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戛纳70周年,许多主竞赛单元作品因为独特风格带来两级的观影评价,能够让参加电影节的记者影评人众口一致、特别满意的作品少之又少。而《无爱可诉》就属于这其中罕见的一部,不仅得到绝大多数影评人的交口称赞,从首映到全部竞赛单元放映结束,在官方场刊《国际银幕》上,这部影片的打分始终高居榜首。
《无爱可诉》是俄罗斯导演在含有深刻政治寓意的《列维坦》戛纳收获最佳编剧奖后,又一次冲击金棕榈大奖之作。影片讲述一对正在离婚中的夫妻,各自有了新欢,却忽略了儿子的存在和成长,后者流着泪默默忍受着父母的激烈争吵和无视,终于在某一天失踪。两位成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内疚中踏上一条漫长的寻子之路。影片通过一个微观的家庭情感故事,带出了俄罗斯当下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巧妙而真实的剧情和人物设置,优美的构图画面,为影片导演收获了来自影展参加者的高度赞誉。
1964年出生的导演萨金塞夫已经年过50, 自2003年处女作《回归》一炮打响,成为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之作后,2014年的影片《列维坦》以巧妙的暗喻手法,对俄罗斯社会体制尖锐大胆批判,又为他赢得戛纳最佳编剧大奖,影片在本国却一度遭遇审查问题。这一次戛纳新片放映后,新浪娱乐有幸采访到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和片中男女主角,一起回顾这部优质影片的拍摄心得和想法。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的导演,在回答我们的问题时开朗而认真,同时拒绝人们总是将他和政治标签联系到一起。
新浪娱乐:你的影片在描写当代社会时,经常会追溯到7、80年代的苏维埃政权, 带入过去的社会批判?
我不喜欢涉及政治中,也不希望将对电影的热情,变成花费大量时间对政治体系的批判。因为我完全不是一个政治导演,有时候或许因为某些缘由,会有一些政治背景的东西在影片中出现,那是因为在我们国家,我看到的生活,已经及社会不全都是积极乐观的一面。但我不是政治活跃分子,也不希望自己成为这样。
新浪娱乐:影片中可以看到许多旧日苏联痕迹做为故事讲述的背景,它已经成为今天俄罗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你是指片中看到的那栋搜寻失踪孩子的老建筑,它是典型的苏联时期的建筑风格,我们以前都不喜欢苏联风格的建筑,现在看它们却觉得很美丽,不过,拍片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寻找这种风格的建筑,只是想找一个废弃多年的老建筑,没有特意要和苏联相连。不过,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问,比我的答案有趣的多。是的,你看到的这点很了不起,因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想让大家看到搜索队伍在废弃建筑里搜寻生命,要知道许多当年的雄伟建筑,现在都废弃了。
新浪娱乐:这是一部非常残酷也很悲观的影片,包括最后新生儿的结局,我想知道,这是您对今天俄罗斯的看法和态度吗?
这些情况是现代社会的通病,并不只是在俄罗斯存在的特殊情况。
新浪娱乐:你说你不是一位政治导演,不过你拍摄的最后这两部作品都话题沉重,涉及到俄罗斯社会现状,虽说这些情况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但是你不会觉得俄罗斯这一方面更明显吗?
我一直生活在俄罗斯,我只能展示和谈论我周围自己了解的情况,对欧洲、美国或者澳大利亚等国家,只是通过报刊电视等知道只言片语的信息,不过我深信影片中讲到的问题,会被全世界的人们理解。人们在怎样的政治体系下生活并不重要,可能在极权国家,也可能在更加民主的制度下,但是人类到哪里都是人类,有着同样的问题或者激情。
新浪娱乐:影片中对俄罗斯中产阶层家庭有详细的描述,他们彼此伤害,对孩子忽略,这让我想到以前苏联时的情况,你认为这一情况有可比性吗?或者情况后来有所改变?
如果这些人是知识分子的话,会懂得更多知识,那我想他们彼此之间应该可以更好的交流。现在他们作出的反应,只是考虑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感受。这是为什么他们对彼此只知道尖叫,显得残酷无情,而不是冷静下来作交流。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生活了13年,还有一个孩子,妻子发现丈夫不仅有了另一个女孩,而且有了8个月身孕,这让她出离愤怒,所有人都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下,他们在这之前彼此没有争吵的,只是现在问题才爆发。
新浪娱乐:影片中什么这么重要,让它的气质显得如此无助和绝望?
