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珍妮-杰克逊在“超级杯”决赛中的“露点”演出,美国上周又展开了“文化之战”中一场不大不小之役。
梅尔-吉布森导演的《耶稣受难记》(Passion Of The Christ)趁着周三的Ash Wednesday(基督教每年在复活节前一段四十日斋戒祈祷期的起点)在美国公映,但早在上演前几个月,电影已在各地引起十分激烈的争议。一方面,犹太裔社群恐怕影片对犹太人迫害基督的
描写会重燃种族歧视之火;另一方面,看过电影的基督徒又认为它忠实地展现了耶稣之死的惨烈,是不可多得之作。
美国社会的优点与缺点,都同时出现在这场宗教与种族的争议战中。
优点是少数民族可以有发言及反对的机会,在社会上自由地争取利益及保障自己的地位。同时,美国文化亦容许各种不同意见的共存,并且可由各种渠道发表及讨论。
但这种公开讨论及争取权益的方式也有弊端。首先,为了博得大众的注意及同情,争取利益或谋求保障自己的族群,少数民族往往会夸大其词,极度渲染事情的严重性。《耶稣受难记》无疑有可能引发对犹太人的反感,但电影肯定不是煽动种族仇恨之作。犹太人因为历经多年惨痛的迫害,恐怕电影会成为歧视重现的开端,因此颇为情绪化地批评它。
夸大的抨击引起的是夸大的反应。基督徒眼见这种表达他们宗教情操的作品蒙受如此猛烈的抗议,一来会同样情绪化地为电影及基督教辩护,二来更会有“反歧视”的自怜。美国白人历经过去数十年民权运动,常常觉得自己受到“反歧视”,因此亦组织起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这更加深了美国社会“弱族强食”的现象。主要信奉基督教的白人是美国最有权力的族裔,经过两百多年的积累,早在社会及文化各层面建立了雄厚的势力。他们保障自己的行动,自然比其他缺乏权力的少数民族成功,因此他们能继续保持优势,也同时继续他们对少数民族的压抑,只不过现在振振有辞地名为“反歧视”而已。
更严重的,是资本界更会利用这种情绪来加强其市场实力。《耶稣受难记》经过多月的争议,上演时门庭若市,第一个周末已有1.17亿美元进账,打破了历来的二月份票房纪录,吉布森的公司亦趁机发宗教财,推出各种与电影有关的商品,海报、剧照不用说,还有十字架、圣经等,而最瞩目的,则是十字架针。电影对耶稣被钉十字架的过程,有非常详尽的展现,极度渲染其凶残暴虐的细节,吉布森则辩称这是为忠于事实,基督徒也欣赏其对耶稣受苦受难的描绘。于是,制作公司推出了电影中十字架钉的样本,让基督徒及欣赏者可以买回家慢慢体验耶稣所受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