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乐坛还需要“男歌手”吗?乍一看,这个问题问得有点莫名其妙。翻开任何一家唱片公司或经纪公司的艺人名单,男歌手的比例依然占绝对优势,呼风唤雨,大张旗鼓开个人演唱会的,依然是男歌手居多。但看一下这两年各种流行音乐颁奖典礼,看一下排行榜上最受欢迎的男歌手们,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男歌手几乎已经发不出“男人”的声音。
以不久前结束的第五届CCTV-MTV音乐盛典来说,周杰伦、阿杜,甚至还有内地最佳男
歌手陆毅,他们的歌,无不充满阴柔之感,即使红透海峡两岸的周杰伦会使双截棍,会打龙拳,但事实上,他还是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哄小朋友开心的“儿歌手”。陆毅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把他归入歌手之列可能不是很恰当,毕竟他的“主业”还是演戏。
这几年,唱片公司推出的一溜新人中,王力宏、陈冠希、陶吉吉、何润东等等,无论是长相还是歌喉,无一不是俊朗有余阳刚不足。毫无疑问,这股潮流已经形成,而且还有逐渐壮大之势。即使历来崇尚力量的摇滚乐坛,水木年华、新裤子、花儿,也都精致得跟女孩子一样。难道中国就再也没有崔健、臧天朔那样男人味十足的歌手吗?
记者采访了星工场、华纳等大唱片公司的有关人员,得到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有一个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新力上海公司的一位宣传人员说得很有代表性:“在今天这样的市场,你如果再唱黄土地、再胡子拉碴,肯定没人买帐,当然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市场,但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还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的口味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方向。而这也是国际潮流,你看后街男孩、西城男孩这样的歌手,不也是个‘男孩’吗?”
看了网上一则歌迷间的争论,我们就更容易理解这位先生的话了。在新浪网的一个聊天室,有这样一组帖子:一位看来年纪大一点的歌迷说:“周杰伦人好是众所周知的,换来人们的喜爱,歌‘烂’不是他的错,他是商业‘烂’曲的牺牲品,因此,而立之年往上的人就很少有人喜欢他的歌了。但是而立之年往下的小青年多因为和周杰伦是同龄段的人,又生活在相对幸福的年代,对社会生活体验和经历得少,因此情感单一、缺少丰富的层次,再加上社会媒体舆论导向的偏离和学校、社会对这一代人音乐歌曲素质教育的缺乏,使他们很难把握住青春期盲目追星的冲动。”他的文章下面,马上就跟了一条“南大叔,你的欣赏水平确实有点文物感”,文章说:“周杰伦的歌并不是你说的商业烂曲,他只是在依他心里所想的努力去做。当今乐坛,只有他的歌才这样古朴自然了。自己唱你的‘高原’‘高坡’去吧!去珠穆朗玛峰蹦极我们也不反对——只是别在这里指手画脚。”
记者把这种网上很普遍的争论说给华纳一位工作人员听,他的反应很平淡:“每个人的欣赏习惯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别看我一天到晚鼓吹我们的新人,但实际上我跟很多成年人一样,MD里面录的还是罗大佑。我们也曾经骂过年纪比我们更大的歌迷,同样道理,现在说别人老土的人,5年后一样要被别人骂。”
那乐坛究竟还需不需要“男性”的声音?他反问:“什么才是男性的声音,谢霆锋难道就不是?每个时代的潮流都不一样,说不定有一天,年轻人又觉得还是秧歌最好看呢!”
