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东:大多数流行歌的词都太差了 都是套路

张亚东:大多数流行歌的词都太差了 都是套路
2019年06月17日 11:16 新京报

《乐队的夏天》张亚东担任“超级乐迷” ,自认心理负担重,表面谦和、骨子里叛逆。

张亚东在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中担任“超级乐迷”。 张亚东在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中担任“超级乐迷”。
张亚东 张亚东

  张亚东[微博]的工作室里,杂乱无章地摆放着各种乐器,墙上挂着几幅他的画作,还有一幅彩色贴纸做成的“happy birthday”的横幅。“这是我前些天过生日的时候,公司同事弄的。”张亚东看着贴纸笑得有些害羞,不像是50岁的样子。

  作为国内顶级音乐制作人,张亚东合作过的歌手包括窦唯、王菲[微博]、朴树[微博]、许巍、莫文蔚[微博]、李宇春[微博]等一长串名字。而在这个夏季,他因在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中担任“超级乐迷”,以亲切、直爽还略带呆萌感的表现,迅速“圈粉”。他会在节目现场带领全场观众一起打着节拍,会被一首歌带回到旧日时光而含泪哽咽,会因为发现了现场乐队一个细节改编而感慨,更多的时候,他在节目中温柔地讲述着自己的观点,“我觉得特别棒”或是“这首歌没有打动我”,直抒胸臆又小心翼翼。

  在张亚东看来,乐队是最难控制也是最具个性的一种表演形式,人多,观念冲突严重。“一堆意气风发的人,七嘴八舌,为了音乐在一起,太难相处。”但是乐队在他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中,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小时候,必须要和仅有的几个爱音乐的人,抱团取暖,渴望一起去创造点什么,不然简直就是灾难。”在没有手机的那个时代,要联络一次排练只能靠“走”,走到鼓手家里,说他刚出去,一个多小时就耽误了,只能原路返回。可是当大家聚在一起,乐器出声的时候,一切痛苦都是可以被忽略的,“音乐就是有那么大的魔力。”

  从戏曲,港台流行歌,听到摇滚。从大同的文工团,到进入北京音乐圈,张亚东用了15年的时间。所以他总会说,自己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多数时刻都会觉得无所适从。忧郁、寡言、文艺,这些都是外界投射到张亚东身上的“标签”。而困住他的,则是他给自己的人设:做一个好人。他有一个愿望,希望终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奇怪的老头儿。”他觉得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一直那么冷静,像是种耻辱。到目前为止,他的愿望还没能实现,“想放飞自我,可这么些年都飞不起来,始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顾虑太多,好想做一个不管不顾的人啊。”想到这一点会让他感到片刻沮丧,“有时我能在车里骂自己一路,”他叹口气,“你无法想象我这个人心理负担有多重。”

  不是“天才型”选手,最怕“被关注”

  张亚东是一个小城青年,他出生成长在山西大同。母亲是当地的晋剧演员,他从小在剧团长大,打扬琴、拉二胡,因为唯一借到的一把大提琴,开启了音乐的路程。

  他自认不是一个“天才型”选手,不喜欢上学,从小学到初中,至少被除名过三次,对所有的学校都不感兴趣。他喜欢自己去学想要知道的知识,自己找来各种乐器法、和声学等音乐方面的书籍。他不习惯按照常规式“学音乐”的程序,要考哪个学校,先去找个老师,交一笔昂贵的学费,把关系混好,他对这些反感得要死。

  “可以养活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一个男人了。”在张亚东的世界里,所谓一个男人,就是能赚钱了。所以他从13岁开始工作,在歌舞团养活自己。而上学对他来说,既有点奢侈,又有点浪费时间。他会在绿皮火车上站一夜。从大同赶到北京,赶到王府井,就为买一盘罗大佑《之乎者也》的磁带,然后在车站吃点东西,音乐相伴的回程也就不再漫长。那时候,心里有着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磁带内页里能出现自己的名字。

  上世纪80年代他一直在走穴,人员东拼西凑,四处奔波。赔钱的时候,乐手就散伙。当时为了找一个鼓手,大过年的坐火车跑到内蒙古,冻得连方向都找不着,全靠一个仅有的名字打听,结果当然是无功而返。

  这些动荡不安的演出经历让他意识到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更愿意安静地在幕后创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要抛头露面,不想引人注目,“被关注”会令他不舒服。

  从最早在舞台上乱蹦乱跳、吉他弹唱,到只要有一束光给到他,就会浑身不自在。他变成了另一个人。就算是后期跟王菲演出的时候,他也会全程低着头看地。可能都是因为母亲从小带着他到处投石问路,才导致他如此痛恨“才艺表演。”

