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7
  • 银幕上长满了潮湿的耳朵!“盲人影院”在中国
  • 法国在视听残障人群的文化普及方面颇有经验,打开电视机,一键就可以切换到视听障碍版本;去博物馆或电影院,有专门面向视听障碍人群的讲解耳机可以租用。不仅如此,对于更广义上的观看障碍人群,比如行动不便者,也处处有专业设施来帮助他们。

  周云蓬有一首歌叫《盲人影院》,他在歌词中写道:

  “银幕上长满了潮湿的耳朵 / 听黑蚁王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 / 九岁时失明 / 常年生活在盲人影院

  从早到晚听着那些电影 / 听不懂地方靠想象来补充”

  这首歌讲述了他年少时的成长经历:九岁时失去了视力,从此耳朵便成为他的“眼睛”。他常年在一家盲人影院里听电影,那些电影里的故事成为他最早的艺术启蒙——对于视障人群,尤其是后天失明者来说,听电影让他们重新回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其中视听残障人群超过3000万。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商场、街道、餐厅、博物馆、电影院、公共巴士等各个地方经常能看到视障人群的身影,但在中国因为基础设施不齐备,视障者无法像其他人一样自由出行,多数时间只能待在家里。

  每个公民都有满足精神需求的权利,而电影作为最综合、最大众的一门艺术,理应有机会被更多视障人群欣赏。好在,有一些人正在为此默默努力着。

讲电影

河濑直美执导的电影《光》男主角“听”电影河濑直美执导的电影《光》男主角“听”电影

  今夏某周一早上八点半,在这个非热门时段的场次,很多盲人朋友早早来到上海老字号国泰电影院门口。他们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有的三五结伴而来、互相牵着衣角,有的是在家人陪同下,还有的独自一人牵着导盲犬。他们等待观看的是拍摄盲人旅行家曹晟康的纪录片《盲行者》。

  距离开场还有半个多小时,观众已经开始陆续摸索着进场。影院工作人员检票时会告知是几排几座,几名志愿者来回奔走,协助观众找到座位。一位中年女性非常不好意思地询问第一排的观众,“我可不可以跟你换个座位?我的眼睛坐前面能看到一点点光。”对方爽快地答应了。

盲人观众在排队入场。他们需要多一些时间来找到座位盲人观众在排队入场。他们需要多一些时间来找到座位

  活动开始。上海无障碍放映发起人蒋鸿源老先生今年已经77岁,看起来精神矍铄。他拿起话筒作开场白:“感谢市残联每个月为我们放电影,今天观影之后,主创会来跟大家见面。今天为我们讲电影的是顾卫芳,大家掌声欢迎!”

  顾卫芳是一名退休人士,从事无障碍放映志愿工作已有两年。她年轻时参加过朗诵比赛,一开口就是浑厚的播音腔。场灯暗了,顾卫芳坐到第一排中间一张桌子前,打开台灯,照亮台本,伴随影片的开场音乐熟练地讲解起来:“今天放映的影片是《盲行者》,主演曹晟康,导演韩轶,这个故事讲述的是……”

蒋鸿源和顾卫芳。在观众席前的就是讲解台蒋鸿源和顾卫芳。在观众席前的就是讲解台

  所谓无障碍放映,指的是在原有影片的基础上加入音轨或现场解说、手语、字幕等,以便于视听残障人士欣赏。此次《盲行者》活动属于视障人群专场,采用现场解说的方式让盲人观众“听电影”。大部分解说都是简洁明了地描述画面内容,比如“长城,一双男人的手,抚过斑斑驳驳的砖头”,个别时候为了辅助视障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也会在影片开头提前给出部分剧情简介和主人公概况,在结尾适当地抒情一下:“他是盲人的骄傲。”

  像这样专门讲述盲人题材的电影很有限,之前娄烨的《推拿》也曾做过无障碍观影活动。盲人观众会对其中的情节格外产生共鸣。在《盲行者》里,男主角老曹到了泰国的寺庙后凭感觉自拍“到此一游照”,摸了摸寺里的柱子撇撇嘴说,“没有咱们的故宫大”;聪明的老曹察觉到小面馆欺负盲人,让服务员补足面条分量……观众听后会意地笑了。

  影片结尾,老曹一个人拄着一根盲杖,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踏上环球之旅——曾经他是一个因为失明差点想放弃生命的人,如今终于圆梦成为一名旅行家,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和世界上的35个国家。

