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五位港星的小故事儿
- 值此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我们跟蔡卓妍、钟欣潼和“港漂”代表刘嘉玲、林峯聊了聊“回归”给他们带来的改变。最后还有北上港导的模范,站在华语电影事业版图新起点上的陈可辛先生,讲述他的未来新规划。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怀抱。
对内地人来讲,香港蕴藏着巨大的“超能力”。它承载着万千内地人的想象和向往。回归显然让内地人和香港之间的距离更近一步。去香港看看,不再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回归更是给香港人的生活带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从影视娱乐产业上讲,内地的市场给香港导演、艺人带去了巨大的舞台。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的签署,开启了香港导演十年北上之路。以陈可辛为代表的导演,以及不少香港艺人皆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内地,给整个电影、娱乐产业注入“洪荒之力”。
值此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我们跟蔡卓妍、钟欣潼和“港漂”代表刘嘉玲、林峯聊了聊回归给他们带来的改变。最后还有北上港导的模范,站在华语电影事业版图新起点上的陈可辛先生,讲述他的未来新规划。
Twins:那时候普通话超烂,虽然现在也没很好
新浪娱乐:今年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也是你们出道十六周年,作为香港的艺人,回想这段路有没有什么感触?
蔡卓妍:其实挺感恩的,一直以来都觉得,有很多人很疼我们、帮助我们。从出道到现在,有很多前辈啊,幕后的人一直带着我们。
钟欣潼:还有我们出道那段时间,科技没有那么发达,比较简单一点。杂志啊、报纸啊,没有那么多的媒体、网络,就没有那么复杂。
新浪娱乐: 97年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
蔡卓妍:97年的时候在读书,很记得回归的时候是在家里,跟家人一起看电视,看回归仪式。
钟欣潼:我就在看烟火。(追问:那时候就憧憬当艺人了吗?)
蔡卓妍:到有经理人跟你签约才想,哦,我是不是要当艺人了?
钟欣潼:我经纪人跟了我那么久,我才想……因为我不知道经纪人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有一个女人,常常坐在我旁边。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谁。
蔡卓妍:那个女人呐,我第一次见的时候,没有。我第二次见的时候,才知道她就是我经纪人呐,那时候还没有跟我说要签约,我就问她,你是不是有了baby?她答,没有。我第一眼看她,哇,肚子好大,是不是有了baby。差点做不了艺人。
钟欣潼:好尴尬!
蔡卓妍:然后她说,我胖了,我真的很胖吗?
新浪娱乐:当时对香港的印象主要是什么?
蔡卓妍:那时候……
钟欣潼:一个过渡期,因为生活很不一样。
蔡卓妍:以前读书的时候不用学普通话的,因为我那时候读英文学校就没有普通话。我最记得我们那时候普通话超级烂,虽然现在也没有很好。我们以前怎么学普通话呢,就是一直在做那种访问,然后是记者教我们,纠正我们的发音。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钟欣潼: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啊。
蔡卓妍:因为普通话太烂,公司就帮我们请了一个普通话老师。
钟欣潼:在公司一个房间里面上课。但是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一天的工作,再上课,然后房间又冷,很想睡。三个人,(从最基本的开始学)bo、po、mo、fo(还要唱那首歌)很不好意思在老师面前大合唱。
新浪娱乐:在内地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一些事情,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蔡卓妍:我觉得有很多在内地大家会比较熟悉的我们的歌曲都是广东歌,这个真的很意外的。
钟欣潼:哎,他们都看广东话的电影啊。
蔡卓妍:因为现在,虽然媒体有很多,但是真正可以火起来的歌曲不多。你去很多不同的地方,到重庆啊,成都啊,他们都是说普通话的,但是他们可以很流畅地唱出你的广东歌。很感动。
“港漂”刘嘉玲:很多工作在大陆,香港工作反而变少了
新浪娱乐:香港回归已经20周年了,回到97年的时候,你会记得您当时在做什么吗?
刘嘉玲:九几年是香港电影非常蓬勃的年代,其实80年代也是,80年代因为我在电视台,也是不停地工作。但是很快乐,那种快乐是单纯的,无忧无虑的。然后就跟着人家去拍(电影),一直拍。但现在对自己有要求了,希望在做每一个工作的时候,能够得到一些满足感。那个满足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必须要花很多很多的努力去争取回来的。好像我演一个话剧,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一个奖的,因为真的是要去搏命。你为什么会比别人演得好?为什么在舞台上你会发光?就是因为你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在里面。
新浪娱乐:就是现在的成就感会来的更不容易一些?