  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安静,练琴、画画,基本都是一个人坐在屋里,而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也成为他最理想的创作方式。

  有些朋友无需交流一样默契十足

  上世纪90年代初,二十出头的张亚东来到北京发展。有音乐功底,形象又好,有唱片公司想要签他,让他做歌手。有人说要按照艺人的方式送他去国外学习,张亚东一听就觉得充满恐惧。“我不想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他拒绝了,他想做的是编曲和制作人。他15岁就已经在乐团编曲了,全靠自己记谱,包括配器法、和声都是靠自学,学完就开始给乐队写总谱,连管弦乐的作品都是靠耳朵听出来,记下每一个声部,组织大家去排练。

  来北京后不久,张亚东遇见了窦唯,开始了两人的合作。那时还算是“新人”的张亚东第一次出现在专辑《艳阳天》的乐手名单里,负责吉他与键盘乐器。很快窦唯把张亚东介绍给了王菲,于是有了1996年的《浮躁》。《浮躁》的制作过程极其顺利,张亚东跟王菲所有的合作都几乎没有任何创意企划。张亚东去编曲,然后把吉他弹了,窦唯把鼓打了,王菲加入唱,简单自由。之后,王菲又推荐他去了红星唱片公司。于是有了《麦田守望者》、许巍的《在别处》。

  此后张亚东陆续帮王菲制作了《只爱陌生人》《寓言》《将爱》等专辑中的歌曲。作为合作最多的音乐伙伴,生活里却极少有交集。在综艺节目中他说这种关系简称“来疏亲”,“来往稀疏的亲密朋友”。

  张亚东在音乐上另一个合作默契的人是朴树,两人相识于北京乐队演出的场子里。整个上世纪90年代张亚东基本都在北京乐队的场子里混,朴树也是。张亚东说,朴树那会儿就沉默寡言,两人后来成了好朋友,合作了《我去2000年》《生如夏花》等专辑。朴树写词极慢,每次都是先写曲,直到最后才把词填上。他心里知道一个场景,那是他要表达的,可他没有把那幅画面告诉张亚东,张亚东知道的只有音符,两人无数次在互相摸索试探中合作。但依然合拍,实属不易。不过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是话不多,那时朴树经常去找张亚东,俩人就坐着各待各的。

  谈及往事,张亚东笑了,“如果不是因为我努力,那就是幸运。来了北京后遇见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人,能够一起做音乐的好朋友。”他在北京找到了一种家的感觉,人一下也放松了。“身边遇到的朋友都是这样的,给你鼓励,给你特别多力量。”

  现在好歌词太少,都变成了套路

  在音乐中,可以有张亚东需要的一切慰藉和力量。他曾经这样描述他和音乐的关系:“人活着应该有至爱,但不一定是活物,爱一个人,她可能会变心,爱一个宠物,它可能会死,你一定要选择一个不会离开你的东西。我的选择是爱音乐。”

  歌词方面,他喜欢能带给他从未经历过的触动。张亚东喜欢科恩的歌词,科恩在创作最后一张专辑的同名歌曲《You Want It Darker》时,已经知道自己身患重病,他写道,“如果你是庄家,那我就退出牌局;如果你是医生,那我就让自己负伤累累。如果你想让黑暗来临,来吧,我准备好了。”这样的词不仅仅是感动,更让他坚强,让他了解到人面对死亡时该有的洒脱和力量。

  而面对很多模式化的歌词,平庸的诗意、一心要死,却一直活得好好的嘶喊,他受不了,听了是要翻脸的。谈到那些歌词,张亚东显得有些激动,原本深陷在沙发中的他突然拿起了手机。翻到一首歌,外放出来,将歌词念给大家听。“是水你就流向海,是梦你就别醒来”,这是朋友推荐的一个新人的歌,张亚东被这句歌词打动了,“歌词是能展现一个人的灵魂的,有就是有,藏不住。不像音乐你还可以含糊其词。语言,写出来那就是你,这个很恐怖。大多数流行歌,词都太差了,都是套路。”

  在他看来,一首好歌的标准太宽泛,打动他的多是理性感性完美平衡的作品。“我觉得只有本能是靠不住的。”

  这些年总有人问他,张亚东,你上一次做专辑是2008年,现在十年过去了,你为什么不做专辑?张亚东摇头,“因为我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他不想强迫自己非要做一首歌,装作有话要说的样子。“我时刻准备着,期待着灵感的降临。”

