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哈里森塑像 11月29日,英国著名的“甲壳虫”(the Beatles)乐队成员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与世长辞,终年58岁。噩耗传出,世界各地的乐迷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
在20世纪60年代轰动一时的“甲壳虫”乐队,对西方流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乐队成员在穿着打扮上看起来显得怪异,显得放浪形骸,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极端的个人主 义者,而是有着一种很强烈的社会关怀的人。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呼吁和平,发出反战的呼声。他们的歌声也很自然,完全是从心底流出来的,道出了当时西方一代青年的心声。这也是“甲壳虫”乐队为什么能够征服欧美乃至全世界的青年,至今魅力不减的主要原因。
与约翰-列侬的哲人风范、保罗-麦卡特尼的活泼浪漫和林戈-斯塔尔的天真傻气不同,哈里森因其作风极端低调而被称为乐队中“安静的一个”。1943年2月24日,他生于英国利物浦。1958年,在同校学长麦卡特尼的介绍下,年仅15岁的哈里森与“采石工”乐队(theQuarrymen)有了接触。一年后,他被接纳为乐队的正式成员。后来这个乐队几经改组,最终成为了伟大的“甲壳虫”。哈里森担任了乐队的主音吉他手。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哈里森的创作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1965年,在拍摄电影《求救!》期间,哈里森第一次接触到了音色清亮婉转的印度乐器西塔琴,并拜印度西塔琴大师拉维.香卡尔为师。在1965年的著名歌曲《挪威的森林》中,哈里森第一次向西方听众展示了这种乐器的神奇魅力,并影响了整整一代音乐人向世界音乐学习的风气。60年代后期,整个“甲壳虫”乐队都对印度玄学产生了兴趣。同纯粹的猎奇不同,哈里森终生笃信印度宗教,后来他这种对音乐和宗教的热爱进一步扩展成了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关心。
乐队解散后,哈里森迅速推出了首张单飞专辑《所有这一切都必须过去》。三张唱片的巨大篇幅,从侧面体现了他的作品在乐队中长期被压制的事实。1971年,哈里森在纽约组织了摇滚乐史上第一次大型的募捐义演活动———“为孟加拉国募捐音乐会”,为这个饱受饥荒之苦的国家筹款。后来80年代的“现场救助”等大型义演,无一不是受了这次活动的启发。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由于过去遗留下的合约纠纷等诸多问题,“甲壳虫”乐队的成员们互相之间闹得很不愉快,只有哈里森保持了对朋友的忠诚,默默地以自己的努力维护这份友情。他为列侬的专辑《幻想》演奏吉他,还为陷入困境的苹果唱片(“甲壳虫”乐队自己组建的乌托邦式公司)制作专辑。但在对待“甲壳虫”乐队重组的态度上,他又是最清醒和坚决的一个———“那些都已经过去了”。
70年代后期,哈里森的音乐创作陷入低谷,于是他明智地暂停了音乐事业,成为一名成功的电影制片人,自己创立了“手工制品”影片公司,扶植英国独立电影。进入90年代,他一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与妻儿同享天伦之乐。除了在极其关键的时候(如为“甲壳虫”乐队歌曲的版权做斗争),他很少回到公众生活中去。
哈里森第一首公开发表的作品叫做《别打扰我》,后来这也成了他在娱乐圈中的处世信条———他总是尽最大努力保护自己的私人生活。在人们的印象中,哈里森是个表情冷峻、少言寡语的人。正如他演奏吉他的方式:能简练时决不?嗦。但在朋友和家人面前,他不仅充满爱心,还极富幽默感。即使在近几年,当喉部、肺和脑部接连出现癌细胞,病魔不断侵扰他的情况下,乐天知命的哈里森还以写歌自娱。李晓苏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