这是记者经常问到我的一个问题,我想应该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不过,如果我们谈到寻找孩子结果的无助,我可以理解你的说法。而我尝试着回答你有关绝望的话题,因为我不觉得它适合《爱无诉求》这部电影的情况,影片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希望的展示,那就是其中众多的义务搜救人员,他们无私的加入到搜寻工作中,他们才是今天真正的英雄,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去寻找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这些发自他们内心的做法,我要说这不是绝望,这是希望。
新浪娱乐:影片中开场不久,我们就看到有父母激烈吵架、男孩子躲在浴室门后压抑无声的痛哭的画面,让我想到Edvard Munch的一副名为“尖叫the scream”的油画,这是想要表达这种无声的尖叫吗?
我之前并没有想到Munch的表达。当我在剧本创作时,很多东西开始并不太清楚,我们有三种故事大纲考虑,不过对其中一场戏却从一开始就很清晰,这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一场景。这是唯一一场戏,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该如何去拍摄。我个人是不喜欢影片片花的,更不喜欢为自己的影片却坐片花,因为对我来说剪辑自己的影片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我知道这对于制片人来说是必要的,因为他需要以此来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看电影。不过,我特意嘱咐他们不要将这特殊的一幕放到宣传片花中去,我希望观众们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去看这幕戏。
(文/图 刘敏)
男女主演专访
影片中马丽亚娜·斯皮瓦克(Maryana Spivak)和阿列克谢·罗津(Alexey Rozin)扮演一对俄罗斯当下中产阶级的夫妻,两人正处在激烈的离婚对峙中,并且各自有了新的情人和生活。他们在自己的情感里寻求幸福,却完全忽视了儿子的存在,导致后者在某一天突然失踪。
问:你们的角色全程都在争吵,一直是剑拔弩张的状态。你们在戏外还能抽离出来,友好相处吗?
马丽亚娜·斯皮瓦克(Maryana Spivak,以下简称女主角):在片场我们经常开玩笑、捉弄对方。但不会把这种情绪带到电影中。拍摄期间我们之间是会有一种紧张的氛围,但杀青之后就不会了。
阿列克谢·罗津(Alexey Rozin,以下简称男主角):她在拍摄时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建议。
女主角:有时候剧本需要我们表现愤恨,我就会在片场不停地捉弄他,直到他真的“恨”我。
问: 我对片中主角所在的社会阶层比较感兴趣,在俄罗斯真的有不少人这么富有,住在那样的房子里吗?
男主角:他们的房子可能是继承的,也可能是贷款买的。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剧情片,这间房子的形象才是重点,他们不能再一起住下去了,必须卖掉分钱。
女主角:房子的细节也很重要。我们拍的时候有三个这样的公寓,里面的细节很丰富、环境非常真实,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真实的住房,而不是片场。
男主角:布景师做得非常棒,我进片场的时候都觉得就像置身于真的家庭一样,有时候拉开一扇门,才意识到这是一扇假门。
问:对电影中反应的俄罗斯社会现实,你怎么看?
男主角:对我来说,电影并不是在关注俄罗斯社会现实,而是全球的社会现实。很奇怪的是,我们的争端越来越多,不管是政治上的争端,还是争夺资源。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很难看清自己,意识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重要的,要找到对的人、适合你的另一半。
问:你与导演曾合作过《利维坦》,三年过去了,你们之间的合作有什么变化吗?
男主角:我说不上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他拍的电影总是他最感兴趣的主题,他也非常忠于自己的内心。也许现在他会拍一些更大的场面、包含更多的角色。
问:你们在拍摄前有很多排练吗?
男主角:我们在选角的阶段就排练了很多次,选角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花了6个月时间。马丽亚娜排练得很频繁,我比她要少一些。安德烈会让演员排练很多次,尝试不同的表演方式,这大概就是他找演员那么费时的原因。最后我们都有了同一种语言,沟通起来毫不费力。
问:电影里有不少新旧的对比,比如斯大林时期的建筑,和非常摩登的建筑对比,你作为母亲、妻子的变化,你怎么看?
女主角:是的,确实有新旧对比,两代人之间的对比。我觉得电影有一个亮点,就是它一直没有明确告诉你发生在哪一年,但其实有很多细节提示,比如电视里的新闻报道、她穿的运动服是那年奥运会俄罗斯代表团的队服等等。
问:电影里有不少用手机自拍的桥段,为什么?
女主角:因为现在很流行,人们都这么干。我自己也喜欢自拍,不过正好这下手机坏了,拍不了了(懊恼的表情)。
问: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为什么说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男主角:电影工业需要很多娱乐性强的电影,因为要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影院,不管在俄罗斯还是国外都一样。但这部电影逼你去思考,逼你离开舒适区。这不是一件愉悦的事,但是对你心智很好的锻炼。
(采/刘敏 文字整理/唐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