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向新)第四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于今日正式启动!本届大奖的核心口号是“超越流行”,而奖项设置更加科学化、国际化,经过多次调研再进行细分,更具民主性和代表性。今年也会沿用奥斯卡的监票方式,在第三届成功合作的基础上继续邀请普华永道作为监票机构。
今年,过往三届的“华语流行乐传媒大奖”正式更名为“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显
示了这个奖项更包容和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旨在打破流行乐固有的疆界,鼓励更多元的音乐创作,推动华语乐坛健康蓬勃发展,是为“不破不立”。其内在核心是“超越”,围绕这一宗旨,从评选提名到最后结果,都将显示出这一奖项与其他普通流行音乐奖的不同。
奖项细分更专业
今年华语音乐传媒奖将坚持“专业、公正、创新、豁达、人文、开放”的方向。在进行奖项细分时,广泛征求了各大唱片公司以及评委的意见,在综合各方意见后增设了“最佳民谣艺人”、“最佳电子艺人”、“最佳封套”、“最佳录音”等奖项,音乐类型更细更全面,技术要求也更高。在评审团中也邀请各界专业人士负责企划、录音、封套等专门技术奖项。并成立“新音乐大奖评审组”,专门负责评选2003年优秀的非商业性的新音乐。
各地评委聚首提名
3月20日,来自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的评委和广州评审团一起聚首讨论了此次奖项的提名问题。资深乐评人王晓峰、彭洪武、阿瑟、冯礼慈等就不同奖项发表了独到见解。会上各地的音乐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碰撞,擦出不少精彩火花。在持续一天的讨论后,初步确定本届奖项的候选提名名单。经过这次会议和收集全国各地评委意见诞生的候选名单体现了奖项公平、公正、创新的方向。
形象广告更鲜明
为加强传媒奖的形象推广,此次组委会共设计了六款标新立异而又旗帜鲜明的海报,配合各阶段的宣传计划推出。还将邀请过往曾获奖的标志性艺人做形象广告。铺开立体化的宣传攻势。结合平面媒体、网络、电视、电台以及其他各类途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广告宣传。
第四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及主办,《南方日报》、《新京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城市画报》、《名牌》、《北京娱乐信报》、《北京电视周刊》、《音乐周刊》、《武汉晨报》、《非音乐》、《燕赵都市报》、《成都商报》、《新闻午报》、《华商报》、《三湘都市报》、《重庆晨报》、《楚天都市报》、《潇湘晨报》、新浪、网易、tom.com、21cn、广州电台、深圳电台飞扬音乐频率、陕西音乐广播媒体等联合主办,CASH香港作词作曲家协会、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和至尚传播协办,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监票,全国逾100家媒体协助报道,邀请全国专业人士参与投票选出。最后结果将于今年6月揭晓。
-歌手谈音乐大奖启动
“做好音乐应先从自己做起”
2003年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已正式启动,昨天,部分评委和曾经获得奖项的歌手艺人表达了对大奖启动的祝贺,并谈到了他们对目前华语乐坛现状的看法。
王磊:以宽容的态度投入
王磊:王磊曾经获得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最佳摇滚艺人”奖。他本人认为,在中国目前乐坛的状况下,其实音乐人的真正生存状态并不被受众懂得。任何音乐类型都没有真正开始,说摇滚或电子,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音乐生活。唱片市场处于一种变态的状态,大家都在卡拉OK,而没有其他音乐生活。
目前没有多少音乐人能真正做到突破和超越,盗版对唱片市道影响很大,中国年轻人搞乐队都挣不了钱,要在乐坛熬出头来,反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虽然也在不断地搞演出,但通过这些年的演出,发现很多乐迷对音乐的认识都是处于非常原始的状况,因此,要想真正超越,首先在传播、沟通方面要做好。否则,艺术和音乐的价值将变得越来越小。目前国内只有崔健是有艺术商业价值的,但也是做一场(演出)少一场,更多的现场演出成为了某些楼盘广告的宣传,根本不是为音乐着想。
