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一首《楼兰姑娘》,俞静有了“楼兰姑娘”的称号。经历了近十年的低迷、彷徨之后,2004年,蛰伏多年的俞静终于推出了第二张个人专辑,其中的主打歌曲《寂寞飞翔》无疑是她内心的写照。近日《FTV-明星心情》,让我们一起探访俞静的内心世界。
冷面娇娃
很多人见我第一面的感觉,都会这样说,感觉我非常骄傲,非常难以相处,其实这只是我外部形象给大家的一个感觉。这个感觉从我上中学时候,我的同班同学就一直跟我这样来讲,这样来描述我,一直到我进了大学。后来,就是我的非常好的同班同学,他们描述第一次进校门或是跟我住在一个宿舍的时候,她们见我第一面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其实我的性格是双重性的,尤其是大家跟我熟了以后,会觉得我很热情、很摇滚、很疯狂、很大大咧咧、也很浪漫、也很爱幻想。就像我的星座一样,人马座的, 一面是人,一面是马,有的时候是很像人,有的时候是非常得狂野,向往大自然、想去探险这种状态。
我的性格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够活泼,但对一个艺人来讲,我的性格是很不职业的,不适合做艺人。因为我不会去推销自己,不会宣传自己,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出头的话,我总是往后退、往后缩的,或者应该表现自己的时候,我总是藏到最后边的一个角落,很被动。
与音乐结缘
最早接触音乐,是我在一年级的时候。爸爸买了一个电唱机。那时候还买那种胶木唱片,都是中唱出的,很多是斯特劳斯《圆舞曲》、《天鹅湖》,还有很多世界名曲。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妈妈从单位借了一把手风琴回来,我就像着了魔一样喜欢手风琴,而且在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下,就会用右手在键盘上弹出我会唱的歌曲来,就是把旋律弹出来。他们很惊讶,我也很惊讶,可能这是我最初对音乐的一个敏感。
可能就是这种对音乐的特殊情结吧,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音乐,踏上了音乐这条漫漫长路。虽然家人强烈反对,也毅然辞去了一份教师的安逸的工作,只身来到了北京,继续我的音乐梦想。
音乐之旅
刚来北京的那段时间,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二百多块钱,我揣了二百块钱就来北京闯荡了。去看老师买一次水果就花了七十块钱,然后就剩一百多块钱,剩下的时间怎么打发呀,然后也不敢打出租车,也不敢买很贵的东西来吃,什么都顾不上。那段时间对我来讲非常难忘的、非常艰苦的一个阶段。
第一次流泪是在冬天,那时候下班骑单车回到租的房子,看见高楼里温暖的灯光,还有玻璃上的水蒸气,我就想:这里边是多么温馨的一个家庭画面。
其实我性格特别坚强,很少哭。小时候因为我在家是老大,我妈对我要求特别的严,所以我就是受了再大的委屈,我也绷着嘴儿,咬着腮帮子,不流眼泪,属于那种特别倔强的孩子。我跟我的父母其实很亲,但我们在行为语言上,从来没有被他们娇惯的感觉,一直都觉得自己特别好胜、好强。那么我来到北京第一次流眼泪,我记得是给我妈写信,写:妈妈你好,我到北京已经一个星期了。当时,我就觉得我的嗓子眼儿开始发酸,眼泪就出来了。
在北京的歌厅唱了两年多的时间,到了94年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老师专门给我写了两首歌,一首是《楼兰姑娘》,另外一首是《半个月亮》。然后,很幸运,《楼兰姑娘》这首歌后来一直成为我的第二个名字。那几年,我从一个新人到唱了很多的作品,被越来越多朋友知道,对于我来讲是特别走运、特别顺利的一个阶段。
从1998年到2000年,是比较找不着北的一个阶段。其实在那几年我还是出了大量的作品,只不过是风格不统一,就是流行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自己对自己本身的状态,考虑的不够清楚。可是,你的历史就是你的历史,你不能说是:我很后悔,那段时间我没怎么怎么。后悔没用,因为你再后悔你再怎么样,它已经过来了,你没有任何机会和办法去弥补了。所以我觉得,不管你的历史、你的过去有什么好或者不好的地方,遗憾或者是不遗憾的地方,都没有关系,因为至少你还能够继续快乐地向前走着,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2004年是我踏入歌坛的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曲曲折折的歌坛经历,用“歌红人不红”这五个字来概括,多少有些令人尴尬,却也再恰当不过。好在十年之后的初春,在寂寞中飞翔的俞静终于不再寂寞。
编导:姜莉 摄影:武刚
《FTV-心情电视》之明星心情 2004年10月28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