从一定意义上说,F4的风行造就“男色时代”这一概念的诞生
文化界:“男色消费”并非主流
娱乐圈作为流行文化一个集中展示的重要场所,也一直处在学术界的关注之下。他们通常对此给予负面的评价。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中性男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清代甚至出现过男人裹小脚的畸形现象。上世纪80年代也曾出现过一段“奶油小生”文化,不过主流文化对它强烈抨击,以致成不了什么气候。当时最典型的个案就是唐国强,据陈冲后来说,当时她一个玩笑,从此把唐国强定位在“奶油小生”的类型上,很长一段时间翻不了身。后来唐国强“修炼”多年,才凭借《雍正王朝》重新站起来。
网上一篇文章把当今的男偶像们描述得不堪入目:“梳着阴阳头、穿着不男不女装、戴着耳麦经常在台上抡着四肢,做着既不是体操又不算舞蹈动作的男孩女孩。但这些人,却都成了一大批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武功盖世的霍元甲、拳坛霸主泰森以及所有身材伟岸、肌肉健硕的男性,倾刻都成了男人中的‘垃圾股’,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小鸡子’(赵丽蓉老师语)才是男人中的‘绩优股’。”
阿杜
广州中山大学一位对社会学颇有研究的老师很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他说:“这个现象无疑是已经存在了,但是我对它到底能持续多久表示怀疑,虽然在通俗文化或者说商业文化里,似乎已经很普遍,就像你们说的,男歌手越来越像女歌手,从流行文化的角度看,男性确实可以用得上‘沦丧’这样严重的字眼。但这并不能说就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你们有机会多接触一下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但他们对一个男人的评价,依然是很传统的。”“还不能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男色的时代。实际上,从这两年女性观众对F4之类如花似玉的演员的迷恋来看,我们对男色的评价只不过是女色的翻版。如果要说消费,也只是极少部分人在消费。”暨南大学中文系李学武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李学武认为,中国自古以来评价美女的标准都是物化的,比如说“柳叶眉”、“杏核眼”等等,反映了男权时代对女性的欣赏是一种占有,就像占有物质一样去赞美。而传统文化中,对男性美的描述都是来自于对女性审美的模仿,比如潘安、贾宝玉,都是用形容女性的词汇去描述。古今中外的美神都是女性的化身,因此可以说,美,或者说漂亮,是单属于女性的。“当然,男色消费现象毕竟已经存在了。我觉得最具象征性的就是F4的出现和风靡,他们个个都可以用如花似玉来形容。从模特、歌手、演员等职业的现状来看,如果把他们都说成是一种可以消费的文化产品,他们确实有很多人是用女性的眼光去‘生产’的。女性似乎拥有了一些主导权,但只是极少部分人才有这个能力,而且更多的是凭借经济力量的优势。社会上也有所谓‘富婆包面首’的情况存在,可那模式根本就是‘包二奶’的翻版,并不能就此证明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跟男性掉了个儿。聪明的文化产品制造者看到了这个趋势,于是就刻意迎合,我觉得他们夸大了女性对男性的支配能力。”李学武说,“道明寺也好、花泽类也好,即使他们会有暴力发生,但他们还是更符合传统审美观对女性的要求。说得通俗点,我们就是把他们当女性来欣赏的。从文化的角度去衡量,男色还只是一个前卫的概念。”
陶喆
身为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知识女性,李学武认为没有必要指责什么,女性一直处在被欣赏、被消费的地位,如今只不过出现了一丝男性被拿来展示的迹象,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跟道德、教化更加无关。
王力宏 / 何润东
张越:不关注新一代歌手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张越,以关注女性问题著称,记者问她如何看待新一代男歌手女性化现象,她直接了当地回答:“我没办法说什么,因为我对他们根本就不看、不听。”