做好音乐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以宽容积极的态度投入。虽然现在摇滚乐在中国的状态已经回落了,但无论什么音乐形式,精神仍是独立的。
与非门:感到开心
与非门(蒋凡):为第四届传媒大奖启动感到开心,第一张专辑《01》也曾被提名,其实更希望那次能拿到奖,因为毕竟那时候我们正处于地下乐队的状态。现在虽然签了香港的唱片公司,但对去香港宣传也并不热衷,与非门的音乐在香港那样的商业社会里也并非主流的声音,只是希望能把我们的音乐带到更多地方。
公司希望我们今年10月能出新专辑,但我们自己会担心时间上能否达到。不想为出唱片而出唱片,希望表达我们更真实的态度。
周迅:表示祝贺
周迅(助手佳佳):由于周迅正在拍戏无法接受采访,其助手佳佳代表周迅向传媒奖的启动表示祝贺。她表示4月份周迅将参加意大利的远东电影节,11月希望能出新专辑,而对于之前留学的计划目前只有搁置了。
-评委谈音乐大奖启动
“从媒体角度给好音乐客观评价”
陶晓清(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前理事长,本届港台评审团评委):经过这两年参与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评选,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找到这个奖的定位,并保持其稳定性和继承性。希望去年四个季度季选的结果也能在年选中体现,年选也能为大家打开新视野。今年也进行了一些全国评委的会议,希望迟些时候也能到内地和评委们一起参与这个奖最终的评选。
2003年的华语乐坛内地有很大的发展,而台湾方面也有像阿弟仔、Tizzy Bac、阿桑这样的新鲜力量产生,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出新颖的效果。在今年台湾音乐人交流协会评选出来的十大专辑和十大单曲中,我们对歌手和幕后的创作人员都进行了表彰,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奖项,应该更重视音乐的本质和创意。
王晓峰(评委):华语音乐传媒奖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比以前更具特色。与目前一些商业化的奖项不同,这个奖追求的目标更纯粹,通过之前的全国评委会议的讨论也能体现出其人文色彩。作为一个媒体主办的奖项,能坚持一个观点或立场很难得。
2003年的华语乐坛,突破并不明显,但总体而言内地是在进步,内地的流行乐起点低,上升的空间大。而港台其实是在走下坡路,音乐越来越商业,也越来越没文化。像陶巴、周杰伦等,和过去的黄舒骏、罗大佑等相比,徒具形式而内容并没有什么突破。去年内地乐坛像木马、姜昕、沙宝亮等都不错。
彭洪武(评委):希望今年华语音乐传媒奖能加快速度和实效性,加强专业性,从媒体的角度给予好音乐一个客观的评价。希望能联合全国更多媒体加强评选的力量和权威性。而今年的奖项进行了音乐类型的细分,也要注意额度问题,如果没有更多的选择范围,分得太细反而会出现尴尬。
2003年的华语乐坛,流行音乐的方向更茫然,创作力匮乏仍然突出,港台流行乐的传播势力强大,而内地原创的声音仍然底气不足,另类音乐也没有好的突破。内地除了朴树之外也没有太耀眼的新突破,希望今年能有更多新的东西出来,像去年的木马、阿弟仔等让人眼前一亮。
蒋明(评委):传媒奖的评选越来越正规,从当年启动时的摸索阶段发展到现在,这一届已经突显出自己的特色,发展得相对成熟。而对于这届的特色之一奖项细分的问题个人觉得不应分得过多,目前华语乐坛还未能达到每个门类都能有足够选择的地步,太过细的分类,也会给人太公分猪肉的嫌疑。当市场有足够的空间时再做也不迟。
2003年华语乐坛的优秀作品不少,更多元化。形式多样,做得也到位,摇滚、民谣的表达方式都更纯正。
音乐人本土化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不光懂得学习西方的音乐,还要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虽然从台湾上世纪60年代到香港上世纪80年代或者内地乐坛上世纪90年代一路走来,都在Copy西方的东西,烂歌多、创意少,但经过了这样的阶段后,许多音乐人也意识到要把民族、自身的东西融入音乐,才能做出特色。
采写:本报记者马向新
-第四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
奖项全名单
十大华语唱片
(第一名为年度最佳专辑)
十大华语歌曲
(第一名为年度最佳单曲)
最佳男歌手
最佳女歌手
最佳乐队
最佳组合
最佳摇滚艺人
最佳民谣艺人
最佳电子艺人
最佳新人
最佳作词
最佳作曲
最佳编曲
最佳制作人
最佳企划
最佳录音
最佳封套
年度艺人
新音乐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