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你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春风最暖,毛主席最亲,你的光辉思想永远指航程;你的功绩比天高,你的恩情比海深,心中的太阳永不落,你永远和我们心连心……”每当这首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的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怀念的情愫,那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恰逢毛主席诞辰108周年之际,我们特意采访了这首歌曲的主创人员,让我们随着这些艺术家的回忆共同回味这首经典之作吧!
地震棚中诞生的经典
原海政歌舞团副团长、现任该团艺术指导的著名词曲作家付林曾因创作《妈妈的吻》、《小螺号》、《故园之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而蜚声乐坛。谈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他说:“无疑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他接着回忆道:“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了,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由于唐山大地震刚发生不久,大家当时还住在地震棚里。出于对伟大领袖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我写下了这首词(当时我专司作词),然后将歌词交给了我们团的作曲王锡仁同志……”
一天傍晚,王锡仁(歌剧《红珊瑚》、歌曲《父老乡亲》等的曲作者)手捧着付林写的歌词,走出了没有电灯的地震棚,他冒着余震的危险,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大楼里。他打开电灯、铺开稿纸,旋律随着眼泪流淌,音符伴着激情跳荡……第二天早晨,他走出大楼,迎着满天朝霞,向人们捧出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动人旋律,这首歌的词曲创作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
朴实铸就的辉煌
据付林介绍:词曲出来后,海政歌舞团调集了全团的骨干力量排这部合唱作品,排练后,先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再到中央电视台录像,然后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拍了新闻纪录片。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天桥”,当时的场面十分热烈,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说:“歌颂和缅怀伟大领袖的歌曲很多,大多数很悲情、很沉痛,而这首歌从歌词到曲调都自然平和、朗朗上口,朴实得就像说话一样,表达了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我们非常喜欢。”
当时担任领唱的著名歌唱家卞小贞回忆:“那时我是带着对亲人的怀念和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去唱的。当时是同期录音,而且两遍就录完了。那个年代的录音设备无法与现在同日而语。现在听起当年的录音,有些地方还是处理得不够完整。但当时这首歌的反响的确太大了,非常深入人心。1976年那时候没几家有电视,我自己还是从半导体里听的这首歌,电台播的时候没有报演唱者,很多听众纷纷询问这首歌是谁唱的,过了不久,电台再放这首歌的时候,加上了我的名字,现场演唱的时候就更火爆了。后来,我收到了很多的群众来信,他们对我的鼓励令我终生难忘。《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歌成了我的保留曲目。”
第二次高峰
时间推进到1988年5、6月间,在首体的一次演出中,青年歌手李杰再次唱起了这首歌。不过,他的演唱与12年前的版本有很大不同,他以纯粹的流行歌曲的演绎方式诠释了这首曾轰动一时的老歌,高潮部分撕心裂肺的呼喊和近乎摇滚的风格,令在场的数万名观众耳目一新。一曲未了,全场观众一同点亮了手中的打火机,辉映在灿烂“火光”中的李杰激动得一时语塞。谈起当年的“壮举”,李杰告诉记者:“1987年我在深圳呆过一段时间,在那边没熟人,除了演出,我就常常一个人在房间里弹吉他,唱老歌,当我用现代的感觉唱起这首歌时,感觉很好听,于是就有了1988年轰动首体的那一幕。”
其实,此曲的“通俗版”并非李杰一人的专利。1992年,全国掀起了一股“红太阳”热,那次大家“结识”的是李玲玉的女声通俗版。据说,当年《红太阳》系列专辑的销量约3000万盒,这一数字是时下任何一位港台巨星望尘莫及的。
历史的反思
对于这首歌“抛物线”般地在两个不同的年代创下传唱高峰,付林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次广泛流行是因为大家对毛主席的敬意和怀念;而90年代初,经过了长时间冷静地反思后,对毛主席的追思和对自己往日情怀的回忆油然而生,加之当时歌坛的‘怀旧风’,这就引发了此曲的第二次流行风潮。”对于一首歌曲的不同唱法和不同版本,付林、卞小贞和李杰等人的观点却非常一致,他们认为:唱法并不重要,只要感情真挚、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就可以了。而且他们还认为:这首歌歌颂的不仅仅是毛主席,而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辉煌的一代伟人们。
是的,一首歌曲折射了一个时代,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新报记者林涛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