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文访谈:相声越说越萎缩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9月10日17:01 北京晚报
著名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演员侯耀文、石富宽舞台合作到今年已经三十五周年了。三十多年来,这两位黄金搭档给亿万观众带来欢乐。“一次在一个胡同口碰上一位司机和司炉,他们说刚收车,没看上演出。我俩就在胡同口为他们说了一场相声。”10月3日至5日,中铁说唱团将在北京儿童剧院推出“侯耀文从艺40周年,侯耀文、石富宽舞台合作35周年相声专场晚会”。记者就相声事业的发展与侯耀文进行了交谈。
记:用“萎缩”一词来形容相声艺术虽然有些悲观,但这门艺术的创作、演出、传播、观众和市场的确有些今不如昔。有人说是文娱电视化、演出综艺化造成的。小品拉走了观众,相声演员改演小品了。相声乃至整个曲艺都从剧场中退出,钻进了晚会。而真正作为剧场艺术存在的相声,濒临绝迹了。
侯:现在,全国在册的专业相声演员不超过250对,真正专业相声作家不超过10人。相声的创演难度太大了,一位作者说:“我宁愿写个歌剧,也不愿写段相声。”“有写个相声的工夫,四集电视剧都出来了”;一些相声演员知难而改(行),就有了“说相声最好”的摄影家是牛群;最佳影帝“相声说得好”的有冯巩、牛振华、句号、刘威;节目主持人也能“说好相声”的有王刚、叶慧贤、朱晖等这样的说法。
记:相声的贫乏根源于创作的贫乏,而贫乏的创作,又根源于创作者无视生活或者不会总结生活。像前些年创作出的“在火车上拿名片打扑克”的小品就是相声的题材。过去像您父亲那样的相声演员,都属平民,很熟悉社会生活,所以自己能创作。而今天,相声演员成了明星,离平民生活越来越远,想把人逗笑也就不容易了。你有没有过改行的念头?
侯:我觉得我不能改,好像有个“父命在身”的使命感。同时,我也立志把相声艺术搞好。这几年,我和同行创作了150万字的相声作品,一直在写。我的全部创作百分之百都能上广播(侯耀文在这里用的是广播,而不是电视)。应当说,我们创作相声,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相声,其中,传统技法含量很高,又表现了当代的欣赏情趣,但绝不是小品。
记:电视晚会的小品几乎吞没了相声的艺术特色,在实际收视效果中,小品的艺术综合性的确略高一筹。这样产生了相声回归剧场的要求。
侯:我主张相声艺术应当进剧场。我不是说电视晚会不好,但由于太多的原因,相声失去了“说”的艺术美感,为了一台晚会,许多相声临时凑合,快成了“一日工程”:写一天、改一天、背一天、说一场,完了一扔,许多观众以为这就是当今相声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不是丢观众吗?我坚决主张,相声进剧场,进戏院,和观众面对面,那才叫真正的表演和欣赏。如果观众这时说,相声真的不行了,我心悦诚服。
记:侯宝林先生是令后人很难企及的语言大师。但时代使演员和观众同步向前走,相声的语言魅力越来越淡,演员们走穴的多了,读语言教科书的少了,我真不知道有多少相声演员研究过老舍这样的大师。
侯:我觉得我最难达到父亲的一个天赋是语言的节奏美。父亲病危时,他把身边所有的人都轰了出去,单让我靠近他。我还以为老爷子会跟我说哪埋着什么装钱的坛子,谁知他对我说:“告诉你,你一定要好好听我的相声,听语言节奏。”(这事儿侯耀文还是第一次向外透露。)相声就是“说”的艺术,人人会“说”,我们在舞台上“说”就能挣大钱,为什么?创造语言的艺术节奏美,不美您连饭都吃不上。
当然,我认为,相声艺术,所有的艺术都必须有个性,我上了台就希望观众别想着我父亲,如果他想着我多像我父亲,我就活不了了。父子个性上的不同,是我的一种追求。本报记者白宙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