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1

  魏頔/文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当天,导演冯小刚[微博]再发一记“小钢炮”,在微博上发出《潘金莲致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让“潘金莲的委屈”浮出水面,正好给“看热闹不嫌弃事儿大”的群众提供了足够的素材。热闹过去,总得说说门道。电影里李雪莲的故事,和电影之外的喧嚣吵闹,都是“将一件事儿讲成另外一件事儿”。

  电影里的李雪莲要讨个说法——离分,不是真离分——离分证有没有?有——有,那就是真离分——不是,秦玉河那个畜牲,当初说好是假离分。李雪莲在法庭上表了态,倒不是想复婚,是想要一个说法,只要当地的法官告诉她,你说得对啊这位大姐,他确实是骗了你,你前夫他不是个东西,李雪莲就能心满意足,回家安分守己的开牛骨汤小饭馆。

  可是从法官王公道到市长到县长,谁也没把李雪莲当回事儿,都把这个事情当做一个妇女,讲了一个云里雾里的故事,所以压根没做处理的打算。直到用力过猛,把李雪莲请去喝了几天茶,李雪莲的前夫丢脸丢大了,甩出一句“我看你是潘金莲吧!”,彻底激怒了李雪莲,激发了她去北京的创意思维。

  北京真的说去就去了,首长还真的说见就见着了,李雪莲的离婚案虽然还是没个说法,但这事儿惊动了上面,就动摇了下面,地方上的领导班子该换也都换了。

  在这一点上,《我不是潘金莲》的形态非常本土化,小刚导演不愧是首屈一指的导演,在其他同时期的导演都创作节奏放缓的时刻,小刚导演仍能在网民群体里随时得到瞩目,他和他的艺术表达,都深谙中国特有语境下的通路。李雪莲离婚的事儿是什么?到了这个阶段,在她自己心里,已经没有“我到底是不是潘金莲”重要。而在各级领导心里,李雪莲这个人最大的杀伤力就是“我动不动就能去北京”。政治困难户未必能真的解决诉求,但是令在意乌纱帽的人胆寒,这点功能还是足够的。

  把一件事儿说成另一件事儿,是李雪莲所愤怒的,而因为一件事儿怕另一件事儿,也是领导们所畏惧的下级领导对上级领导的指示到底是什么表面上说的是这件事,事实上到底是这件事儿,还是另一件事儿?从来都是政治判断里最大的成本,这层关系,《我不是潘金莲》里几次看似枯燥的谈话都有表现,这点上,或许并不那么对市场的胃口,但是是全片最微妙有趣的展示。

  电影中政治关系的呈现,也像《我不是潘金莲》影片独特的画幅一样,看上去是和谐的圆形,圆形里是讲究的山水和挑选过的景象,可是圆不仅是最不稳定的图案,圆外的世界还无穷无尽的大,到底是什么样,全靠各自揣摩,揣摩的能力深浅,就是政治家的功力。虽然画幅打开了,未必有什么真正的惊涛,但是遮掩和藏匿,恰恰就和李雪莲小老百姓的执拗耿直相冲,也让赵大头和李雪莲,在圆外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得暧昧而隐晦,这才构成了心照不宣的中国故事。

  圆是什么,成为了影片上映后,无比多影评和解读的入口,说是镜子、是窗口、是民间,都各有各的道理。可是这个圆美则美矣,却也让李雪莲这个人物没站稳——李雪莲不是潘金莲,通过她的告状过程,冯导描述了官场浮世绘,可是李雪莲除了轴,还是缺了能一招击中观众的笔墨,成了故事的绳儿,成了活色生香的男性角色们的嫁衣。就是缺了这一锤,李雪莲不是潘金莲,倒像是一个祥林嫂了。

  电影之外的首个周末,冯导也因为自己给万达写信鸣不平一事,持续处在舆论的浪尖。信中的姿态有点像李雪莲这个人物——认为自己遭到欺负和不公,想要讨一个说法,给自己一个周全,一个弱小的个体,面对一个庞杂的对手,以卵击石却不愿退让。首周末之后,《我不是潘金莲》拿到了2亿多的票房,算是给寒冷了数周的电影大盘供暖。李雪莲的上访和冯小刚的愤怒,到底多大程度上改善了他们各自的困境,解决了他们的实质问题都未可知,可能就像是冯导说的吧,嘴巴子打到我这,更多的是想要一个说法。至于外界怎么看李雪莲,怎么看华谊和万达,就都是圆之外的事儿了。(魏頔/文)

栏目介绍

新浪电影为您带来最新鲜、有态度的影片鉴定报道。

主创团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