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提到近期流行的泰国电影《拳霸》(Ong Bak),总离不开“真功夫”三字,可见这套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主角Tony Ja一身俐落有劲的拳脚。不过当一套电影的核心就是一个主角的本领,且不是他的演技而是他的功夫的时候,这到底会是部怎样的电影呢?
想起多年前自己还在香港剧场圈子里打滚的时候,曾和朋友们构思一个有关篮球的作品,想象中整个舞台空洞无物,就是一座球架孤零地立在那儿,几个演员一边打球一边聊
天,晃来晃去一个半小时就一出戏了。听起来没什么,但问题出现在其中一个角色是个球技相当高超的人,可能偶而要秀一手乔登式的飞身灌篮。这对演员来讲可是个难度极高的考验。结果我们就讨论起表演美学的问题了,一个演员如果能在舞台上一会儿来个左右手插花运球急停跳射三分,一会儿从罚球线起步跳到球架前单手大力灌篮,就这部戏而言,我们该夸他是演技好,还是球技好呢?
同样道理,当我们目睹Tony Ja在《拳霸》里可以如入无人之境地在繁忙的曼谷马路上左穿右插,忽高忽低地翻腾跳跃,超额完成电影指定的泰拳高手这个角色的时候,我们该说他演技好还是功夫好呢?如果一部电影的唯一卖点就是主角的拳脚,而剧情浅薄得似有若无,我们为何不去看他展示功夫的纪录片,而要看他“主演”的电影呢?
这让我不可避免地想起李小龙,事实上每个人谈到Tony Ja时也都把他称作“李小龙二世”;或者“李小龙之后电影史上身手最厉害的人”。李小龙作为一个电影演员,他的演技从来都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李小龙的电影,除了可以从文化研究角度去分析其国族意义,身体形象和性别意识,美学上就实在无甚可谈了。李小龙不是伟大电影的缔造者,反过来,电影是这位伟大武术家的见证。所以一部集结了众多电影片段和表演示范的李小龙传记纪录片,说不定要比任何一部他的电影还好看。
如果武侠片和武打片有任何概念上的分别的话,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武侠片里的技击是服务于整部电影的,而武打片的所有细节则全部因为武打才有意义。徐克、程小东、李安和张艺谋拍的是混合了武打片的武侠片,李小龙、成龙与Tony Ja拍的是比较纯粹的武打片。前者让我们记住了导演;后者留下的却是演员的名字,那些拥有“真功夫”的演员的名字。虽然武打片绝非单纯纪录武打场面的纪录片,但是在Tony Ja这些演员飞腾利索的技巧底下,“电影”本身似乎退隐成了背景,功夫的阴影。