张越说:“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关注的仍然是罗大佑这一类歌手,现在刚冒出来的这一批,与我们的审美观念相差太远,所以硬要我说也说不出什么东西。”她还反问:“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吗?为什么?”至于男性群体集体中性化发展的话题,似乎更喜欢看电影的张越则表示“没感觉到”,因为活跃在银幕上的男性形象,依然有着许多传统“硬汉”。
张越的节目以深度见长,不关注偶像在情理之中
赵传:歌坛不乏真男人
在华语歌坛,赵传一直成功地扮演着传统好男人的角色。他在前不久的北京演唱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流行音乐的困境。赵传认为流行音乐经历十多年的辉煌后,必然有一个低落期,不是大家的创作力不行,而是市场机制已经老化,真正做音乐的人已经不容易出头。他说自己也一样,“这两三年我都处于那种瞎忙的状态。对于音乐,我觉得自己还有一点使命感。但圈子里发自内心的作品确实越来越少了。”他认为,现在大家都像是在卖快餐,这其中唱片公司的责任最大,因为在一个“资本”社会,主导权掌握在有实力的唱片公司手里,而不幸的是,唱片公司里不一定都是专业人士,甚至相反,很多有权力拍板的人根本就不懂音乐。当陷入困境以后,他们反过来又把责任推到歌迷身上。“实际上,歌迷还不是跟着唱片公司的企宣走,你天天在电视上打广告,他们哪有机会接受其他东西。”
说到唱片市场,赵传的说法很幽默:“现在是个多元时代,不会因为偶像歌手当红,就不存在其他音乐类型了。你们要找真正的男人,我不就是吗?”他说自己当初刚出道时,有人问他,现在偶像当道,你有什么生存之道?“我其实很洒脱,因为竞争是永远存在的,而时间会证明什么样的歌手才是真正的歌手。”
赵传认为为偶像歌手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类型
时尚界:“男色”流行是市场需要
新加坡时尚人士吴雪萍小姐对流行文化很有研究,现在担任MTV全球音乐电视台中国区制作创意总监的她谈起“花样美男”很有心得。吴小姐说:“歌手的女性化倾向跟全社会对美的定位有关。现在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国际上的造型师对美的追求已经跟过去大不一样了,男人的美与女人的美之间的概念已经模糊了很多,趋于同一。”
按她的理解,中国的流行文化在整个亚洲并不占领导地位,真正领导潮流的是日本,而日本又受欧美特别是欧洲的英国影响比较多。整个风潮的起源应该来源于英国,因为他们有全球最顶尖的时尚。“现在欧洲的男模特,最受欢迎的骨骼都比较小,显得比较精致,这股潮流早就在日本开花结果,现在中国的情况还只算是刚开始。”吴小姐说:“实际上,我认为日本男明星女性化或者说中性化,是从木村拓哉开始的,他走红以后,长的并且是电过的发型才真正在男生里面广泛流行,而演艺圈也才开始批量出现这种瘦小、精致,非常注重细节的男性形象。”
吴雪萍说:“现在每一个成功的男明星形象,他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耳环(如果有的话)、手镯、服装、造型等等,都有专业人士在负责。”她坦然承认自己欣赏这种“精致的男人”,但却否认世界上就不再有“传统”的硬汉:“美国著名的万宝路、骆驼等品牌,就一直坚持推销他们的硬汉风格,包括他们的电影也是,但这已经不是世界的潮流。娱乐消费的实质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形象,唱片公司、经纪公司或者电影公司就生产什么样的形象,与别的形象存不存在无关。”
陈冠希 / 陆毅
作为时尚界人士,欧时力香港公司的GRACE小姐对男歌手的女性化持欣赏态度。她认为首先是市场决定了一切,“如果大家还在热衷于听二人转,那么这么多娱乐公司花钱包装的就是辽宁农村的男孩子,而不是F4了。”“服装行业我们似乎更有发言权。虽然我们只生产女装,但我们也看得到,比如网眼、吊带甚至蕾丝等女装的元素,现在已经经常出现在男装的设计里,通过各种媒介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明星,除了正装,恐怕就是中性服装最常见了。而在生活里面,除了特别正规的场合,一般酒会、PARTY等交际场所,我们身边也不缺乏‘花样美男’。”GRACE小姐说,“我们处在一个消费时代,一个娱乐消费的年代,流行所向,我们除了扎入尖叫声堆中别无选择。”(本报撰稿本报记者 阙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