刘嘉玲:是。然后你回来也会更大,这个是相对的。因为我必须要负责任,我现在觉得我拿起一个东西,我一定要把它做好,起码我觉得要过了自己这一关。
新浪娱乐:之后两岸越来越多的交流,文化、电影方面。您觉得改变比较多的地方,或者接触比较多的地方是什么?
刘嘉玲:两岸的交流,我觉得对我来说还ok,因为我是从大陆去香港的,所以我对大陆的文化并不陌生,我回来还蛮有亲切感的,因为讲的话、历史的发生的事情,我都在。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跟香港本土的人,跟这里的文化可能会有一点点冲突。
新浪娱乐:演艺圈部分呢?
刘嘉玲:演艺圈,我觉得现在真的是,有很多的工作都在大陆了,反而在香港的工作比较少。市场还是很大的。我觉得这样很好,香港有香港的专业人才,再加上大陆的一些专业人才,两岸现在合作出来的东西肯定是比以前会好很多。
“厦门人”林峰:我们生在一个非常好的年代
新浪娱乐:现在香港回归马上就20周年了,回过头来看会不会很感慨?
林峯:一眨眼就20年了,大的我就不说了,就说表演这个环境,很多香港那边的制作团队和幕后人士(都来到内地),包括《大泼猴》也有香港幕后的资深导演、制片人,感觉中国的电视市场是受全世界关注,我们生在一个非常好的年代,这一代演员很幸福,可以有这么多机会、资源,有更多不同的制作和剧本去选择,非常幸福。
新浪娱乐:1997年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林峯:那个时候还在读书吧。当时也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觉得跟祖国拉进了一步,蛮期待接下来社会环境的发展的。
新浪娱乐:看到现在的发展和进步有怎样的心情?
林峯:现在看到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得很不得了。有时候工作完回香港,有一点不习惯的就是电话没办法付费。真的太厉害了!
新浪娱乐:想跟那个时候的自己说什么?
林峯:走自己的路,到现在也觉得没有入错行。
“北上典范”陈可辛:实力派导演的未来新规划
新浪娱乐:今天看到刘伟强的项目,大家也想起你们2009年有《十月围城》,这么多年过去,您觉得香港电影这种题材环境有什么不一样?
陈可辛:我觉得对香港导演来讲,对这个东西没有那么强的意识,就是说什么是主旋律,当时我拍《十月围城》也不是一个主旋律,也没有什么政府资助,我就是觉得那个故事好看。我觉得很多时候,大家的成长背景不一样,教育不一样,对内地,对政治,对社会的看法都不太一样,我们的格局观也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在那个情况里面来说,其实我们导演只是把一个故事说好而已。
新浪娱乐:您觉得香港导演在这种项目当中的角色有变化吗?例如之前《十月围城》是你们主导,目前类似于中影公司请你们外聘。
陈可辛:那个也不是中影,也是一个商业的考量,后面是不是完全是一个香港片,我也不太清楚。
新浪娱乐:听消息说您要在内地拍网剧?
陈可辛:其实这是我很多年前就有的梦想,从还没有网剧之前,因为我从小就对一些六个小时,八个小时的东西,电视剧、迷你剧,觉得很有趣,因为从七十年代,我看很多当年的美剧,他们叫迷你剧,都是畅销小说。对我来讲,是一种非常好的形态,对于导演讲故事没有时长的限制。我一直都希望有机会做那种东西,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电视观众跟电影观众不一样,电视整个平台跟电影平台不一样。我一直等到现在,我觉得网络发展跟美剧的发展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使我们电影人,或者说内容、讲故事的人,有更多不同的方法讲故事,不同的资源讲故事。所以会非常期待,有机会跟媒体,跟现在年轻观众在网络上看电影的观众去做交流。
新浪娱乐:您金牌监制招牌这么闪亮,还会有新导演加入吗?
陈可辛:期待,但是还没有,其实我很遗憾。我宣传电影也说过,他们(曾国祥、许宏宇)两个跟我特别熟。有些时候希望能够跟不是太认识的人也可以擦出火花。他们两个是香港的,要是能跟内地年轻导演有合作会更好,(内地年轻导演)不是比他俩更好,就是对我来讲,大家会多一点交流,我也会多一点学习,因为大家毕竟文化不一样。其实过去这七八年,跟不同的内地年轻导演交流过,但是一直没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我喜欢的他不一定喜欢跟我合作,有些想跟我合作,可能我觉得大家路子不太对。所以还是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