。他不偏不倚地放出明亮色调,不是讽刺不只为反衬,也不对暗处遮遮掩掩,才更让人看清这两个世界如水与火一样,天性自然地难以真正相容,仿佛这才是生活的真相,只让人叹息,而几次提及的海上火焰意象,却又仿佛给人一线想象得到的希望。然而希望只是希望,真正如何得到救赎,不是罗西这部影片寻求的答案,更不是通过一部希求见证的电影能够找到的。艺术说到底,既轻且重。(朱马查)

(责编:老胡)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面对向太炮轰周星驰为何选择沉默?

向太的炮轰周星驰熟视无睹,对于赞美和嘲讽,他默不作声。[详细]
面对向太炮轰周星驰为何选择沉默?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