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题 >正文

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关于上海老电影深思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17:34 外滩画报

  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设立的《中国经典电影单元》令人瞩目,特别是上海上世纪30年代原创的那些电影,其艺术造诣与思想内涵放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可能会拍出更好的电影,却再也拍不出那样的电影,当时的气质与冲动已随春水东流去,如萨莩的一首诗:“——少女时代啊,你在哪里?——我已经离去,永不复返。”

  1930年,中国电影25岁。

  在上海,香烟、香水、咖啡、爵士乐、好莱坞正刺激着国人对于时髦与西方文明的想象;从弄堂里走出的穿高叉旗袍的新女性们正在迅速成为被观看的族群;而在外滩西式建筑群林立的对岸,依然有难以计数的穷苦百姓跳江自杀;“9·18”与“1·28”事件让歌舞升平的东方好莱坞上空开始阴晴不定…… 这一切图景,惊人地、鲜明地存留在一张张拷贝中,虽然是一闪即逝,但那时人物内心强烈的喜悦与自信,以及命运带来的无数烦恼与苦楚,至今让我们这些后来者为之动容——那,就是上海老电影。

  也是从30年代起,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载的社交活动从请客人吃饭逐渐转变为请人看电影,在他生命最后的20年,他一共观看了149部电影。我们隐约地感知到,电影正在塑造着现代都市人的休闲方式以及他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电影的青春,在上海度过了传奇而浪漫的光阴:第一首电影插曲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舞文弄墨的影评异常繁荣,百余种电影期刊蜂拥出现,而豆蔻年华的电影正宣告着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电影新青年

  至今,我们都会惊讶于30年代上海电影人的朝气、精力与才华。那时,导演平均年龄30岁,演员21岁 。费穆、蔡楚生和卜万苍拍摄第一部电影时才分别是26岁、23岁和21岁。当年,大量有电影理想的人涌入这一行业。据统计,30年代上海电影从业人员近2000人,而40年代下降到1000多人,50年代初为1300多人。

  当时中国没有一家电影学堂,导演要靠自己的悟性去琢磨还不成熟的电影语言。大洋彼岸的好莱坞电影,成为电影新年青的天然学堂。

  张石川的电影是从美国电影里偷来一些零碎,拆拆补补,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创作。有人评价他:“在这方面很有本事,能够偷得很巧妙,使人看不出抄袭的痕迹。”而美国留学归来的电影诗人孙瑜,成为最早把好莱坞电影叙事和剪接技巧等经验较好地运用到自己电影创作中的一位中国导演。他的代表作《大路》结尾主人公想象中的再生,更使人直接联想到好莱坞影片《西线无战事》的结尾处理。

  学好莱坞、学法国先锋、学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新青年们也开始把老祖宗当年的东西拾掇起来,蔡楚生的《新女性》哀怨、苦涩而幽默,嬉笑怒骂中透露出中国戏曲的传统,而吴永刚的《神女》,我们感受到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含蓄、细腻、幽远、恬淡的艺术风格。

  而上海老电影最能让人记住的是那种市民感和自然表演。“赵丹这些演员都是住在弄堂的青年,他们太清楚上海市民生活了,他们哪里像现在的明星躲在别墅里面不出来,他们根本不需要做出表演的姿态。他们演的就是他们自己。观众看起来就像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说。

  中国著名电影女演员、40年代的当家花旦张瑞芳回忆道:“我们这些女中学生很喜欢看阮玲玉、金焰、王人美、陈波儿的电影,他们很自然、活泼、健康,和我们青年人心目中的形象一样。陈波儿还很有才华,不仅写小说,而且也很进步,我后来才知道很多在电影上看到的演员都是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

