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戛纳70周年纪念书《这些年》的诞生

2017年05月29日 00:35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这些年》是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为庆祝影展70周年而组织全世界记者和影评人编写集结的新书,我做为作者之一,心怀感激

《这些年》作者齐聚 《这些年》作者齐聚

  刘敏/文

  《这些年》是一本书的名字,是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为庆祝影展70周年而组织全世界记者和影评人编写集结的新书,5月10日在法国正式发行,70周年戛纳电影节期间,做为5月23日电影节的周年庆祝日活动之一,在戛纳的Fnac书店由作者签名售书。我做为作者之一,能够参加到这一活动中,在戛纳这个电影圣殿的周年庆典中留下一点足迹,心怀感激。

  今年一月中旬一个平常的傍晚,突然收到戛纳总监蒂耶里·弗雷茂助理Laure发来的邮件,信中解释,为了庆祝今年的电影节70周年,在主席皮埃尔·莱斯库尔和总监倡议下,筹备出版一本纪念新书,每一届戛纳独立成章,邀请几十位熟知戛纳电影节的资深记者和影评人来撰写, 询问我是否乐意参与进来。

  要知道戛纳的成功从来就离不开全世界记者的报道工作,无论是原主席吉尔·雅各布还是现任皮埃尔·莱斯库尔,都是记者出生,莱斯库尔现在每周在法国电视5台还有参与的电视访谈节目。所以在60周年邀请导演们拍摄短片集《每个人的电影》后,七十周年,他们选择由记者影评人来完成这项集体庆典纪念工作。新书的规则很简单也很自由,邮件中有弗雷茂亲写的一份附件信,解释前因后果,和对文章的要求,就是从个人感受出发,写自己非常私人化的一届戛纳,它可以是有趣的电影幕后经历、新闻发布会热点、放映丑闻,也可以是街角的麦当劳,昂蒂布步行街或者其它电影节和周边的内容。当然,它并不一定是作者本人亲历的一届:如今,大概已经没有见证过1946年第一届戛纳电影节的影评人在世了。

  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深入参与到戛纳电影节70周年大典中,做为一名电影记者,该是何等幸运?所以需要用法语写作的困难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后,答案就已经有了。

  时间就这么从指尖溜走。今年是弗雷茂主持戛纳选片的第10个年头,他是2001年任命为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在主席吉尔·雅各布的带领下开始熟悉戛纳工作和精神,2007年他正式受命为电影节总监,真正开始全面负责影展的选片工作。今年也将是我个人报道戛纳电影节的第15个年头,从2003年和《电影世界》杂志主编尚可第一次来到戛纳,此后的每一年,我都没有缺席过。戛纳是电影人很难割舍的盛会,哪怕再累再辛苦,也会在看电影的兴奋和接触电影人的收获中,得到抵消。

  做为非法语母语的记者,寻找捷径的条件反射,第一希望当然是撰写自己亲身参加过的一届。可惜,2000年之后的每一届,那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主人。于是重新回顾了一下戛纳历史上中国影片获奖历史,列出三个年份的选项,发给Laure做参考。1993年是《霸王别姬》和侯孝贤导演的《戏梦人生》参赛并获奖,1994年有《活着》, 2000年有姜文《鬼子来了》、杨德昌《一一》和王家卫《花样年华》。

  幸运的是,这一次,还没有作者认领的1993年,找到了主人。这一年,对中国电影的意义毫无置疑,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至今还是中国电影历史上唯一的金棕榈记录,这一年,也是侯孝贤导演第一次参加戛纳,他的《戏梦人生》得到并列评委会奖。

  在所有受邀作者当中,我绝对是小字辈,他们中间的许多,都有着几十年的戛纳经验了。比如撰写1946年第一届的达尼埃尔,她甚至说不清从那一届开始和戛纳缔结的缘分,总之在六、七十年代,开始为法国《快报》和随后的《世界报》报道戛纳,同时也为电影节工作,可谓从内到外,对电影节的情感都很深厚。如今每年的戛纳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法国本土影片都由她主持。又比如,埃及著名的影评人Farid 曾经获得戛纳电影节奖励媒体人的大奖,可就在他应邀给戛纳新书撰写的文章发出后不久,本人就不幸因病去世,成为书中唯一已经离世的作者。

  写作的问题是,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一届影展,而且用法语写作,该如何和来自法国和全世界的影评界权威站在一起,又可以拿出称职的作品?虽然谈不上担心,但是我却需要认真考虑一下。