  这些年随着音乐大环境的改变,创作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音乐平台上一首流量高的歌曲,一年可以拿到百万的版税。而一首特别好的歌,没有流量就分文不值,“简直悲伤”。他一次次感叹,这就是一个流量时代,没有办法,“天哪,真要命。”

  张亚东抱起了吉他,他看上去有些气愤又有些无奈,“很多人都会说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赚到钱,过好的生活。我理解,愿美梦成真。但一定还要有一个梦是不必醒来的,做一个让你哪怕失去一切都不愿醒的梦。”

  “不说了,尽量让自己开心吧,哈哈”,虽然张亚东总这么说,但他一直不开心,因为这个行业存在很多壁垒,大家互相牵扯、竞争,劣币驱逐良币,难以突破。

  关于自我

  需要放飞,但是很难很难

  张亚东特别理性,他说自己不是凡·高,也不是柯本,他自认缺乏艺术家那股“疯癫”气质。他不愿意给任何人添麻烦,永远不会求朋友。但张亚东有自己的承担。他是家里的长子,父母、弟弟,需要他做什么,他一定会尽到自己的责任。

  “感觉我就是一直在照顾别人的情绪,忽略的总是自己。”他始终在跟自己“作战”,他经常会担心自己说了什么,会不会伤害到什么人,有的时候会一直陷于矛盾的情绪里。“其实我特别不想这样。我已经年过半百了,应该活得特别开心,想说就说,别人怎么想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要放飞自己啊”,他再次强调着。

  张亚东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永远是一副彬彬有礼、温和谦虚的样子,但他骨子里却是一个叛逆的人。看到一个东西随即的反应就是,反驳。不管好或不好,异口同声的东西他就想离得远远的,我不要听。如果一个东西没有激起他的敌意,就代表着他被融化了,那种契合是妙不可言的。不说话,不代表认同,只是他不想与人争辩。能理解的,不必解释。性格原因,张亚东朋友并不多,作词人李焯雄,每一次从台北来北京都找他吃饭。俩人见面寒暄几句,然后就各吃各的,谁也不说话了。到最后说,行,我送你回去。下回再见,依旧如此。也有见面就数落他弱点的编剧李樯,张亚东喜欢这种、要不沉默、要不就开火,互相吹捧绝对成不了朋友。

  然而他的工作需要跟不同的艺人合作。毕竟作品是艺人的,幕后制作只有尽最大努力帮助艺人。如果他不收敛自己的性格,就没法合作。所以他习惯克制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去看他人的优点。有时他会很羡慕高晓松[微博],一天俩人录完节目回休息室,高晓松进来说,“我刚才太感动了!”张亚东相信高晓松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可是他就没有被感动到,“有时我愿意自己简单一点,别那么挑剔,别给自己和别人过高的标准,活着累,可始终还是很难放下内心的这份执拗。”

  关于生活

  不抹油,吃快餐,不健身

  张亚东的生活简单到几乎只剩下音乐,他对吃没要求,给口吃的就饱了。别人说你都50岁了,怎么保养的?他不抹油,不买面霜,洗脸用香皂,天天吃快餐,不打高尔夫球、不健身,没有社交活动。他的时间都用来练琴,听歌,研究新的编曲。打开他的手机,所有下载的软件全部是跟音乐相关。网站给他推的广告都是卖乐器、软件的。连他最爱的消遣,看书、看电影,都还是和学习、吸收有关,活到老学到老,并且不知疲倦。

  至于焦虑,就是要赚钱。这由不得谁,在这个大时代下没钱怎么办?好在他也不给自己太高的标准,物质的欲望是可控的,那些奢侈的享受并不能给他带来持久的幸福。而为那些古老的乐器花钱,就不会很心疼。

  说到世俗的爱好,张亚东紧锁眉头,“抽烟算吗?”边上的同事提示他,“您还喜欢买衣服。”“啊,对,我特别爱买衣服!”张亚东笑了,他喜欢穿,对衣服的要求比较保守,买来买去都是条绒、牛仔,还都是基本款。最好不要有特别显眼的商标。采访当天,他戴的帽子上有个logo,因为这是一个他特别喜爱的鼓品牌,才会戴。他对衣着和对自己的状态一样纠结,想要奇装异服最后却总是穿着老三样。也许很多这个年纪的成功人士不会理解,不就是买件衣服吗,怎么还有那么多讲究那么多乐趣?但张亚东边讲边比划,开心得像个孩子。

  在张亚东的世界里,几乎只剩下了音乐,“我甘于接受自己的平庸生活,并依然能够在平庸的生活里获得美感。”他说,“甚至我在平庸的生活里获得艺术。”

  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刘玮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责编:哈哈大王)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