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片,尤其是好莱坞灾难片,往往不仅仅让观众看特效,它还有一些意识形态的探讨,亲情扭结成的美国家庭伦理的表达,这些东西,一旦形成,慢慢就会塑造灾难片的类型套路,《全球风暴》便是这种类型片的典型延续,尽管对于导演迪安·德夫林来说,这还只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
灾难片有套路
《全球风暴》在找新路
导演德夫林和灾难片常客罗兰·艾默里奇算是老搭档了,从1992年的《再造战士》便开始合作,由他编剧、艾默里奇导演的电影就有五部,包括曾经声名大噪的《独立日》。所以对于灾难片,德夫林虽然在《全球风暴》之前没有亲自担任过导演,但是怎么拍,他已经很熟稔了。
灾难片这个片种,最早并不是《后天》、《2012》这一类,如果要追溯老祖宗,可能需要拿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国际机场》一片。但要是看剧情,无非还是飞机中有恐怖分子打算引爆炸弹,而主角力挽狂澜拯救机上人员的惊悚片模式,有点类似2014年连姆·尼森主演的《空中营救》。
所以,刚开始的灾难片只是提取了一个“灾难”的概念,并不需要没事就毁地球。后来,灾难片又融合了恐怖片、科幻片的类型跨界,比如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詹姆斯·卡梅伦的《泰坦尼克号》,以至于《生化危机》系列,都是混搭的灾难片,如临大敌中的“敌”,可以是外星人、自然生物,也可以是病毒,或者是自然灾害。
其根本是因为古时候的人们对于外界是不可控的,所以自然催生出了焦虑,想着自己什么时候死,顺便也要操心下人类什么时候灭种,这就是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即使我们现在的科技再发达,也还是无法摆脱这种心理,如果没有这种“忧患”,文艺创作恐怕便要失去很多乐趣了。
而在上个世纪,随着原子弹爆炸、冷战等大事件的上演,人类从对自然的恐惧,转为对人类自身的、科技的恐惧,《全球风暴》中国务卿最后的言辞便是如此,所谓的“末日”是毁灭,被毁的是人类,只要有凶手就好,至于凶手是谁?不太重要。
而在本片中,发动灾难的元凶便被设定成了人类自己创造的名为“荷兰男孩”的气候系统,这便是“原罪”意识了,不仅是创造它的男主角有“原罪”,人类自己也是罪恶的一部分,虽然“自作孽犹可活”向来是好莱坞剧作法的套路,但是这次的革新,算是德夫林在艾默里奇的故纸堆上找的一条新路。
地球可以毁,“美中”不能灭
开篇就说过,灾难片,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由艾默里奇逐步带动的灾难片,很能见意识形态,从他安排灾难发生的国别、地区,以及片中的英雄是哪国来看,就可以会心一笑,知道现在国际地位上、国家关系间、影片市场上的谜底了。
比如最老的《独立日》,那时候艾默里奇和德夫林只会拿美国说事,外星人毁也是毁美国,而英雄同样也是美国的特产。那是1996年,美国时任总统是克林顿,美国的经济,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再次振兴,眼中主要还是自己,所以《独立日》也只有美国人,黑人勇士、白人总统,处理好内部的种族协调问题,就够了。
发展到了《后天》,稍有改变,国际气候大会在第三世界的印度召开;美国英雄也需要英国一帮气候站的研究员辅助。到结尾,美国总统牺牲,西方世界被毁,非洲和拉丁美洲倒成为了上帝的“应许之地”。那是2004年,时任总统是小布什,伊拉克战争爆发一年多了,这场战争让美国政府在国内被民众厌弃,让美国身份在国际遭人口舌,所以《后天》不再死守着美国一亩三分地,视野开了,不仅奇观感更强,意识形态也颇为有趣。
到了《2012》,更有意思。美国人面对世界末日,自己已经没辙,倒来求助中国,在西藏暗造的“诺亚方舟”是中国人的权柄,美国人只是受庇护的一员而已,头立马就低了一大截,底气尽失,不知道美国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什么情绪,但我能猜到,中国人在电影院看此片时绝对暗爽。
这是2009年了,时任总统是奥巴马,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在国际上的动作明显比小布什安分的多,任期内主要为国内的医保法案操心。但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后,国际地位、国内经济以及各项指标,都极大的提升,好莱坞一是为了中国电影市场,二是暗喻美国其时在国际上的尴尬局面,所以做了这样的打算,自然值得玩味。
而在这次的《全球风暴》中,虽然没有《2012》那样露骨,然而受灾国家并不是那么随便。首当其冲的是阿富汗某个村落;其他的国别地区诸如里约、孟买、迪拜等,都是非美国境内,中国的地盘的确涉及了,那就是香港,但是中国内地只把上海外滩做了一个亮相而已,并没有让它遭受莫斯科的“火”、里约的“冰”,或是迪拜的“水”。好莱坞这次处理中国时,秉持的原则是“不碰,但让其参与其中”,然而恶趣味还是有的,比如对于吴彦祖扮演角色的处理,就很见“恶趣味”,或许因为,现在的美国总统所引起的新闻就很“恶趣味”吧!
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中,就曾提过“硬实力决定软实力”的观点,而电影,按照阿尔都塞的说法,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而21世纪以来,以艾默里奇造势的灾难片更能见其三昧。
《全球风暴》还是在趟灾难片的“浑水”,用的还是艾默里奇的那一套,而这,在《后天》中已经被发挥到极致,此后,就很见黔驴技穷的窘状,用它来审视下好莱坞的世界观尚可,作为类型片来说,就僵化了。
本片依然是让杰拉德·巴特勒去饰演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和哥哥,但却又是任性而伟大的科学英雄,而吉姆·斯特吉斯责则扮演一个坚毅果断的弟弟,这个人设其实就是《后天》中气候学家父亲和天才儿子的模式,新意自然没有,艾默里奇式的灾难片,最要紧的是用亲情做纽带,来推进故事发展,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德夫林也继承了,但是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在走过场,他们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出应有的行动,对于女儿的承诺、兄弟间的嫌隙与化解,模式化很重,但有些观众还是吃这一套,为什么?煽情的弦乐在片中每一处都排布着,这是原因。
而为了能够使灾难片更为丰富,阴谋论和政治惊悚片的类型元素也加进去了,还占据了很重的戏份,实话说,如果不加入,电影将会单薄的不成样子,或许这一点才是真正让观众还能看下去的原因吧!然而,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所谓的“末日情愫”又何必存在呢?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