  除进行最多样化的艺术尝试外,电影新青年们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的现实主义态度

  成为当时上海电影的最大特征。中国的内忧外患推动了左翼电影的发展,1935年还掀起了“国防电影”的新高潮。

  同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下层贫民的同情,并没有淹没新青年感知生活那些愉快的点滴和年轻人特有的乐观气质。轰动一时的《马路天使》(袁牧之导演)里,17岁的周璇娇羞地演唱的《四季歌》,生动地见证卖唱女小红与鼓手少平(赵丹)隔窗相见的爱情,也蓄积了都市平民对生活的热爱。这一曲,已成为永恒的经典。

  抗战胜利后,当搭档赵丹再次与周璇相遇,问起所拍的电影,周璇不无感伤地说:“不要提了,我这一生只有一部《马路天使》。”

  法国著名电影史家萨杜尔评价“《马路天使》是新现实主义的先驱,是中国电影的光荣”。意大利人发现,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比他们早了10年。

  联华时代

  如果够清醒,我们看到的30年代的上海影业,并非一片坦途。大洋彼岸的好莱坞也恰逢黄金时期,出品的80%的影片都会在上海发行放映。1930年,在中国发行的美国电影不下540部。好莱坞电影已经在最短时间内收买了上海观众的胃口。

  而让中国影人更艰难的是,85%的电影院放映的是美国电影。大光明电影院1933至1942年10年间仅有1部中国电影放映,其余全是美国片。而一些洋人经营的电影院坚决禁止放映中国电影。1930年,中国250家电影院仅有五六十家放映中国片。商业上的挤兑已经让中国民营电影没有喘息的空间。而在1930年,国民党的审查制度也浮出了海面,成为钳制电影新文艺的另外一副镣铐。

  在一个狼群四起的时代,电影新青年们能生产出一批批与之抗衡的国产电影,这是一种信念。而罗明佑和他创办的联华影业公司更成为30年代的上海电影传奇。

  罗明佑,出身于广东财阀家庭。17岁的他,有感于国外电影的泛滥,一边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一边在北京开设真光电影院。到1929年,他建立的华北电影公司已经拥有的影戏院已达20余家,控制了北方5省的电影放映和发行。

  1930年 8月,罗明佑主持的华北电影公司与黎民伟主持的民新公司、吴性栽主持的大中华百合公司合并而成联华影业公司。“联华”吸引了很多身份显赫的股东,董事长为英国籍贵族、巨绅何东,董事有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前国务总理、前司法、财政部长等人。除了有有力的政治后台外,“联华”还有一批当时最有才华的电影人才,如著名导演孙瑜、费穆、史东山、卜万苍,著名演员阮玲玉、金焰等。

  联华公司除制片、发行、放映外,并在北京、上海开设了演员养成所,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刊物《联华画报》,一个托拉斯电影实体已初成规模。从1930-1937年,先后摄制故事片77部,几乎每个月就有一部电影问世。

  “当年导演们都是白天拍戏,晚上去电影院看观众的反应。导演了解观众,知道他们的需要。”陈山教授告诉记者,“而另一个大背景是当时的上海是中国产业中心、文化中心,距离行政中心南京政府又不远,三体合一才有了这样的盛况。”

  “我们的青春时代是联华的时代。抗战前,我还是北平女一中的学生。从初二开始,我就喜欢踩着脚踏车到电影院看联华电影。当时很喜欢看联华电影,因为电影都很进步、清新,我当时只是隐约感觉到有一些进步的人士在创作这些电影。”张瑞芳回忆道。

  联华让历史记住的,是其精良的电影制作及其背后严肃的爱国精神。在一个大片泛滥的年代,民族资本家办电影公司多少等于自杀行为,上海从20年代100多家锐减到30年代近26家,很多民营公司拍摄1部电影就撤消了。联华的商标——救生圈就是“电影救国”精神最好的注释。公司自成立,就提出“以抵抗外片之文化侵略,联合华资影院,以买外资影院,演中国片以挽利权”宗旨,而支撑其后的两位电影痴子罗明佑与黎民伟一直坚持到抗战的来临。

