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画皮》中“一张皮”的诞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2日02:36  新闻晨报
揭秘《画皮》中“一张皮”的诞生(组图)
一张皮

揭秘《画皮》中“一张皮”的诞生(组图)
周迅脱皮

揭秘《画皮》中“一张皮”的诞生(组图)
造型设计吴宝玲

  电影《画皮》拍到陈嘉上这个版本已经是第六回了。不管各个时期的导演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画皮”总是每个导演不忍放下也不会放下的卖座元素。

  《聊斋志异》原文中,关于皮的描述很短:“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尖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 ”而在《画皮》的宣传片里,周迅(听歌)双手抱头几欲撕开皮的镜头已经吊足了影迷的胃口。电影上映前夕,记者采访了新版电影《画皮》的造型设计吴宝玲(blog)和特技化妆师邱瑞娴,了解这张“只出现了6秒钟,但却耗费了100多万制作费”的皮,到底经过了如何艰难的制作过程。

  选皮:15℃恒温运送

  新版《画皮》中的皮是用特殊材质制作的,质地很薄,面部表情可以通过皮清晰地表现出来,皮的原材料专程从美国采购,再交香港的特技团队制作而成。据吴宝玲介绍,这张皮的制作材料在运输和制作全程中都必须保持在15℃左右,否则材料会变硬变色,前功尽弃。

  配色:黄种人肤色难调

  除了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小心谨慎外,如何给这张来自美国的皮配色也是个难题:东方人皮肤的底色复杂,灯光不一样,拍摄出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这张皮由胶制成,皮下没有血管,虽然呈现出的是白色,但其实它里面混入了红、黄、绿多种颜色。这样的皮肤针对的是白人,因为黑色素比较少,但在给周迅化妆时,化妆师们只有依靠自己的经验完成转换。

  倒膜:就像敷面膜

  特技化妆师邱瑞娴介绍说,周迅身上的这张皮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头部的一部分皮,二是整个头部的皮,另一份是从头到脚的皮。前面两部分的皮是以周迅为模型的,倒模是整个做皮过程中最费时的一项:因为模子在银川完成,当时在横店拍戏的周迅不得不几次飞到银川专门试模的合身与否。

  据介绍,穿这层模的感觉和女孩子敷面膜差不多,“不算是很麻烦的事情”。唯一的问题是由于头部和肩膀都必须做“面膜”,面积比较大,再加上模的材质很凉,周迅比较怕冷,无论怎样感觉都不会舒服。

  基于设计需要,从头到脚的那张皮,剧组原本要求要周迅提供精密的身体数据、弧度尺寸等特征数据,但周迅事忙戏多,没时间提供,而且皮的制作过程费时约3个月,后来设计团队只好退而求其次,征求身材跟周迅相近的女孩,取其数据以作参考。

  粘毛:胎毛粘到眼睛花

  成皮刚制作出来的时候既没有毛发也没有颜色,因此给这身皮粘上毛发成了特技化妆师每日的工作重点:头发的一部分和眉毛用胎毛,这是化妆组专门找人搜集的婴儿的毛发,这些毛发比一般头发细得多,化妆师要一根根粘上去,“经常粘头发的时候眼睛都花了,有时候夹起来再放到皮上就已经看不见了。还不能用太大力气去夹它,容易断,工作非常烦琐。”

  还好两位造型师都有过给人粘毛发的经验。邱瑞娴曾在《大话西游》里给周星驰(揭秘《画皮》中“一张皮”的诞生(组图))粘过胡子:“他每天都要粘,每次都要花2个多小时。当时一共粘了2个多月,我都快崩溃了。尽管如此,那时比起《画皮》来还好,因为粘的是头发,还比较好把握,和胎毛不太一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8364;

更多关于 周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