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水木年华”组合成员李健离队做个人发展后,推出了他的第一张个人创作专辑《似水流年》。在这张人文气息和文人气质浓郁的专辑中,李健的音乐中那种对于画面感的着力刻画,在对细节的提醒与追问中,完成了一次时空的倒向旅行,他更像是一个声音的导演,让我们在次第展开的过去画面中,听到了年华流逝的声音——美好、忧伤,并且感动。
从清华高材生到职业音乐人
《音像世界》(以下简称“《音》”):许多人对你的了解,一般也仅限于你以前是“水木年华”的成员,在“水木年华”发展势头很不错的态势下,你为什么会离开“水木年华”选择作个人发展?
李健(以下简称“李”):主要是因为音乐理念不同吧。小卢想做更硬、更现场的音乐,而我想做更唯美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决定离开“水木年华”,一个人发展。
《音》:你出身于音乐世家吗?
李:是的。父母本来不想让我在这条路上走,小时候我唱过两年京剧武生,但没怎么练过乐器,从小听京剧和佛教音乐,这些都对日后我的创作有些影响。
《音》:喜欢上流行音乐和开始创作是什么时候?
李:我从初、高中的时候开始喜欢唱流行歌曲,那个时候张明敏、费翔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初一开始学古典吉他,学乐理和视唱,比较系统地学了五年,上大学后基本上技术已经可以了,那时候弹唱齐秦、谭咏麟的歌。而写第一首歌,是在念高一的时候。我大学念的是清华电子工程系,发表第一首歌是大三在《第一直觉》合辑里录制的“远古”。
《音》:你怎么从一个出身清华的高材生成为职业音乐人的?
李:当时《第一直觉》的制作人陈哲找到我跟我签了三张专辑合约,可是那时正好是1996到1998年,正是内地乐坛不景气的时候,就没做成。我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广电总局网络研究所做网络工程师,工作挺稳定的,可是录了《第一直觉》后,我觉得这辈子应该搞流行音乐,因为工作要坐班,和做音乐在时间上有冲突,后来加入“水木年华”后,就干脆辞了职,专心做音乐了。
《音》:以音乐为职业,觉得幸运吗?
李:还算挺幸运的。我在音乐上花费的时间很多,从小就学,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如果没有技术支持,我不可能包揽作曲、编曲、制作等等这些工作。我一直认为,好的技术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
做有诚意而唯美的音乐
《音》:你的这张《似水流年》专辑中的作品,主要是在什么时候创作的?
李:是在我离开“水木”之后,从2002年10月到2003年春天创作的。这段时间我很少出门走动,静下心来创作出了这些作品。
《音》:在你的这张专辑里,哪些作品你个人比较欣赏?
李:写自己内心感受的是“温暖”,音乐形式的代表是“八月照相馆”、“绽放”。还有特别想坚持做的“今生今世 遥不可及”,它原本是一首情歌,表达的是对青春的歌唱,这首歌从吉他开始,有复调的人声重叠,像水一样渗透和笼罩的弥漫感。我觉得音乐更接近于一种本质,让人有想象的余地,音乐家要营造一个大致的气氛,听众则用他的理解力,将这个建筑装点得绚丽。
《音》:你这张专辑中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清情淡淡的,有没有想过在这个R&B风行的时代,你这样的音乐是否时髦?
李:我坚持做我自己的音乐。音乐形式是次要的,我想做有诚意的、唯美的音乐。对于流行音乐,我喜欢摇滚和有好的套子的,不喜欢R&B。R&B是美国很老的东西,不知道怎么跑到中国来又成潮流了,这个我不是非常理解。另外,我的音乐还注重旋律和画面感,是一种电影配乐的感觉。我喜欢有具体的事物、比较形象的东西。我的音乐是给真正喜欢音乐的人听的,我不可能做成一个全民歌手,我的音乐是给受过教育、对生活有憧憬、有幻想的人听的。
《音》:你的歌曲所流露出的感觉,有很多是忧伤的,这是你本人气质的体现吗?
李:忧伤能让我有所触动,我从来没写过快乐的歌。马克·吐温说过:“幽默的背后就是悲伤。”我悲而不伤,重要的是一种悲悯的心态,温暖的、平淡的电影音乐的画面。我喜欢温暖的感觉,也代表了平和、宽厚。
《音》:你怎么理解“音乐”?
李:我认为音乐有两种层次:一是感官上的音乐,好听;二是心灵上的音乐,感人。又好听又感人是最高层次,感人也是音乐和电影的最高境界。歌曲不等于音乐,我的唱片里音乐东西更多一些,比程式化的歌曲更丰富和有深度。另外,音乐不能是流水线的产品,斯汀这么多年才出了几张专辑?可是有的国语歌手一年就能出五六张专辑,他们做的不是音乐。真正创作音乐的人,都注重作品的质量,像朴树不断地推翻自己,那是一种特别好的态度。我这张专辑原本多录了三首歌,缩混完感觉不好就不要了。我觉得你只有自己特别满意了,才能让别人觉得好。
不是娱乐艺人,是艺术青年
《音》:通过跟你的接触,我感觉你并不像是一个艺人。你能够适应在台前表演的感觉吗?
李:我不适应在台前。有很多表演的机会我都刻意推掉,我不是一个娱乐艺人,是个艺术青年,我喜欢在录音棚的感觉,在台上的表演欲不强。
《音》:毕竟这是一个广义的快餐文化时代,就像我常跟你说的是一个崇尚“忽悠”的时代,你抱着自己的坚持和操守,有没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
李:现在盗版的泛滥让人绝望,你听不到新鲜的声音,这是华语歌坛的一个不幸。我没想过一定要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手,我现在已经活得很好。某一个阶层喜爱你,你已经有了一个创作的土壤。有人说我的音乐没市场性、没Rap、没R&B,就不可能有人喜欢,可是我对自己有信心,我觉得如果你刻意去商业,你的唱片肯定不会商业。而且,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忧虑和躁动,你不可能改变大环境。
《音》:想过的你的音乐能为别人带来什么吗?快乐?忧伤?感动?希望?
李:大多数时候我的音乐是在描述,大部分情况下不喜欢现状,没有欢快,但也没有死去活来,我的音乐很宽厚、美好。生活中有很多不美好,我特别希望我的音乐能给人提供一种美好的东西。
《音》:我们搞文字的,总爱说什么“文如其人”,你觉得用“乐如其人”来形容你,恰当吗?
李:我几乎从来不参加什么圈内人的Party,平时生活很正常,我喜欢平实的正常生活。“明星”这东西特浮华和幻影,唱歌的只是搞音乐的人而已,我更倾向于一个作家的状态,声色犬马的生活和创作是相悖的,像塞林格到山顶上写作,那是特别好的状态;余华也是,你在什么公众活动上根本见不到他;张亚东也很好,埋头创作和录音。创作者都可以演唱自己的创作生命,而很多人都是自己人为地破坏了,我不希望自己成为那样。
《音》:你做音乐在乎的是什么?
李:对我来讲,赢得业内人士的尊重更重要一些,得到在音乐创作上有别人认可的地位,要知道并不是每个歌手都热爱音乐,他们唱歌的目的并不是从喜欢音乐的角度出发的。我的梦想是到年纪大了,做一个古典音乐家,回归到纯音乐的状态。 文/王磊[原载于《音像世界》/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