  接下来的一周,有时间的时候,就在网上搜索一些文字和影像资料,在做其它工作的空隙或者睡觉前,想一想可能的写作方向。对了,忘了说,电影节给我们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两周后就需要交稿。

  第二周开始动笔,有了一个明确的框架,就是在文章中既要将这一届的重要事件讲出来,同时,这也是我个人做为一名多年报道戛纳的记者,对没有经历过的、只有三两电影和导演人构成的概念模糊的一届影展,重新挖掘和认识的过程。没有亲历过,没有关系啊,不是有参加过的导演和其他人可以见证吗?国内同行好友将陈凯歌导演的联系方式转给我,给他的夫人陈红打过去,讲明希望采访陈凯歌导演的缘由。非常感谢二人的支持,忙于新片后期制作的陈凯歌导演,专门抽出时间,一个下午,我们通过电话重温了那个在华语电影史留下印记的时刻。还有侯孝贤导演,当时马上要过春节,虽然时间匆忙,他的助手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的要求转给导演,并给了我回应。

  戛纳电影节对每一位身历其中参与活动的作者都无比周到,不同的作者和电影节人都会有对应的相关负责人精心服务,电影人在这里可谓得到至高尊重和待遇,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奔向这里,并且一旦成名,就情感深厚。在戛纳庆祝新书正式面市之前,4月底,戛纳电影节的两位掌门人和新书的出版社、位于巴黎蒙帕纳斯的Stock出版社负责人一起,在巴黎宴请可以出席晚餐的新书作者。Stock出版社据说是法国最古老的出版社,创立时间甚至比电影历史还早,它现在的负责人是一个影迷,由他们出版这部意义不同寻常的新书,再合适不过。

  晚宴上不仅有法国本土的大多数影评人,意大利著名影评人Paul Merchetti,德国唯一受邀的作者是柏林日报文化版负责人Jan, 还有比利时晚报(Le soir)的戛纳报道记者,都特意远道赶来参加这一活动。巴黎七区,在距离戛纳电影节总部不远的一家古典怀旧的法式餐馆里,这个晚上热闹非凡,大家坐在一起,聊电影,也聊各自的有趣写作经历。撰写1970年的作者Philippe Rouyer是法国专业影评杂志《正片》的资深影评人,他回忆说在法国影像资料中心查询资料时,吃惊的发现当年新闻报道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现在的人几乎没有人知道的是,当年的评委主席——来自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先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因为不满最后的投票表决结果,竟然公开抵制最后的闭幕颁奖典礼!他感慨这一事件如果放到今天,早就成为各大媒体争先抢后报道的大热门新闻,在当年却几乎没有带来什么影响。

  当然,这个轻松的充满友情的夜晚,也不完全属于电影。不认识的作者们彼此认识, 喜欢足球的弗雷茂,还在大谈足球比赛,而在距离法国第二轮总统大选并不遥远的这个时候,对于极右上台的担忧,也成为大多数参加者的主要话题。聚餐这天,出版社拿着刚刚赶印出来的新书,参加者人手一本。到场的三十多位记者,从报纸《20分钟》的资深影评人开始拿着新书找各位作者签名开始,感染了众多同行,于是,现场变成了好玩的彼此签名活动。

  Laure在戛纳电影节期间专门负责主竞赛单元评委的接待工作,从2011年起一直到今天,她几乎在电影节期间和评委们形影不离,随时处理他们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或者提出的要求。包括评委们各种奖项讨论,她都会陪伴在现场。可是,职业习惯让她学会了严守秘密,要知道在戛纳工作之前,她可是在法国外交部工作,口风严密,是必备的品德。晚会上我们坐在斜对面,她讲自己对这些评委的态度,就仿佛一个护犊的老母鸡,尽最大可能的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让身在异国他乡的评委们,感受到家的亲切和热情。可是,你以为她是一位大妈级的老人就错了,金发碧眼身材苗条的Laure,年轻优雅。编撰《这些年》,戛纳电影节方面由她负责总协调,总会隔一段时间就将最新进展情况和安排向大家交待,井井有条的充满尊重和亲切。于是你会再一次明白,为什么来到戛纳参赛参展的电影人,总是对这里感情深厚,因为有着这许多极其专业的工作人员,表现出对电影人和参加者的最大尊重。

  如今70周年戛纳电影节马上就要拉下帷幕,已经开始怀念下一届的到来。 (刘敏)

(责编:加缪)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