一对老夫妇郑重地感谢了顾卫芳,请她在票根上签名一对老夫妇郑重地感谢了顾卫芳,请她在票根上签名

  许多盲人观众看完电影都感动到落泪,他们聚到台前,拉着主创和讲解员的手踊跃表达观影感受,请他们在票根上签名留念。

  一位老阿姨哽咽着对导演说,“我是20岁的时候失明的,谢谢你拍出我的心声。”这样的场面常人恐怕很难想象,一场电影放映能引起观众如此大的情绪波动。2012年6月,国泰电影院挂牌成为上海市首家“无障碍电影院”,上海走在了全国前面,至今已是中国无障碍放映做得最好的城市,但这样的观影机会每月也只有一次而已,他们格外珍惜。

志愿者

电影《盲行者》电影《盲行者》

  郑泉是《盲行者》发行和影展相关事宜的负责人,她透露,出于时间和成本考虑这次采用了现场解说方式,但之后还是希望能做出一个内嵌音轨和字幕的版本,让更多视、听残障人士都能在家或者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启发郑泉的是之前她在法国留学期间的感触——法国在视听残障人群的文化普及方面颇有经验,打开电视机,一键就可以切换到视听障碍版本;去博物馆或电影院,有专门面向视听障碍人群的讲解耳机可以租用。不仅如此,对于更广义上的观看障碍人群,比如行动不便者,也处处有专业设施来帮助他们。

  无障碍放映的设备、技术、成本门槛非常低。比起这些,它更需要的其实是更多人的关注和用心。

上海国泰电影院上海国泰电影院

  以上海国泰电影院来说,它没建设盲道和引导设施,也没有专门为无障碍放映采购器材,仅靠蒋鸿源等志愿者和上海残联的热心组织,就将无障碍放映活动从2012年持续做到了今天。蒋鸿源毕业于上戏,在上影集团跟电影打了一辈子交道,晚年由于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他放不下电影,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无障碍电影志愿服务工作。在蒋鸿源的推动下,目前上海17个区县已经全部拥有无障碍影院专场,每月有3000人次通过这种渠道享受观影乐趣。

  在中国各个城市,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蒋鸿源”。

  北京的首家无障碍影院也是老字号,叫红楼电影院,可惜已于2012年停业,后来被改建成了公共藏书楼。另一个做得比较久、也比较知名的无障碍放映项目是心目影院,由王伟力和郑晓洁夫妇发起。

  2003年,王伟力在家看美国大片《终结者》时,帮身边的一位盲人朋友讲解了一遍,没想到看完朋友激动地抱住他转圈,说这是他36年来第一次看到电影……这让王伟力意识到,盲人群体比常人更渴望和珍惜看电影的机会。他和妻子郑晓洁商议后决定放弃生意,开创了红丹丹文化教育中心,为视障人群提供媒体制作培训和文化产品推广等公益服务。

当时还担任CCTV主持人的崔永元曾来“心目影院”讲电影当时还担任CCTV主持人的崔永元曾来“心目影院”讲电影

  2005年,“心目影院”在北京鼓楼西大街的一个四合院里成立。虽然设备简陋,只有一个液晶电视、一台DVD和一些折叠椅,但每次的放映活动都座无虚席。从2005年到2017年底,心目影院累计放映电影超过700场次,参与的盲人观众近2万人次,志愿者6400余人,王小丫、崔永元、欧阳夏丹、林依轮等名人都曾来担任过志愿讲解员。

  今年,心目影院的四合院被告知无法继续租用,放映一度被迫终止。直到7月终于盼来好消息,心目找到了新的大本营。北京保利国际影城天安门店愿意支持这一项目,承诺每周六上午提供一个场次,心目影院终于可以继续为视障影迷们放电影了。7月7日,《金蝉脱壳2》放映场还得到了《偶像练习生》出道选手王子异粉丝团“无声默片•王子异”的支持,他们以做公益的方式为爱豆生日献上一份贺礼。

  上海和北京的经验给其他城市带来了启发,这几年来,天津、南京、南通、长沙、成都、沈阳等地也先后尝试举办无障碍观影活动。但它们覆盖到的人群比起中国2000万视障群体的基数还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欠发达地区仍处于“盲区”。

无障碍放映的障碍

讲解员讲解员

  热心人士、志愿者有了,中国的无障碍放映还有几大“障碍”有待克服:一是人才不足,二是片源有限,三是设施缺失。

  无障碍放映需要的人才包括解说撰稿员、讲解员等。首先是撰稿,“把大银幕上的画面用语言讲出来”这件事听起来简单,需要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电影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太阳,你可以描述为,“太阳升起来了,带给人火一样的温暖”,既准确描述了画面,又将视觉转化为盲人更能体会的触觉内容。王伟力总结过类似的“视觉意识”经验,他描绘直升机时会说“像一个倒扣的汤勺,勺背上有个旋转的扇叶”,“一个梳着奇怪发型的女人出场”不如“一个梳着面包形状发型的女人出场”更容易理解。

  还有,哪些信息对盲人观众是有效的,哪些是无用的,也需要一定筛选。你可以说某某从哪个方位进来,拉开椅子坐下去;但如果说“天空很蓝”,那么尤其对先天性盲人来说,可能会产生疑惑。再有,描述当然是要相对书面化、尽量中立客观,如何在客观描述字句中拿捏情感倾向的尺度,也是个需要摸索的问题,总不能直接替观众感叹一句“好宏伟啊”“好漂亮啊”吧?

