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者》自8月7日上映以来稳居全国各地影院排片之首,首周票房已近1.5亿。不过在票房之外,该片“混搭身份”也成网络上下讨论最多的话题。该片到底是带有爱情元素的谍战片,还是穿着谍战外衣的爱情文艺片?这些质疑都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口碑。两位导演麦兆辉(微博)、庄文强(微博)及原作者麦家昨天在接受访问时首度正面回应这些质疑。按照庄文强的说法,当年《卡萨布兰卡》也是谍战和爱情混搭,无论从哪个点切入,觉得好看就是理想的结果。
身份鉴定:
谍战片还是爱情片?
《听风者》片中涉及敌我追踪、正面打斗的场面不很多,但对梁朝伟与周迅、梁朝伟与范晓萱(微博)、周迅与王学兵(微博)四位主演之间的情感,却刻画得细致动人,文艺小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导演麦兆辉笑言:“其实没往文艺方向走的想法,只是觉得好看的东西就要讲出来。梁朝伟和周迅演员这么丰富,不往这个方向走,其实是浪费。你让他们在片中打一百枪两百枪,观众还是会觉得不过瘾。”麦庄合作的电影以前都以男人戏为主,女演员往往沦为“花瓶”,这次之所以将女性作为主角之一,还是因为周迅的魅力。庄文强告诉记者:“周迅这个人,平常你看她好像很慵懒很颓废,但是到了镜头前面,她那个能量一下就释放出来了。这点有些像梅艳芳。”
此外,有《碟中谍》、007系列在前,麦庄认为《听风者》就是扬长避短。按麦兆辉说法就是:“怎么打都打不过007啊,为什么非往那方向走呢,而且场面也没好莱坞那么多钱。《听风者》类型蛮适合我们的,里面最大动作就是听。”庄文强则补充道:“如果让周迅带梁朝伟去拆炸弹,大家看了更会骂我们。听风者,光听这个名字就感觉有很多‘心战’。”
麦家对影片定位是一部“非传统谍战片”,他表示:“周迅以前演过《风声》,‘麦家谍战’的概念早已存在,再加上麦庄之前拍的《无间道》和《窃听风云》,《听风者》从开拍之日起,给人印象就是另一部谍战片。我在影院看完《听风者》之后,就跟电影公司的人说,不要按照谍战片的概念去宣传它。麦庄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会拍成这么文艺、这么内心壮阔的影片。”麦家更在微博中以“内心之战是最壮阔的战争”力捧《听风者》。
那么从原作角度,可否接受麦庄的改编?麦家慷慨表示“完全可以理解”。“麦庄拍电影出道十年了,一直在拍警匪、谍战系列,观众已把他们定型。但他们并不甘于这种单一形象,很努力寻求突破,《听风者》在我看来就是他们的突围之作。看的时候我感觉有些味道是他们刻意做出来的,而不是不小心一脚踏进去的。比如被观众诟病最多的,全片没有明显高潮,这显然违背大片规律。麦庄不可能不知道这点,但他们把所有高潮都放进音乐里,而不是通过刺激性场面完成。用音乐完成高潮。还有一点就是,用细节完成戏份,表达情感。《听风者》中感情戏很多,梁朝伟和周迅,周迅和王学兵,梁朝伟和范晓萱,暧昧也好直观也好,成也好不成也好,明的也好暗的也好,在表达男女角色的情感和关系方面,麦庄把细节用到了很夸张的程度。通俗地说,这确实是文艺片的做法。”
结局鉴定:
为悲剧添一点乐观?
在麦家原著中,阿炳(即影片中的“何兵”)虽在听力上天赋异禀,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能力不足,遭妻子背叛后选择自我毁灭。而影片结尾处一组蒙太奇镜头却是:周迅饰演的女特工殉职,701为她举办隆重追悼会,梁朝伟和范晓萱过着宁静的生活;另一边是爱国工商人士筹款为国家捐献飞机的会场,五名杀害周迅的敌方特务被悄悄逮捕正法。这结局引起观众的质疑。
麦兆辉表示:“这个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初,那个时代的背景,大家也知道,确实可能这样发生,不是刻意的。”庄文强则表示:“有些观众觉得我们的反派都不像反派。我们在拍的时候,也没想过到底什么是反派,他们也是为他们相信的东西而战。你看王学兵和周迅的对白,就会觉得我们还是放了一些人性化的东西进去。”
至于为何兵安排的结局,庄文强表示:“我看原著故事,觉得那个悲剧太过了。那个结局,你会觉得上天太没道理了。如果我把那个故事拍出来,那我到底想表达什么呢?难道我想表达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无情吗?但是现在的世界真的已经够无情了,我还是想传递大家一些乐观的东西。”
麦家梁如此解读原著和电影两种结局:“就小说而言,好的故事要表达出一种人生况味,一种命运感,我的故事确实更具命运感,上升到了一个哲理高度:一个人的一生,他的听力成就了他,然后也毁灭了他。但我理解,麦庄这样改编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电视剧《暗算》的影响力太大了,那是我自己改编的,跟我的小说一脉相承,他们的电影在故事上必须有不同的拐点。麦庄增加了周迅饰演的张学宁这个角色,成了该片的一大亮点。我没法给整部影片打分,但我愿意给周迅打满分。跟周迅相关的因素,服装、化妆、音乐,都做得很好。”
麦家毫不掩饰对两位香港导演的欣赏。“通过这次合作,我对麦庄增加了一份敬佩之心。当然这部电影本身的趣味,跟我想象的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影响或说正因如此,让我更尊重麦庄。他们也算是名导演了,在自己的舞台上,用自己熟悉的那一套,讲一个视觉效果更刺激的谍战故事,对他们来说是很容易的事。但他们重新出发,拍了这样一部别具韵味的文艺谍战片,这对他们来说是考验,更是挑战。尤其他们人到中年,在一个如此媚俗的年代,还能如此挑战自己,没有选择驾轻就熟,没有过于世俗功利,这种精神让我佩服。”
新报记者 吴轶凡 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