  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联华公司、明星公司相继倒闭,天一公司结束上海的业务转至香港,从此上海电影的青春期,如一江春水不再回头……

  五部上海老电影

  《大路》(1934)

  编导:孙瑜;

  主演:金焰、陈燕燕、黎莉莉

  影片描写了一群年轻的筑路工人抢修一条重要的军事公路,最后在敌机的轰炸下,壮烈地牺牲了。这是一部男明星群体出演的男性电影,一次淋漓尽致的对男性力量的歌颂。同时还有一些惊世骇俗的场面,一帮男主角全身赤裸地在河中洗澡,两位女主角在岸上与他们调笑,男性神情紧张,而女性的言语相当有进攻性。《大路》突出地表现孙瑜导演风格的爽朗明快、富于热情的特点,镜头的运用灵活而自由,清晰又有变化。导演孙瑜因此被认为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浪漫主义的电影艺术大师”。

  《神女》(1934)

  编导:吴永刚;

  主演:阮玲玉、章志直、黎铿

  《神女》是吴永刚编导的第一部作品。1995年,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将《神女》选为“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之一,评语如下:“导演吴永刚充分发挥着电影画面及其组合的能动作用,把一个底层妇女的苦难命运,作了情深意长的描述,创造了意趣隽永的艺术风格。特别是阮玲玉的真挚朴素的表演,深沉地体现着人物痛苦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堪称是一部具有经典价值的影片。”

  《渔光曲》(1934)

  编导:蔡楚生

  主演:王人美、韩兰根、罗朋

  1935年2月,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展映,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这部电影反映了渔民子女小猫、小猴的悲惨遭遇,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底层生活的现实主义影片。《渔光曲》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渔光曲》具备了当代所有商业电影的必要元素。它有强大的阵容,编导是以《都会的早晨》出名的蔡楚生,主演是歌舞影剧全能的新女星王人美以及当时的头号喜剧明星韩兰根,就连作曲与配乐也是由任光、聂耳这样的大师级人物担纲,这样的超级“卡士”是影片质量的保证,也是票房收入的保证。1934年6月1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连映84天,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

  《夜半歌声》(1937)

  编导:马徐维邦;

  主演:金山、胡萍、施超

  影片《夜半歌声》是轰动一时的“恐怖巨片”,马徐维邦企图通过“恐怖片”的样式,描写革命青年在军阀统治时代被封建势力残酷迫害的悲剧,藉以鼓励人们走向现实的斗争。而1995年张国荣版本的只成为爱情悲剧。老版的《夜半歌声》有着惊人的炒作。老板张善琨时称“噱头大王”。为配合影片上映,他在闹市区的新世界与国际饭店间悬挂了一幅八层楼高的巨大海报,下方是一个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的婆婆,弯腰驼背手持蜡烛。没过多久海报的下角就裂开了,当风吹来时,持烛的老太给人一种前后摇动、烛光忽明忽暗的恐惧感。据说有母子两人路过于此地,被这场景吓得魂飞魄散,竟昏死于地。此消息传遍了沪上的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新闻界更是大力报道,使《夜》片尚未上映就先行产生了轰动效应。

  《马路天使》(1937)

  编导:袁牧之;

  主演:赵丹、周璇、魏鹤龄

  《马路天使》把镜头对准了上海弄堂阁楼里都市下层贫民的日常生活,再现了他们痛苦与希望相交织的生存状态。影片的风格深沉隽永,明快诙谐,镜头的运动和蒙太奇的运用都有不少可取之处。扮演吹鼓手的赵丹,扮演小红的周璇、扮演小云的赵慧深,扮演老王的魏鹤龄,都发挥出自己的表演才能,成功地体现出角色的性格和感情。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的影片插曲《四季歌》,以优美的民歌曲调,唱出了东北人民乡土沦落的痛苦和抗击日寇的愿望。外滩记者 曾进/报道曾进/整理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