  去年河濑直美的新片《光》入围了戛纳主竞赛单元,该片女主角就是一名“音声制作师”,工作职责是为视障人群撰写电影讲解音轨。一开始她对如何写面向盲人的描述性语句感到无从下手,直到遇见男主角,一名即将失明的摄影师,她才渐渐掌握写作方法,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意义非凡。

河濑直美《光》海报河濑直美《光》海报

  台本写完还不算完,还要结合实际讲解情况反复修改。因为讲解音轨不可以盖住电影原有的对白,所以每段间隔里能写多少内容也是有限制的。语速、发音、情感态度等等都是讲解员需要磨练的技巧,这一工作通常都要由主持人、广播员或经过专门训练的志愿者来担任。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专门面向视障人群,负责制作、解说到发行、放映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化影视机构。

  那么,什么样的电影适合改编成无障碍版本?首先当然是一些故事性较强的电影,比如《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这样的经典老片;其次是题材容易引起视听障碍人群共鸣的电影,比如前面提到的《推拿》和这次的《盲行者》。现在的很多商业大片,尤其是好莱坞动作片,节奏太快,并不适合给视听障碍人群观看。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是片源和版权,除非是片方和影院主办的活动,否则版权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留给视障观众的选择十分有限。

  最后便是中国城市普遍欠缺无障碍设施的问题,就算现在电影院里有无障碍专场了,可是盲人观众该怎么搭乘公共交通去?去了以后怎么保证能安全踏过层层台阶和门槛?导盲犬该如何安置?想去洗手间怎么办?目前,城市和影院空间设计对视障群体还远不够友好。

在国泰电影院,一只引领主人来看电影的导盲犬在国泰电影院,一只引领主人来看电影的导盲犬

  这样看来放映的硬件需求,反倒是目前看来最容易解决的。“技术上并不难,就是目前没有足够内容给到,去敦促厂商做出改变。我们需要更多《盲行者》这样的片子进入市场,如果它们进入商业院线发行的话,我相信在硬件上会有很大进步空间。” 《盲行者》负责人郑泉说。

  郑泉咨询过法国公司,得知有一种很便捷的技术正在国外推广:影片开始前银幕上会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去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获得视听障碍版本的音轨,视听障碍者只需要插上手机耳机,就可以和其他观众一起看电影了。这样一来,影院就无需特意预留专门的无障碍场次了,所有公共场次都可以向视听障碍人群开放,这是未来较为可行的改进方向。

无障碍的未来

“盲人影院”放映现场“盲人影院”放映现场

  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差不多与大陆同时起步,都在新世纪之初开始认识到无障碍电影的必要性。2002年台湾成立“口述影像发展协会”,专门研究面向视障人群的口述影像,这也是全球目前唯一一个相关学术研究机构;香港则在2009年由盲人辅导会成立“香港电影口述影像发展计划”,培养专业口述员和编剧,政府拨款支持。大陆在社会热心人士的推动下也在逐渐进步——2013年,“举办无障碍电影日活动”被正式写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其他省市也纷纷向上海取经,相信无障碍人群的权益会越来越得到政府和法律的保障。

  在美国,视障服务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电视台就已经开始在副声道提供口述服务。2002年起,美国更以法律形式规定,各大电视台每季度至少提供50个小时的黄金时段节目解说。现在好莱坞近一半的电影都会特别制作视听障碍版本。

  比起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无障碍电影事业起步较晚,并且没有形成专业化运作体系。制作电视节目、电影、DVD光盘时请人多做一条视听辅助音轨,本身并不需要很大一笔预算,也无须多么复杂的技术支持,就能惠及一个为数不少、却一直被忽视的群体。同理,各行各业的产品、服务,或许都是时候该考虑一下“无障碍”化了。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视听障碍朋友?“不要看低也不要看高,最恰当的姿态就是记住,他们和我们一样”,郑泉说,“他们也爱拍合影,也发朋友圈,也想去KTV唱歌,也用手机和电脑。”他们的生活有常人想象不到的精彩,更有外人想象不到的艰难。我们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对他们多一些了解,在需要的时候帮他们一把。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盲人影院”里,会坐着更多像儿时的周云蓬那样,眼睛看不见、心思却早已通过银幕奔向大千世界的朋友。

  (何小沁/文)

栏目介绍

主创团队

  • 主笔:何小沁主笔:何小沁
  • 策划:梵一策划:梵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